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家牛的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殺了賣肉,小偷自會出現

若包拯者,真可謂執法之臣,故雖至今兒童婦女猶知稱之,況當時乎!——張居正

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他秉公執法、剛正不阿深受民眾的歡迎,民間關于包拯斷案的故事真是不勝枚舉,他那清晰的邏輯、過人的智慧以及不畏權貴的氣節真是讓人佩服。


由于在民間傳說中包拯是一個黑面形象,故而百姓也會稱其為「黑面包青天」,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包拯包青天的世界,看看他那英明決斷的判案時刻。

一脈相承,青勝于藍

追溯到先秦時期,包拯的遠祖乃是大名鼎鼎的申包胥,包家人幾乎在歷朝歷代都有一兩個在朝為官的,可以說包拯不僅僅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富貴之家,而且是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

也許是血脈相承的官宦氣息、也許是家族中時刻熏染的官家氛圍,年紀輕輕的包拯也立下了鴻鵠大志,立志用自己的畢生所學服務于朝廷、服務于百姓,做一個合格的入仕者。



宋仁宗五年時包拯考中進士,本應出任建昌縣的知縣,也就是現在的江西某地的父母官。但包拯考慮到當時父母年邁,而自己身為人子,離家太遠照顧父母多有不便之處。

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

于是,包拯向朝廷上書說明原因,請求在家鄉合肥附近任職,朝廷為包拯的一片孝心而感動,特批允許包拯換一個地方上任。

但是任命官員也不是隨意任命,也不是每個地方都一定有空缺的職位。尋覓許久朝廷最終確認和州有空缺的職位,和州位于今天的安徽離合肥也并不近。



包拯看著父母期待的眼神,最終選擇辭官回鄉、侍候長者,他的這一行為在當時也是受到十里八鄉的贊嘆。

直到十年以后,包拯的父母相繼去世,他才又重新入朝為官。

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

即使之前有過辭官不干的情況,包拯也并沒有被朝廷所排斥,古時候歷代帝王皆以孝治天下,有了這一個「孝順父母」的名聲,他在朝堂上反而是更加被欣賞和被重視。

包拯重新入仕備受朝廷重用,他做過監察御史,也在知諫院任過職,在山西任過知州,也曾掌管過開封府,他還做過三司使等等,可以說足跡遍布半個北宋大地。

為官期間包拯敢于正面與當世權貴對峙,也樂于到田間地頭了解民生疾苦,所待過的那麼多的官位上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績,但包拯并沒有沾沾自喜。

當時,他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初心,不被官場的黑暗現實所壓垮,不被小人的阿諛奉承而迷惑,他堅持著為百姓服務的態度,真正是一心為民的「青天」。

拯為人不茍合,未嘗偽辭色以悅人。



著名的牛舌案

做官期間包拯獲政績斐然,但他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執法時的目達耳通和鐵面無私,曾經有一部《包青天》影視劇熱播,其中大部分橋段都有杜撰的成分。

不過,關于包拯判案的神機妙算之事,正史中還真有那麼一件案子,名為「牛舌案」。此案中,包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利用自己的智慧輕易破解。

包拯出任天長縣的知縣時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有一天早上正在整理政務,門外登聞鼓「咚咚咚咚」敲得急促又響亮,他急忙放下手中書卷來到前廳。



包拯剛剛坐下只見一個農民就跌跌撞撞的跪在大堂上,邊哭邊對包拯說道:

「大人,您可得救救我啊,我全家老小就靠著這一頭牛過活,結果昨天晚上有個盜賊潛入我家牛棚將我家牛的舌頭割走了。」

「現在這牛不能下地干活,我家里的莊稼也就不能繼續耕作,您可務必要將罪犯捉拿歸案,給我一個交代啊大人!」

包拯聽了農民李氏的訴苦,又詳細的詢問了關于此事的細節,并且思考了一會兒。他認為竊賊單單割去牛的舌頭卻不偷牛,其實并不是想獲得多少利益,也并不能得到什麼東西。



基于此包拯繼續推測,割牛舌之人更有可能是仇家為了報復這個李氏,進而引發的一個行為。

因為北宋時期是以農業立國,而耕牛則是耕地的主要勞動力,根據當時的法律而言殺牛是犯法的。

如此一來,竊賊只要牛舌割掉不久耕牛就會死,而這個農民李氏便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思考到這樣一層因素,包拯又接著詢問到:

「你可有和他人結過私怨?」



李氏想了又想就是想不起得罪過什麼人,最后無可奈何的說道:

「大人,我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哪里會和別人有什麼恩怨呢?

就算有一些鄰里之間的小矛盾,應當也不至于這樣報復我吧!您要我想想和誰有仇,我還真是想不起來。」

包拯看著他,想要從他的眼睛里看出點什麼,最后覺得老農并沒有撒謊。隨后,包拯稍微想了想淡定的說道:

「回去你就把牛殺了賣肉,到時小偷自會來投案。」



李氏瞪大了眼睛,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況且宰殺耕牛更加是違法行為,他有點擔心。但包拯那令人信服的語氣和態度讓他深信不疑,而且他也承諾會給自己一頭新的耕牛。

于是,老農回家就去將自家的牛給殺了,并大張旗鼓的說要把這些牛肉賣出去。

果不其然,割牛舌的人看見這李氏竟將耕牛宰殺了,認為自己抓到了李氏的把柄,立刻就前往縣衙準備告發這個李氏。

見到包拯,這人就開始信誓旦旦的告訴包拯說有人宰殺耕牛,希望包拯立即去將那人帶回衙門問罪:

「大人,您現在去,說不定還能見到新鮮的牛肉呢!」



明鏡高懸,洞若觀火

沒想到,他才剛剛說完這幾個字,包拯就下令將他捉拿歸案,這個來狀告農民的人莫感到很名其妙,大聲喊道:

「你們抓我做什麼!我是來報官的,你們應該去抓那個私自宰殺耕牛的人才對。」

沒想到,李氏也出現在了公堂之上,對著他就憤怒的說道:

「原來是你!你這黑心肝的趙氏,就算咱倆人有些矛盾,你也不至于如此惡毒吧!」



原來這趙氏是李氏的鄰居,前一段時間兩人因為倆家的土地而起過爭執,甚至還打了一架,但是此事一過也就是過去了。

李氏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趙氏心胸如此狹窄,兩月已過還記著這件事,并且做出這樣的事來報復自己。

不過,趙氏一開始并不承認是自己割了李氏家的牛的舌頭。包拯見狀吩咐手下上刑具,準備嚇唬一下趙氏,趙氏當即就嚇破了膽子,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招了個清楚。

就這樣,這一看似棘手的案件就這樣被包拯解決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牛舌案是北宋時期很有名的一件案子,包拯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輕而易舉的化解了這個難題,從而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重,這個故事在當下也依舊是街頭巷尾百姓閑談的素材之一。

關于包拯判案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他智慧過人之處,正因為辦案時秉公執法為民請命,包拯才在百姓的心中得到了好評與愛戴。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好官永遠會有好的口碑和名聲,都會得到人民的認可與尊重。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