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共同心,因此都會為自己的兒女取個好名字。但是由于封建帝王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突出帝王的與眾不同,于是要求臣子實行避諱制度,比如「王」字。
因為「王」字在古代是君主的象征,是一國之尊,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以「王」字取名的,所以古人在取名時都會忌諱「王」字。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基本上沒人敢用「王」字取名的。
但是也并不是說完全沒有,歷史上還是有3個人不信這個邪,偏偏就以「王」字取名。他們究竟是哪三人,其結局又如何呢?
首先來看看以「王」字命名,又有神童之稱的駱賓王,也許你還不知駱賓王為何許人也,但是若是提起《詠鵝》,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大銘鼎鼎的駱賓王7歲時所作。
駱賓王出生626年,今浙江義烏人,是初唐四杰之一。早年的他也算是妥妥的富二代,父親和爺爺都是當官的,其文學修養也是不同于尋常百姓,因此他們為他取名「賓王」,而「賓王」在《易經》中也就是「輔佐君王的意思」。
不過駱賓王卻并沒有像父親希望的那樣出將入相,輔佐君王。雖然他7歲時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詠鵝》,但是由于其父親的病故,他的早年都是在落魄中度過的。後來在他22歲時科舉考試時,因不屑于走歪門邪道導致他名落孫山。
最終為了生計四處求職,盡管他的才華讓人欽佩,但是由于其性格耿直處處碰壁,以致在他五十多歲時慘遭下獄,幸遇皇帝大赦天下得以岀獄,本以為從此能安享晚年,誰知又被牽連免官。
684年他因文才出眾,英國公徐敬業為了討伐女皇武則天,讓他撰寫《討武曌檄》。徐敬業討伐失敗,駱賓王結局不明,有人說被亂軍殺死,也有人說他遁入空門。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結局都讓人感慨不已,不過就連當時被他痛罵的武則天都為他的文章喝彩不已。
第二個便是西漢時的馮野王,字君卿,他是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的兒子,少年時天資聰穎,18歲的他曾經上書漢宣帝自薦就任長安縣令,漢宣帝驚嘆他的才學和志向。不過卻遭到當時的魏相的反駁未能實現,之后雖然政績突出卻沒有得到重用。
前33年漢成帝即位后對他十分欣賞,至此仕途高升,公元前24年卻因大司馬王鳳的排擠罷官回家,幾年之后病死家中,比起駱賓王他的結局可謂善終了。
最后一位便是南北朝時的顧野王,今上海金山人,中國古代有名的地理學家和史學家。不過他本來叫顧體倫,因為欽佩馮野王,希望自己在文學方面取得和馮野王一樣的成績。
也許是他名字中的「王」字是自己改的,他不僅取得了突出的文學成就,他也是3人中最幸運的一個。可見在君臣有別的年代,古人取名代取王都會避開這個「王」字,畢竟帝王一怒可不是鬧著玩的。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可以不用避諱,用「王」字取名可是很常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