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班固
俗話說得好「百善以孝為先」,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孝道一直以來都是每一位華夏子孫自覺遵守的一種文化,上至帝王下至草頭老百姓。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他的父親還活著,但劉邦小的時候父親并不怎麼看好他。與此同時,按照儒家文化而言其父的地位要高于劉邦,這顯然會讓帝王的內心陷入尷尬。
那麼,劉邦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作為劉老太公的小兒子,早年劉邦在鄉里并不是那麼的尊貴,直白一點來說,年輕時的劉邦簡直就是一個人見人嫌的存在。
根據歷史的記載,青壯年時代劉邦不愛做事,成天游手好閑結交豪杰。
不但如此,他還常常在自己的大哥、嫂子家里蹭吃蹭喝,引得嫂子極度的不爽。
因為此事有一次雙方還產生了隔閡,劉邦稱帝后立侄子為「羹頡侯」就是為了惡心嫂子,當然這是后話。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
如果只是如此的話倒還好說,問題是父親劉老太公對待兒子這件事情上明顯是一碗水端不平,太公對自己的大兒子明顯的偏愛,對小兒子劉邦則很不看好。
其實,劉老太公對大兒子的偏愛無可厚非,畢竟哪一個不喜歡一個勤勞能干的兒子呢?好吃懶做、貪酒好色的劉邦根本就讓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當然,也只能說劉老太公還是眼光不行、看人不準,若是他能有呂雉的父親一半的眼光的話,或許就不會用這般不公正的態度去對待劉邦了。
你是你們三弟兄之中最沒有出息的人。
事實上,劉邦那頹廢的外表下是一顆爭霸天下的野心,他諸多好酒好色的行為都是為了結交豪杰,可「小農之心」的劉太公并不懂這些。
總的來說,重視大兒子輕視小兒子是劉邦心頭的一根毒刺,即使後來成功發跡也依然就遲遲的揮之不去,每當想起年輕時遭遇的不公多少會有些難過,所以才會在成功后發問:
現在,你說我們三個當中誰最有出息?
言歸正傳,暴秦無道天下大亂,趁此機會暗藏這野心的劉邦揭竿而起。後來,他還和項羽二人結伴投奔了楚懷王,最終有了屬于自己的勢力。
多年后,劉邦靠著「先入關中者為王」異軍突起,讓秦王子嬰投降了自己。隨后,他又靠著約法三章不戰而勝,輕而易舉俘獲了關中百姓的心,為帝王之業奠定了基礎。
俗話說得好「樹大招風」,劉邦勢力強大的同時,他的仇家也開始多了起來,其中最大的仇家莫過于原先的好友項羽,鴻門宴后兩人友誼的小船翻了,成為了不死不休的敵人。
楚漢爭霸期間,一直跟兒媳婦呂雉生活的劉老太公,與呂雉一起落入了項羽的手中。
出于某些原因項羽除了軟禁二人之外,并沒有過度的刁難他們,或許這個時候太公內心對小兒子依舊哀哀怨怨吧!
家室亦亡,不相得。
成皋之下劉邦項羽二人對峙,氣急敗壞的項羽找了個大號的砧板,把劉老太公給捆了仍在上面,恐嚇劉邦:
「劉邦要是再不投降就把你老爹宰了,當成豬給煮了!」
聽到項羽氣急敗壞的威脅,劉邦毫不猶豫的就說道:
「當初你我結拜做了異姓兄弟,如今我的父親自然也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殺了自己的父親燉了的話,到時候記得分給我一口啊!」
看著眼前跟痞子無賴一般嘴臉的劉邦,項羽頓時氣不打一處來,當場就準備砍了劉老太公,所幸范增勸阻才沒有讓劉老太公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著險死還生的父親,劉邦心里不禁捏了一把冷汗,但他所說出的那句話又有誰能知道到底是不是真心話呢?
後來,隨著劉邦項羽暫時的議和,劉老太公和呂雉都回到了劉邦的賬下。
楚漢戰爭后期局勢逐漸明了,劉邦的勝利已經成為了定局,垓下一戰、四面楚歌逼得項羽走投無路烏江自刎之后,劉邦成為了新一代的天下之主。
劉老太公和呂雉顛沛多年,他們艱苦的生活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可謂是苦盡甘來。作為劉邦唯一的正妻,呂雉自然是萬眾歸心的皇后,而劉老太公的地位則有些尷尬。
畢竟天下之大皇帝最大,但劉太公是劉邦的老爹,如何安排他成為了一個難題,苦思冥想之下劉邦為父親想了一個「太上皇」的頭銜,讓其在宮中安享晚年。
其實,這種太上皇的生活并不是劉老太公想要的,盡管從此榮華富貴、衣食無憂,但身在皇宮之中就必須要遵守很多的規矩,這一點對于劉老太公而言有點尷尬。
隨著時間的流逝,劉老太公的事情逐漸被朝堂大臣所知曉,大臣們當著劉邦的面不敢說,但是在私底下卻議論紛紛,甚至還拿兩人的地位、身份「搞事情」。
此時一個小太監提醒劉太公:
「太上皇,當今皇上是您的兒子這的確沒錯,可是大臣們卻不是這樣想的,您看你要不要在皇上面前行行禮?」
聽到這個小太監的話后,劉太公輾轉反側了一宿,第二天清晨他照例在院外掃著地,見到要上朝的劉邦時居然真的跪下來行了禮,此舉可把劉邦嚇得不輕。
漢朝以孝治理天下,雖然劉邦的父親以前對他的確是不公,但是再怎麼說都是他自己的親爹,這世上哪有親爹跪兒子的道理,于是連忙將自己的父親扶了起來。
得知情況是因為沒有定制規矩引得大臣們的不滿,劉邦上朝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定制:
太上皇乃是朕之生父!朕以及大臣見到太上皇時都需行禮!違者按不敬論處!
此令一出,劉老太公在深宮之中才算是有了安穩的日子。盡管解決了老太公心中的不安,可是此事過去沒過多久,給父親請安的劉邦又發現了不對勁。
自己的父親怎麼精神頭一天不如一天了?一開始他以為父親是病了便招來太醫診治,可是每一位給劉老太公瞧病的太醫都說太上皇的病不在身上而在心里。
一時間劉邦有些疑惑,便向自己的父親詢問父親究竟是為何不開心。
聽到兒子的詢問劉老太公也不掖著藏著,直接道明自己感覺沒人說話很是孤獨,在宮里特別想念以前鄉間田野的生活。
聽到這里劉邦陷入了沉思,不久之后他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請原來那些父親的鄉里鄉親遷到京城來,并在京城周邊在修建一座和原來老家一樣的城池讓鄉親們住在里面。
此舉果然有效,劉老太公明顯有精神多了,可能這樣的生活才是父親想要的吧。
半生的顛沛流離最終換來了兒子盡孝,生活幸福的晚年生活,或許這就是上天對劉老太公的補償吧。
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劉老太公的人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既有在鄉野之中的草根生活,也曾有在項羽賬下被軟禁的階下囚生涯,還差點被當成豬給殺了。
劉邦即位之初就給父親太上皇的封號,還擬定了章程足見其孝心,當然也正是劉邦那份孝心,使得劉老太公的晚年有了許多幸福卻又尷尬的事情。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君王,劉邦對待自己的父親算是盡力了,當然這也換來了劉老太公的認可,承認了他比大哥強的不是一點半點,有如此爭氣也讓自己深感欣慰,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嗯?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