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朱元璋次子,被3位婦人毒死,朱元璋為什麼罵他死有余辜?

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決定 重拾漢唐時期的藩王制度,雖然遭到朝臣的反對,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皇帝沒有得到藩王屏護。

于是,朱元璋將眾位皇子分封為藩王,讓他們 拱衛皇帝保證朱氏皇權。除了長子朱標被封為太子,次子朱樉被封為秦王,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五子朱橚被封為周王。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故事。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出生在1355年,當時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聽到妻子馬氏生下男孩的消息,初為人父的朱元璋極為興奮,他在石頭上刻下「 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朱元璋的確對長子朱標寄予厚望、充滿期待。

朱樉出生在1356年,是朱元璋的第2個兒子,他只比大哥朱標小1歲,從朱元璋收到消息的反應來看, 朱樉并沒有像大哥朱標那樣的待遇。即便朱元璋的興奮程度沒那麼高,但是對于次子朱樉的期待絲毫不少,從朱元璋後來的表現可以明顯感受到。

朱元璋最初在冊封藩王的時候,認為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于是將 眾位藩王的封地全部設置在長城沿線,比如朱樉的封地是在西安,朱棡的封地是在太原,朱棣的封地是在北平。

到了洪武年間的中后期,明太祖朱元璋已經完成北部邊疆的藩王布局,這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 明朝九大塞王」。

從朱元璋冊封的這些藩王位置,可以發現朱元璋對次子朱樉寄予厚望, 朱樉實際上是明初九大塞王之首,為什麼這樣說呢?

朱元璋雖然是放牛娃出身,但是他對待問題眼光長遠、格局很大,當初在濠州城看到諸位將領爭權奪利,決定獨自發展壯大,這就是例證之一。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傾盡心血建立一套能夠持續運行的制度,其中 國都的選擇也是關鍵,考慮到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數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傾向于將都城定在西安。

此時, 次子朱樉的藩王封地就是西安,足以說明朱元璋對朱樉帶著極高的期待。

明朝第一代秦王朱樉,注定不會讓父親省心, 他的就藩之路充滿坎坷和朱元璋的憤怒

《明史·朱樉傳》記載,「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

與朱樉同時冊封藩王的弟弟們,都是在年滿20歲時就要前往封地,然而秦王朱樉前往封地是在1378年5月,這時的朱樉已經23歲了。

作為朱元璋的次子、年紀最大的藩王,理論上說應該最早前往封地的, 為什麼會延遲三年呢?因為朱樉還沒有做好準備,至少沒有達到朱元璋的預期。

《明史》記載,「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

這段史料是朱樉準備前往封地的時候, 朱元璋專門降旨教誨兒子的。大概意思是說,關中地區從漢唐以來都是富庶繁華之地,由于元朝的暴政統治,導致關中百業凋零、百姓生活困難。

如今我平定天下,關中地區的百姓仍然要承擔勞役和稅賦,百姓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現在妳前往關中,如果妳居住的宮殿已經修繕完畢, 其他不是緊急的事情就先停止吧,不要再勞民傷財了。

從朱元璋的諄諄教導可以看出,對于朱樉前往封地還有很多不放心, 專門叮囑兒子要體察百姓疾苦,勤儉節約不做勞民傷財的大工程。

同時, 朱元璋的話也暗含另外一層意思,如果朱樉能夠仁愛治理西安,讓百姓得到充分的休養,這里有可能再現漢唐以來的西安繁華。

不曾想,朱樉到達西安后,根本不記得朱元璋的囑托教導,從此開始「 驕奢淫逸、唯我獨大」的生活。

朱樉在藩王府邸大興土木,為了增加玩樂的地方,征發軍民勞役在王府建造亭台池塘。

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怒不可遏, 責罵朱樉「不曉人事,蠢如禽獸」。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洪武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敕諭秦王文,今朕見在,爾不曉人事,蠢如禽獸。」

