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天下秀,自古便有 「峨眉天下秀」的說法。
作為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自古以來便是許多佛家弟子的理想之地。而在峨眉山眾多的寺廟當中,有一處地方便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香客。
在峨眉,有一座被人們稱之為「舍身崖」的山峰,關于這個名字,許多人對此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其實, 「舍身崖」就是峨眉金頂的一段陡峭懸崖。
在古代,峨眉山金頂寺廟的信徒們會在崖壁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然后 在懸崖下方的崖洞里拋下一些金銀珠寶。
而如今,這座寺廟已經消失不見,那些刻有姓名和生辰八字的金、銀、珠寶又去了哪里?
據說,在峨眉山佛界建立之前,這里便有一個隱蔽的小村落。在小村落里有一戶人家名叫李道元。李道元是一個虔誠的佛家弟子,從小便十分虔誠地信奉佛教,而且在年輕的時候還拜得一位著名的高僧為師。
可是由于當時自己的父母都不支持他出家,所以他也一直都沒有真正得到受戒。李道元只得在附近苦讀佛經,每日精進修行,不知疲倦。
後來,在李道元二十五歲這一年,他終于下定決心要去寺廟中出家為僧。但可惜的是,因為父母的阻攔,他這次還是沒能成功。
李道元知道自己如果再提起此事,必定還會遭到父母反對,無奈之下只能自己尋找契機。起初他還要在峨眉山經過四處化緣維持生活,一邊打探外面的寺廟消息。
當時在峨眉山中化緣并不容易,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李道元只能將化緣來的財物積攢下來,修建廟宇和佛像。一路上,他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都佩服李道元的一番苦心。
化緣得來的財物并不多,在經過長年累月的苦心經營之后, 李道元終于在峨眉山金頂建立了一座規模相對比較宏大、香火旺盛的寺廟。李道元望著這寺廟和背后的碧空,心中感慨萬千。
再加上峨眉山特殊的金頂佛光現象,讓眾人驚嘆不已,眾多信徒前來觀瞻。于是峨眉山就漸漸成為了佛教的一個圣地,眾多廟宇紛紛在這里建立。
而李道元也就成為了峨眉金頂上最早修建廟宇之人的其中之一。
峨眉金頂有一段陡峭的懸崖,有著非常特殊的名字: 舍身崖。關于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傳說。
曾經有一位名叫明道和尚的高僧,他為人十分的正直,與當時的許多僧人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共探佛經之玄妙。
後來,因為年事已高,明道和尚離開了所在寺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也就是現在四川省的峨邊彝族自治縣。
明道和尚回到家鄉之后,依舊保持著自己修行時所信奉的佛教信仰。當時為了方便德高望重的明道和尚修行,當地政府便將它修建在了一處地勢險要的懸崖邊上。
在修建完寺廟之后,明道和尚為了不讓自己修行時所信奉的佛教信仰隨著時間而消失殆盡,他將自己畢生所得的經書奧義藏于這個寺廟中,又將自己一生中積攢下的金銀珠寶全部都拋灑在了這處懸崖當中。
之后不久,明道和尚便兩袖清風地離開了人世。
為了紀念明道和尚,眾人將這座懸崖取名為「舍身崖」,這座寺廟也得名「舍身寺」。
由于明道和尚當時所修建的這座寺廟在當地十分有名,許多前來朝拜明道和尚的信徒們都會來此燒香拜佛,還會學習明道和尚將自己一生當中所積攢下來的金銀珠寶全部拋撒在這里。
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一個習俗,無數信徒會在舍身崖上刻下自己的生辰八字,將珠寶灑在崖下。那麼那些珠寶最后去了哪里呢?
在《峨眉山志》當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段文字: 「舍身崖是金頂的門戶,自古香火不斷,香客如云。在舍身崖上,有一段深達100米的崖洞,相傳這里就是當年從舍身崖扔下的金銀珠寶。」
在《峨眉山志》當中,還記載著這樣一段話: 「舍身崖下有一個大山洞,洞中有一個地穴,是當年從舍身崖扔下的金銀珠寶。」
根據這兩段話來看,舍身崖扔下的金銀珠寶確實是從崖洞中掉了下來,并且最后都消失在了崖洞之中。
那麼為什麼那些金銀珠寶會消失呢?難道真的是供奉給佛祖了嗎?其實不然。
關于舍身崖中拋下的金銀,大家并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在古代,那些信徒們的行為是受到官府支持的。
而且對于這些舍身崖中拋下的金銀珠寶,政府也會進行回收處理。 所以這些金銀珠寶大多都落入了官府手里,被官府收藏起來,作為日后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
被政府收回保管的金銀珠寶數量并不多,畢竟僧人修行都要摒棄外欲,他們所攜帶的金銀珠寶也不會太多。
舍身崖中拋下的金銀珠寶是多是少其實并不重要,對于那些信徒而言最重要的也是他們的信仰與心意。
所以這些遺留下來的金銀珠寶并沒有失去它們的價值,而是重新投入國家建設中去了。
對于這些信徒們來說,他們也只是將它們暫時保管起來而已。而在未來某一天,那些曾經在舍身崖中拋下的金銀珠寶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回到他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