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在縱橫幾千年的歷史中,備受人們關注。亂世出英雄,戰國七雄哪個國家幾個值得探討的人物。
其中最有戲劇效果的便是那一年秦王尚未完成一統大業遇到的一樁軼事——荊軻刺秦王。
這是載入課本的一段歷史,以至于荊軻刺客之名廣為人知。 但是很奇怪為什麼荊軻完全不敵秦王,反而被連刺8劍呢?真的是他太菜了嗎?
荊軻字次非,戰國末期衛國人,也是當時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他這一生的經歷可謂是精彩至極。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彼時年輕氣盛的他仗著自己一身好武藝在路經榆次時與當時以 劍術聞名的戰國末期劍客宗師蓋聶談論劍術。
少年意氣風發自覺自己劍術高超,難免在與蓋聶討論劍術時言語有些不當,導致了蓋聶對其怒目而視。
旁的人不明所以,只覺得二人探討片刻似乎不歡而散,待荊軻出去以后,有人上前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
蓋聶便解釋道:
「方才我同他在劍道上有所交流, 可惜他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不當之處,我難免有些嚴苛;你要是想見他,就去找找看吧,我方才用眼瞪他,當下他怕是不敢留在這里了。」
這一找才知荊軻已經離開榆次了。
荊軻的離開或許是對蓋聶這位劍道宗師難免存著一分敬怕之心,其實在這里是可以窺見所謂少年大抵是自覺厲害, 其實實際實力尚且不能稱之為劍客。
所幸少年意氣,煩心事也忘得快。伴隨著荊軻自身喜愛游歷的性情, 他終于來到了這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地方——燕國。
荊軻的游歷進程憑借自身友好的人格魅力幾乎可以說一路沒有什麼曲折。在他到燕國以后,甚至和當地的狗屠夫以及在基筑上造詣頗深的高漸離結交,可謂是相談甚歡, 短短一段時間內更是互相引以為知己。
荊軻在歷史上聞名的特點中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 那就是他嗜酒,自從有了宰狗屠夫和高漸離兩位知己后,他們三人便常常相約于在燕市喝酒,三人一喝酒,那便是要喝得盡心,在興致頗高之時,似醉非醉之間,高漸離便擊筑,荊軻就和著拍節唱歌,二人甚至不會在意此時居于何處。
二者渾然在二人的世界里沉浸相和,旁若無人。而喝多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自然是哭的哭笑的笑。
當然并不說荊軻就是沉迷酒色財氣之徒,他雖說嗜酒,可他為人穩重。從他游歷諸國而結交的朋友的也可以看出來,上到貴族豪杰下到魚販樵夫, 只要是當地賢士豪杰,品德高尚之,不論社會地位的高低他都愿意與之為友。
這點從燕國隱士田光面對他的友好態度也可以知道荊軻此人自有一番風骨。
後來歷史的進程演變到燕太子丹逃回燕國,本該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突然意識到了秦國的野心——秦國想要吞并六國。他于是去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解決辦法。
二人根據秦國的地勢和綜合情況進行了多方面的考慮。 鞠武選擇了給太子丹推薦一位人才——便是前文所說的田光。
太子丹和田光的會面來得很快。為此太子丹做足了恭敬的禮數,倒退著走為田光引路,并跪下來拂拭座位給他讓坐。
田光是多麼聰慧的人,他直說:
「有一種馬叫做騏驥,它壯年的時候,一日可行千里;可是一旦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馬也能超過它。如今您只聽說我盛壯之年的情景,卻忽視了我現在已經精力衰竭了。所以為了負責,我不能冒昧地替您謀劃,但是我認為我的一位摯友荊卿是可以承擔這個使命的。」
這也是荊軻和田光的前緣所致,引射出了荊軻和太子丹的后續之緣。
田光于是又去見荊軻,而田光這樣的人物更是在囑托自己的期望和目的后, 刎頸自盡。為了保證自己和太子丹見面所言,力求除了太子丹和荊軻二人知道一切外世界上再無人知曉。
荊軻和太子丹的談話正式開啟了一幕歷史大劇。
太子丹以自己恭敬的一面面對荊軻,說道:
「田先生尚且不知道我不上進的一面,這才令我有機會見到您,我想這是上天對燕國的仁慈。如今秦王的野心橫貫六國,若是不能占盡天下的土地,一統六國,他的野心大抵是得不到滿足的。如今韓國已破,他又在攻打楚國,向北逼近趙國。假以時日,待趙國臣服,下一個被進攻的就是燕國。如今諸侯皆畏秦。為今之計是想辦法以勢誘惑秦王,或者挾持他,或者殺死他。這才是破局之計。希望您能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荊軻沉默許久,才說道:
「此等國家大事,以我的才能,恐怕并不足以勝任。」
然而太子丹可謂是一片誠意,最后荊軻答應了。此后太子丹可謂是對荊軻十分看重,以最好的禮遇款待。