難怪朱元璋這麼生氣,朱樉前往封地的時間是1378年5月,而這份斥責的詔書是1378年7月,也就是說, 中間僅僅隔了2個月時間

生氣歸生氣,道理還是要講的, 朱元璋在詔書中仍然耐心告誡朱樉,朱元璋說「既然秦王府邸已經建造完成,妳為什麼要將九龍池中的亭子挪到王府,表面上看,這件事并不大,但是如果是在漢唐時期,被有心計的人利用,妳的秦王爵位就保不住了。

在教育一番后,朱元璋又警告朱樉說,如今我斥責懲罰妳,沒有疑慮的想法,但是如果在我死后,妳還是這樣行事,到時候兄長朱標懲罰妳,沒有理由怪罪兄長,這完全是妳咎由自取的下場。

如果以帝王之家的視角來看,朱樉是幸運的,父親朱元璋對其耐心教導、講明利害關系,仍然希望他能虛心改正,做一位愛民如子的賢王。

1382年,朱樉就藩的第5個年頭,他必須離開封地回到京城,因為母親馬皇后去世了。在南京奔喪的兩個月時間里,朱元璋多次當面教導,朱樉在父親面前答應的很堅決,實際上卻是陽奉陰違, 表面上「恪盡職守」,暗地里「肆無忌憚」

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以為朱樉已經「改邪歸正」,再加上朱樉是藩王之首,于是 將朱樉任命為宗人令,負責掌管宗室成員、約束其他藩王。

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將來太子朱標登基稱帝,朱樉在朱氏家族的威望僅次于朱標,由他來管理宗親、支持朱標鞏固江山社稷。

然而, 朱元璋被朱樉蒙蔽了,朱樉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連年著關內軍民人等收買金銀,軍民窘逼,無從措辦,致令將兒女典賣。」

意思是說,秦王朱樉連續多年都要求關中軍民百姓上交金銀,貧窮的百姓拿不出來,只能將兒女拿出來賣掉。此外,當時有300多位百姓「組團」跪在王府外,請求朱樉可憐他們,免除金銀稅賦,結果朱樉現場殺死一位老人,派兵捉拿將近100人打入監牢。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非常重視「 西番十八族」, 這些是生活在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吐蕃部落,朱樉帶領名將寧正前往西番平叛,順利平定叛亂后,朱樉上書夸贊功勞,朱元璋看后很高興,給朱樉極為豐厚的獎賞。

《明史》記載,「帝悅,賚予甚厚。」

就在朱樉得到父親賞賜后, 囂張地將西番俘虜中的美女擄走,安置在秦王府,即便是孕婦也不能幸免。此外,朱樉還將150名七歲或者八歲的女孩帶走,閹割了155位年齡在7歲到10歲之間的男孩,導致很多被閹割的男孩死亡。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征西番,將番人七、八歲幼女擄到一百五十名,又將七歲、八歲、九歲、十歲幼男閹割一百五十五名。」

朱樉的所作所為, 完全背離朱元璋安撫西番的戰略意圖,當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朱樉將受到天子之怒的懲罰。

歷史上,為了穩固君臣關系,聯姻是最常見且有效的方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比如太子朱標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兒,燕王朱棣娶的是徐達的女兒,秦王朱樉則比較特殊。

朱樉的正妃觀音奴是元朝王保保的妹妹,1371年,朱元璋為了招降王保保,特意讓朱樉迎娶其妹妹。史料記載, 朱樉與觀音奴的感情并不好,朱樉寵愛的是次妃鄧氏,將正妃觀音奴軟禁在住處,每天只是送些粗茶淡飯。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聽信偏妃鄧氏,將正妃王氏處于別所,每日以敝器送飯與食。」

