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劉備的五虎上將---關羽,突然發動了「襄樊之戰」,試圖以最快速度拿下,曹魏集團控制的襄陽和樊城。
按理說,劉備集團此時形勢一片大好,尤其身邊的「紅人」關羽,也非等閑之輩,之前他曾經有過自己的光輝時刻,如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轟動華夏。
這次出手,關羽勝算真的很大。
但萬萬沒有想到,在關鍵的時候,關羽管轄的荊州,竟然被東吳派出的虎威將軍呂蒙偷襲,最終的結果令人遺憾至極:敗走麥城的關羽被吳軍所殺。
關羽沒了,不僅令蜀國元氣大傷,而且大大挫敗了將士們的士氣,這起事件也因此變成了,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
那麼,當年關羽為何要發動這場襄樊之戰呢?
有人認為,關羽是主動挑起這場戰爭的。也有人認為,關羽是被迫參與,只是防守反擊而已,那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再次重溫《隆中對》,感覺這應該是關羽主動挑起的戰爭。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建議劉備先取荊州作為革命根據地,然后再拿下益州,最后再把荊州和益州兩隊兵馬共同進發,問鼎中原。
那麼,關羽發起這場戰爭,真的就是蜀國發展戰略當中的重要一步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公元219年的華夏形勢。
據史料記載,為了奪取漢中的控制權,此時曹劉兩家已經開戰了兩年之久,史稱漢中之戰,但最終漢中還是落入了劉備之手,曹軍被迫撤兵。一看形勢對自己有利,孫權也出手了,趁著曹操忙于對付劉備,便趁機偷襲了合肥。由于當時曹軍主力放在了漢中,得知孫權前來突襲,曹操趕緊抽調部分兵力趕往揚州屯駐。
對于曹操來說,這下子可亂套了,原本一對一對抗,這個劉備已經讓他夠操心的了,現在再加上了孫權,那可吃不消了。沒想到,這還沒完,他還得面對內亂。
因為一年前,曹魏太醫令吉本伙同其他官員竟然起兵叛亂,後來引發了宛城百姓也在219年趁機反叛。在外,有外敵;在內,有內亂。漢中一戰,曹操輸了,眾將士情緒低落,孫權又牽制了其部分兵力,離襄陽和樊城不遠的宛城又出現叛亂。
在這種內外憂患的情況下,估計是關羽看準了這一點,決定率兵北伐。所以,有人判斷說,當年關羽是主動挑起這場戰爭的。
至于有人說關羽是防守反擊,也有他的道理。
據史料所載,公元218年開始,曹仁帶領曹軍一直進攻關羽所控的荊州,這讓關羽很惱火,于是決定挑起這場戰爭來反擊曹魏。那麼,歷史真相是這樣的嗎?
當年,襄陽以北的宛城突然爆發了叛亂,為了切斷這些叛軍與關羽的聯系,曹操給曹仁下達了兩個任務,先是讓其率兵攻打位于荊州的關羽,讓大部隊駐兵在樊城,然后再回頭去宛城處理叛亂之事。
曹操的想法確實不錯,這是防止叛亂擴散最好的方式,但結果卻出現了意外。關羽沒有被曹仁打退,結果被關羽趁機反攻,直接將戰火燒到了襄樊一帶,導致原本主動出擊的曹軍,反而陷入了困境。無奈之下,曹操趕緊派出于禁迅速支援曹仁。
就這樣,援軍不斷前來,關羽雖然有過很多威震華夏的戰績,但最終面對源源不斷的曹軍,根本無力抵擋,再加上劉備集團也沒有什麼援軍支持,關羽就此陷入了困境。在如此危急關頭,東吳卻趁機對關羽「捅了一刀」,也摻和了進來,最后關羽只能退進麥城。
麥城只是一座小城,很快就被吳軍包圍,一看形勢不妙,思索再三的關羽決定假意投降,帶著自己手下十幾人逃離麥城。不久后,關羽被吳將馬忠擒獲,最終關羽與關平父子被其所殺。至此,襄樊之戰結束。
這場戰爭,對于蜀漢來說,確實損失慘重:荊州集團基本全軍覆沒,人才盡失,荊州三郡之地全都丟失。至于上庸的守將孟達,因為害怕被劉備追責,趕緊趁機投降了曹丕,最終上庸也落入了他人之手。
當然,這場戰爭對于曹魏來說,也沒有得到太多的好處。于禁的部隊基本上被打沒了,在荊州的武裝力量悉數瓦解,襄陽和樊城一帶已經變成了戰爭廢墟,最終曹操只能收縮戰線。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這場戰爭中耗費了全部的精力,結果在戰后一個月就因病去世了。
反而,東吳變成了笑到最后的贏家。他們趁機奪取了劉備的荊州,軍隊沒有什麼受損,而且還短暫占領了曹魏集團放棄的襄陽。
就這樣,三國的形勢因此而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