好景不長,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破趙國的都城,趙國亡。
按照預期下一個秦國的目標無疑就是燕國。太子丹開始慌了,于是荊軻提議 用秦王感興趣的樊于期的人頭進獻秦王以此搏一個刺殺秦王的機會,畢竟秦王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見到的,沒有十足的誘餌根本不可能近身。
盡管太子丹并不想殺害樊于期,可是在荊軻的分析時事后, 這位飽受太子丹關照,又間接遞給秦國合理理由攻打燕國的人選擇自刎以成全這場計謀。
于是一切都已準備完畢。此時易水岸邊,餞行以后,高漸離擊筑,荊軻最后一次和著拍節唱歌,正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此行再不回頭。他深知刺殺秦王既是為了報復秦國的侵略,也是為了保護楚國的利益。
荊軻的行為使得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得以凸顯,表明政治斗爭往往不是簡單的黑白對錯問題,而是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和權力爭奪。
方到秦國,荊軻帶著厚禮,手中所持正是樊于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當然內藏這圖窮匕見的主角,匕首。秦王聽到燕國來人示好投降,自然是高興的,他穿上禮服,安排了外交上極為隆重的九賓儀式,在咸陽宮召見燕國的使者。
當時只見荊軻捧著樊于期的首級,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一同前進,不知是后者實在怯懦還是怎麼緣故, 竟在走至殿前階下時突然臉色大變。眾人不解,荊軻回頭見狀掩飾道:
「他此前沒有見過天子,第一回難免有些緊張。希望大王稍微寬容他。」
秦王令其遞上地圖,荊軻上前遞上地圖,隨著地圖展開至盡頭時,早準備的匕首顯露出來。荊軻趁機把持秦王,欲拿匕首直刺。
可惜尚且沒有近身時,秦王已經反應過來了,迅速抽離。一時間, 荊軻追秦王,秦王繞柱跑的畫面令大臣們措不及防。
由于秦國的法律規定,殿上的大臣們沒有攜帶任何兵器,正當危急時刻,秦王拔劍反攻,保命的意志和被愚弄的憤怒沖上心頭,直直向荊軻攻去,竟是直接將其左腿砍斷。
很多人好奇怎麼荊軻偏偏就是刺不中秦王呢?
其實《史記》和《戰國策》都曾記載,荊軻在刺殺秦國之前,并沒有與人對戰的經歷, 這導致他極度缺乏實戰經驗。
隨著荊軻倒下, 他深知此行已然兇多吉少,為了達成此行目的,于是舉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可惜匕首只擊中了銅柱。這下被屢次挑釁的秦王更是怒極反笑,接連攻擊荊軻,劍劍入肉,連刺八下。
彌留之際,荊軻想到了自己短暫的一生,想到了易水岸邊那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于是倚在柱子上大笑,擺出不堪姿態,嘲諷秦王,大罵道:
「我此行之所以沒能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脅迫你歸還諸侯們土地以此回報太子。」
這便是荊軻最后道盡的話語。
荊軻被派往秦國行刺秦王,但最終未能成功。 可他行刺秦王的計劃和行動是極為勇敢和謀略性的。他精心策劃,偽裝成親信,進入秦國皇宮,并且準備好了攻擊秦王的刀。
然而,最終行刺失敗,荊軻自己也被捕并處死。可是這種悲壯的結局卻令他在當時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以至于荊軻的事跡被廣泛傳頌, 成為一種中國傳統「忠義」和「愛國」精神的代表。荊軻忠于國家,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了國家的利益和生存而奮斗。
悲哀的是荊軻的行刺秦王是導致秦楚之間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縱然荊軻失敗了,但這無疑激起了秦國對楚國的報復,導致了楚秦戰爭的爆發。
這場戰爭最終導致了秦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事跡更是被后人賦予了眾多的文學形象。從戲曲、小說、電影到現代的各種藝術形式,荊軻的形象在文學和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表現和傳承,展現了其中文化的創造力和魅力。
泱泱華夏,人才輩出。人們會稱贊擁有足夠強大功績的英雄,也會尊敬足以在歷史留痕的人物。他們可以不僅僅是造成屢戰屢勝的戰局, 也可以是以凡人之軀成就人類極限的特例。
荊軻的存在示意的是擁有一個不屈的靈魂依舊可以令世人銘記。縱然他失敗了,但是他的這份心意足以令世人明白他的覺悟。所以人們稱贊他, 這才是荊軻之名流世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戰國策》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