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京劇或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古時候某些朝代的官員其帽子兩側會各有一只「帽翅」,很多現代人認為這類「帽翅」既不能遮陽又不能保暖,而且看起來還比較滑稽可笑,這樣的「裝飾物」實在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簡直就是在浪費布料和錢財。
其實,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畫像以及一些專門描述古人服帽穿戴的畫冊、書籍來看,早在北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兩側垂有「軟體帽翅」這種形制的帽子。等到唐朝之時,因為唐王普遍比較喜歡帶有「帽翅」的帽子,因此這種帽子也整體變得「硬殼化」、「流行化」。 而歷朝歷代縱向比較起來,唯有宋朝的官帽上出現了最為夸張的兩根長帽翅,每根可長達1米。
那麼,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究竟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為什麼連宋朝的皇帝也要戴這種帽子呢?
我國古代「帽翅」的由來史
在很多京劇藝術作品和古裝影視劇作品中,我們身為觀眾都曾好奇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何古代臣子上朝要戴著一頂兩邊有「小翅膀」的帽子?而且那對翅膀還會隨著臣子的踏步而微微顫動,看起來十分有趣。
其實,古代臣子、官員們所戴的帽子屬于「官帽」,由于這種帽子通常是用烏紗制作而成,故而又名「烏紗帽」。
據史學家考證,烏紗帽最早起源于東晉。東晉成帝時,凡是在皇宮里行走的人,頭上都要戴一頂用黑紗制成的帽子,這便是烏紗帽最早的雛形。南北朝時期,達官顯貴、販夫走卒外出之時都喜歡戴上一頂帽子,于是,對生活舒適度頗有要求的建安王劉休仁便動手自制了一種款式簡潔大方、戴上可以隔熱遮發的半透明型帽子。
當時,無論官民還是貧富皆能輕松地取用廉價的烏紗來制成帽子佩戴,因此,坊間便將這種老少咸宜、人人喜愛的帽子繼續稱為「烏紗帽」。
南北朝覆滅后,隋文帝楊堅下令只要是上朝奏本議事,無論天子還是百官都必須佩戴烏紗帽,以 顯示朝堂風貌的正統、規矩、整齊劃一。自 隋朝以后,烏紗帽就被朝廷 正式確定為「官帽」。而實際上因為烏紗 取材簡單、價格低廉,所以民間也流行佩戴各式各樣的烏紗帽,有些百姓的烏紗帽甚至還是用「白紗」制成的,夏天戴起來就會感到特別涼快輕便。
到了初唐,太宗李世民亦非常喜歡戴帽子,但他只是將烏紗帽視作一種常服的必要配飾,并下詔告知天下子民也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佩戴烏紗帽, 佩戴烏紗帽者并無階層和貧富之分。而且除了佩戴烏紗帽之外,唐太宗還喜歡用一種名為 「長角幞頭」的頭巾將頭髮和后腦全部裹住,這種頭巾可以使整個人看起來特別干凈利落同時又不犧牲佩戴的舒適感。
「幞頭」在男子的頭頂盤裹適當后,佩戴者須持兩個長長的對角巾尖向后折疊并令其互相纏繞,在緊緊地系出一個扣結進行固定之后,巾尖就會像2個幼獸的彎角一般自然垂在人耳的后側,人們稱其為「展角幞頭」。
其后又過了大概三五載,有 些手工制帽匠人就把「展角幞頭」那兩個彎彎的巾尖用鐵絲或竹篾撐開塑形,令男子的帽子兩邊逐漸開始有了一個比較 「挺闊」的小翅膀。
久而久之,這種造型硬朗且兩邊帶有「小翅膀」的紗帽就成了古代上層社會男子最為喜歡的一種帽子款式,與此同時,古人還將那對一走起路來就忽閃忽閃的「小翅膀」正式命名為 「帽翅」。
我國古代最夸張的「帽翅」當屬宋朝官帽上的帽翅
當人們看過《鶴唳華亭》、《大宋宮詞》、《清平樂》、《夢華錄》等一個又一個深度還原了真實的大宋朝堂風云軼事的古裝劇,想必一定會對劇中那些朝臣上朝時所戴的那種「極其夸張的方頂烏紗帽」留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很多史料簿記以及出土的文物已經證明: 宋朝官帽制式源自于宋初的幞頭,而宋初的幞頭恰恰是唐朝幞頭的「改良迭代性產品」。
唐末宋初的時候,很多民間帽匠一有時間就琢磨著如何改良幞頭的樣式,他們想方設法地推陳出新,對幞頭后面的兩個巾角進行了各種夸張的改造。 匠人們將幞頭垂墜向下的兩個巾角修剪成圓闊的形狀,然后在其內縫線處用金屬細絲、布片或竹片等質地相對硬挺的材料進行填充,使得這類幞頭擁有了兩個比較平整、堅硬的「展角」。
隨著時間的更衍推進,宋朝的硬式展角幞頭也有了「直腳」、「交腳」、「局腳」、「順風」、「朝天」等多種更為獨特的造型。而到了宋朝統治的中后期,朝臣們只要著朝服上殿議政奏本,就必須帶上一頂 「兩側帽翅長度約1米左右」的官帽,所有的臣子上殿面圣時都需要時刻當心自己的帽翅,否則,只要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觸碰到周圍的同僚,造成彼此間比較尷尬的局面。
宋朝官帽上那兩根長帽翅究竟有何用,為什麼天子也要戴這種帽子
實際上,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坊間傳聞對「宋朝官帽上為何有兩根長帽翅」一事做了解釋說明:相傳在宋朝建制之初,端坐于朝堂高處的太祖趙匡胤在聽政議事的過程中,發現時不時地就會有官員湊在一起 竊竊私語、對一些問題議論紛紛,有時候他們還會在湊近耳語的期間偶爾拿眼睛暗暗瞟一眼皇帝,這不禁令 宋太祖認為某些臣子有時候并不是在論政、爭執而是在非議自己。
為了 消除朝臣們那種令人不悅的「湊近私語」現象,宋太祖冥思苦想,最終決定了要在朝臣們的官帽上添加2根長長的帽翅,而且 規定每根帽翅竟要長達1米左右。 這樣頗為夸張的「長翅帽」戴在朝臣們的頭上之后,那群慣于交頭接耳的臣子果然無法湊近彼此,于是就再也不能胡說亂講、議論紛紛了。
說句實話,大宋朝臣們頭戴那種造型夸張的長翅官帽并不利于行走和隊列,只要戴上這種官帽,朝臣幾乎時時都要當心自己的「長帽翅」有沒有碰觸到別人的臉部和肩膀,會否給他人帶來傷害與不便。為了 能夠與朝臣們同心同德、拉近距離,宋太祖趙匡胤甚至要求自己也要在上朝時戴上同樣的帽子,以充分彰顯其 甘為表率、愿意親近臣子的思想和態度。
結語
古人重視穿衣戴帽的細節是因為一個人穿什麼衣、戴什麼帽不僅彰顯了個人的儀表之美,更是 其財富實力與身份地位的一種表征。而且在很多種情況下, 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目的和偏好亦左右著古代帽服衣飾的風格和樣式,同時也一并折射出古代君權思想對物質文明所施予的獨特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