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獨特的婚俗和葬俗,竟然在一個貴族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何外甥女會嫁給舅舅?為何兩人都穿著銅絲網戴著金面具下葬?陳國公主墓會給出答案。
1985年七月,內蒙古青龍山鎮在修建水庫時,意外地發現了一處遼代墓地,這座墓葬的價值不可估量,甚至一些學者不吝贊美,將其稱為「契丹文化的奇跡」,那麼它的墓主人究竟是誰?
在后室的尸床之上,東西并排陳放著兩具尸體,陪葬品很珍貴,但最讓人感到意外地還是他們身上所穿的獨特的喪服:
黃金面具捶打出墓主人生前的臉型輪廓,銀絲織就的網絡覆蓋全身上下,頭枕金花銀枕,腳穿金花銀靴。
這兩人,活脫脫一副沉睡中的金銀人形模具!根據不同的殯葬服飾以及殘存牙齒等分析,專家斷定,靠近南側的尸體為 陳國公主,而其北側的尸體,則是 駙馬蕭紹矩。
「 黃金面具+銀絲網衣」這種獨特的喪服組合,讓所有發掘者嘖嘖稱奇,這和中原傳統喪服大相徑庭,為何契丹人會采用這種方式,其背后又隱含著他們怎樣的殯葬觀念?
實際上,在文獻記載的契丹早期,其喪葬習俗可以說是非常簡陋,基本上可以稱之為 「風葬」和「火葬」的結合體:即先將尸體掛在樹上,任其自然風干,然后過一段時間,在收斂遺骨進行焚燒。
《北史》《隋書》:「但以其尸置于山樹之上,經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然而,進行這種「風葬」最大的一個隱患在于,有機體損毀之后,骨骼極有可能會散落一地,后期想要完整收集估計有很大問題。正因如此,德國學者Derter Kuhn才提出這樣一種猜測:「 契丹網衣的使用盡可能與遼代的尸體標本制作風俗相關。」
之后,考古發掘中的契丹墓葬,似乎也能佐證這個觀點,即網衣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護尸」之用。
因為除了像陳國公主與蕭紹矩這樣完整覆蓋全身的銀絲網絡之外,如 遼寧義縣清河門西山村2號遼墓,其中出土的銅絲網衣,就只用于尸體的手、足部分,而且手網和足網的部分,其網眼編織得也比軀干部分更加緊致和細密。
聯系到契丹早期喪葬習俗,不難推想,這種網衣的使用,恰好既便于「風葬」期間的尸體風化解體,又利于保存死者的全身骨架,尤其是那種最容易受到各種侵擾而丟失的 手、足關節。
說完了契丹網衣之后,再看看黃金面具,如果不事先說明誰是公主,誰是駙馬,你能準確地判斷出來嗎?相信你一定可以,畢竟不論是銀絲網衣還是黃金面具,一般來說都是 根據死者身材和臉型特意制作的,相當于是私人訂制的服飾!
這些面具都是用薄薄的金片在模具上打制而成,呈現半浮雕狀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公主和駙馬的模樣,幾乎在黃金面具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左側的公主面具是個大圓臉,平靜安詳的面孔之上還帶著幾分孩童般的稚氣,看上去和死時年僅時18歲的年齡相吻合;而右側的駙馬,為帥氣的鵝蛋臉,顴骨前突、面頰略瘦,下頜尖長,一幅已然成年的瀟灑成熟男子(卒時29-30歲)。
所以從表面上看,陳國公主和駙馬蕭紹矩,似乎是小蘿莉愛上了帥大叔。但實際上,其實還是外甥女嫁給了自己的親舅舅!
說起契丹的婚俗,可以說更能讓中原人瞠目結舌。眾所周知,遼代契丹人姓氏主要為耶律和蕭氏,多實行兩姓通婚制度,而皇族婚姻則更是嚴格,即所謂的「 王族惟與后族通婚」。不僅如此,契丹民族早婚現象還非常之多,很多 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就已經組建家庭。有意思的是,這兩種特征正好集中體現在了這座墓葬中。
陳國公主的媽媽,是耶律隆慶的正妃蕭氏,而蕭氏的媽媽就是大名鼎鼎的 耶律觀音(秦晉國長公主),她的其中一兒一女分別是陳國公主之母蕭氏,以及陳國公主之夫蕭紹矩,所以母親蕭氏和蕭紹矩是兄妹關系,那麼陳國公主相當于是嫁給了親舅舅。
按照中原漢王朝的三綱五常倫理觀念來說,這種不論輩分的婚姻,毫無疑問是[亂.倫]行為,絕對是令整個社會群體所不恥的,實際上這種「舅甥婚」還只是其中一種,什麼 中表婚、收繼婚、姑侄婚、接續婚等更是讓人不禁產生「貴圈真亂」的感覺。
事實上,僅以此就武斷地批判北方少數民族盛行的獨特婚俗也不可取,換個角度思考,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一來,法律規定了貴族皇室婚姻只能在耶律和蕭姓之間通婚,漫長二百余年,可供選擇的余地實在是太少了,同輩的挑完了,難不成得一輩子打光棍?
二來,近親結婚的好處正應了一句老話:「肥水不流外人田」,其目的在于鞏固政權統治,只要統治權始終把握在耶律和蕭兩姓之間,輩分亂一點又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