鄧氏是明初悍將鄧愈的女兒,也是朱元璋撮合的政治聯姻,但朱樉極其鐘愛鄧氏。

其實,朱樉喜歡哪個妃子,這是王府小事,朱元璋不會管的,但是如果朱樉和鄧氏一起為非作歹,朱元璋就必須要管了。

在秦王朱樉的府邸,他和次妃鄧氏, 以折磨宮女太監為樂趣,朱樉在府邸濫用私刑,折磨人的方法數不勝數,比如將宮人埋在雪里活活凍死、綁在樹上餓死、用火燒死,看著不順眼就割掉舌頭,這讓王府中的服侍宮人戰戰兢兢,生怕性命不保。

按照明初律令規定,藩王府邸的罪人要押解到京城審理治罪,但是朱樉害怕這些人到南京后泄露自己的殘暴行徑,竟然直接將這些人全部滅口。

不僅如此,朱樉為了防止有人到京城去告狀, 專門安排親信在必經之路上攔截,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認為朱樉已經改過自新的原因。

更致命的是,朱樉暗中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飾,給鄧氏穿上,與此同時,朱樉又將自己的床改為「五爪龍床」。

早在周朝時期,禮制就有明確規定「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五爪龍是天子的象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朱樉作為親王只能使用四爪龍。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更何況朱元璋致力于建造「無所不知」的情報網。在得知朱樉和鄧氏「為非作歹」「僭越不軌」的行徑后,朱元璋怒不可遏,專門降旨斥責朱樉,認為他是「僭分無禮,罪莫大焉」。

對于朱樉的次妃鄧氏,朱元璋沒有手軟,直接賜死。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朱樉在藩地罪責過失太多為理由,將朱樉召回京城,然后安排太子朱標到朱樉封地西安查明真實情況,同時還巡視關陜地區。

朱標向來宅心仁厚,一直都非常維護弟弟妹妹,這次也不例外。1392年,朱標返回京城,調解父親朱元璋和弟弟朱樉之間的關系,最終,朱元璋再次讓朱樉回到藩地。

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太子朱標就因為風寒去世。明太祖朱元璋悲痛萬分,朱標是他精心培養的皇帝接班人,沒想到卻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結果。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在朱標死后,朱元璋考慮接班人時曾說「燕王英武像自己」,也就是說,朱元璋考慮過讓朱棣作為接班人。後來,在劉三吾的建議下,朱元璋認為皇位應該繼續留在長子朱標一脈,所以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如果按照長幼次序來說,太子朱標去世后,朱元璋首先應該考慮的人選是朱樉,但是他沒有,反而考慮了四子朱棣。從這點可以發現,朱元璋對朱樉的態度已經變了,從寄予厚望、諄諄教誨,到期盼改邪歸正、迷途知返,到最后的失望透頂。

1395年,秦王朱樉被3名老婦人毒死,終年40歲。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藩王之首的秦王, 朱樉到底是如何死的呢?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以致三老婦人,潛地下毒,人于櫻桃煎內,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

也就是說,由于朱樉作惡多端,讓宮人怨恨不已,這天,有3位老婦人合謀,悄悄在朱樉常吃的櫻桃煎中下毒,結果朱樉吃下不久就毒發身亡。

朱元璋得知朱樉的死訊是什麼態度呢?

明太祖朱元璋降旨要嚴肅懲處兇手,另外還要求禮部和宗人府,降低朱樉的葬禮規格,確定謚號為「愍」。 愍,在古代是含義極為不好的,有「使民折傷」的意思。

朱元璋在朱樉的祭文中說,「自從妳到藩地,沉迷于荒淫酒色,行為肆虐殘暴,沒有任何能頌揚的事跡,我多次指責教育妳,始終沒有醒悟,妳雖然已經死了,但卻死有余辜。」

有人說,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實際上,朱元璋只是對官紳階層比較殘酷,在對待百姓始終心存寬厚仁愛,每位藩王在就藩臨行之際,朱元璋都會諄諄教導他們做心系百姓的賢王,顯然秦王朱樉不及格。

如果站在父親的角度,朱元璋對朱樉可謂是充滿期許和耐心,恩威并施試圖引導朱樉做愛民如子的藩王,可惜最終傷透「老父親」的心,在朱樉去世3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去世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