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令我們目不暇接,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文韜堪比漢張良,武備不讓楚霸王」的梟雄曹孟德,有「長坂坡前鬼神驚,黃鶴樓上龍鳳配」的猛將趙子龍,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賢相諸葛亮,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的義絕關云長,有「曹操麾下避鋒芒,謀略堪匹諸葛亮」的司馬懿……
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當屬「千古一相」諸葛孔明。
諸葛亮在人們心中是集智慧與勇敢于一身的完美化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賢者的杰出代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軍事、政治、經濟建設中皆有建樹,與劉備隆中對策,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街巷小兒皆所熟知的草船借箭、七擒七縱都出自諸葛亮的計謀,但最著名的當屬空城計。
在《孫子兵法》中,「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認為作戰的最高水平當屬不費一兵一卒而使敵人撤兵。三十六計之一的空城計使用背景是魏國將領司馬懿進攻蜀國街亭,本來蜀漢勝券在握,但是蜀國軍師諸葛亮偏偏安排了馬謖去駐守,而馬謖剛愎自用,拒絕采用下屬王平「據汲水之道,據下城,改善軍隊部署」的建議,被張郃大敗,失去了軍事要塞街亭。
街亭失守后戰爭形勢來了個大反轉,不僅使蜀國稱霸中原成為夢幻泡影,就連軍師諸葛亮的人身安全都岌岌可危。
司馬懿帶兵乘勝追擊,諸葛亮退居西城,而大量的精銳部隊給了馬謖,諸葛亮手下只剩些蝦兵蟹將、老弱病殘,雙方軍事力量差距懸殊,趙云遠在隴西,不能及時帶兵趕來增援。
千鈞一發之際,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與臨危不懼心理素質突顯,魏軍即將兵臨城下,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主心骨,必須鎮定自若安撫百姓與將士,計上心來,「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決定兵行險招,將士與百姓也正是憑借著對德高望重的諸葛亮的高度信任,才聽令他的調遣,施施然打開城門并假裝淡定,神色平靜地在城門前掃灑,畫面十分祥和安寧。
而諸葛亮「乃披鶴氅,帶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彈琴」,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態,胸有成竹,笑看魏軍,絲毫不懼魏軍兵臨城下。
而司馬懿生性多疑,又深知諸葛亮以機智多謀著稱于世,不會打無準備之仗,擔心西城周圍有埋伏,一旦攻城就會正中諸葛亮的計謀,甕中捉鱉使魏軍被一網打盡陷入險境,最后選擇偃旗息鼓退兵而走。
總體來說,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然諸葛亮技高一籌,「料司馬懿平生謹慎,必不弄險」,預判了司馬懿的預判,才使得蜀漢危急化險為夷。
從整個場面來看,似乎只有悠揚的琴聲伴隨著這場無聲的較量,但其實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內心早已千回百轉,斗爭了無數次。
最終,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諸葛亮在危急的處境之下,掩飾空虛,打贏了這場心理戰。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家把這場戰爭的勝利完全歸功于軍師諸葛亮。誠然,作為智囊團的諸葛亮固然功勞不容小覷,但司馬懿會退兵,其實城樓上的二書童,才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的功臣。
世人皆知,諸葛亮久經風云變幻、搏斗權謀,在十五萬大軍蜂擁而至兵臨城下的危機時刻依然能夠顯得不慌不忙、沉著鎮定、云淡風輕、從容撫琴,「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很容易的。
城樓下假扮百姓掃灑的士兵也經歷過戰場的廝殺搏斗、爾虞我詐,能夠在大場面面前不露怯,這也是很容易的。
但作為兩個年紀幼小的書童,明知城中既沒有大軍支持,趙云也遠在隴西遠水救不了近火,魏軍一旦識破我軍計謀攻入西城,將無一人能夠幸免于難,但是二書童卻依然一如往常跟隨在諸葛亮的身旁登上城樓,「 一童子手捧寶劍,一童子手執塵尾」,臨危不亂,笑容可掬,從容應對,視萬千兵馬如無物。
其中固然有著對諸葛亮死心塌地的堅定信任,然其二人的膽魄也絕非常人可及。
司馬懿生性多疑,不可能只看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就下定判斷,在諸葛亮身后的二童子的音容面貌神色舉止也必然是在其考慮之內的,雖「遠遠望之」,卻看得十分仔細,聽得十分認真,他要從每一個人的眼神中看看有沒有蛛絲馬跡的慌亂,要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出有沒有一絲一毫的破綻。
在司馬懿長時間的觀察下,沒有人露怯,每個人都安閑鎮定。司馬懿最終引兵而去,失去了消滅諸葛亮甚至是整個蜀漢政權的最佳時機,令人扼腕。
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司馬懿過于小心謹慎且遇事不知變通而使自己錯失良機,有時兵行險招也未嘗不可一試。
諸葛亮深入了解司馬懿的心理狀況及性格特征,知己知彼,神機妙算,手下無兵卻膽大心細設計「空城計」,置之死地而后生,讓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上了當,救西城百姓于危難之中,流芳百世,至今人們仍贊嘆其膽魄與謀略。
遇到困難不要驚慌失措、急躁錯亂,這樣只會使問題難上加難,要沉著應對,冷靜地分析解決問題。同時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與團隊協作能力,與團隊人員一起,同仇敵愾,同氣連枝,團結協作,共御強敵,用智慧與勇氣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