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在陜西、甘肅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回民起義,歷時十余年之久。
清政府與其對抗多年,然而 回漢矛盾不解的情況下,造成了無數普通百姓的死亡。不論是起義軍還是清軍,最后受苦的都是當地百姓。
(陜甘回變)
這段被塵封的歷史究竟發生了什麼? 最終清王朝是派出左宗棠,才成功平復這場紛亂。
而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回民起義運動,也在壓迫中進行反抗。而這段歷史,也是我們不容忘記的陜甘百姓的血淚史。
首先我們知道清王朝是滿人治國, 滿人重滿重蒙,再捎帶一下漢族,除此之外對其他民族的喜愛度可就沒那麼高了。
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鬧得是沸沸揚揚,惹得清朝廷是一團亂麻,然后這次農民起義卻留在了普通中國人的心中。
當時的 清政府盤剝百姓,壓榨百姓的錢財,陜西、甘肅等地皆是如此。
而這兩個地理位置也比較特殊,由于宗教原因,在當地存在著許多回民。而他們和漢人的身份則劃分開了,當時的漢族反而成為了地方地主階級的代表。
(陜甘地圖)
這讓西北的民族矛盾逐步加重, 當地漢族對于回民歧視,常常稱呼為「回賊、回匪」等等,甚至認為回民不配為人類。
不論是普通漢人,還是做官的漢人,都 對回民侮辱驅逐,甚至回民犯罪還要罪加一等,對普通回民的看管也更加嚴重。
試想如果放在今天,如此針對一個少數民族,這是一個大國該有的行徑嗎?自然不是,而針對回民的種種壓制,甚至影響到了回民的宗教信仰。
在這樣的情況下, 西北地區回民生活更加水深火熱,而有了壓迫便會有反抗。
同治年間, 回漢之間的矛盾逐步爆發,在甘肅的循化和化隆兩地,和陜西的臨潼、渭南幾地爆發。
回民紛紛揭竿而起,而在這其中起到挑撥作用的,也有太平天國的一份,而當地的漢族團練屢屢打壓回民,而回民被打死報官,得到的結果竟然是「該死」。
(陜甘回民起義)
他們認為回民和太平軍混作一伙,都是該被處死的人。
漢族地主大規模傳播兩軍勾結,甚至連沒有造反的回民都被放了火燒村,所有的東西都搶劫一空。甚至還放話,稱陜西不留一個回民,意在趕盡殺絕。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 反抗的回民越來越多,可謂是一呼百應,許多地域的領導都站了出來,比如 任武、赫明堂等人。
他們發動當地回民與地主武裝作斗爭,而陜西的巡撫面對此情此景,也被嚇得屁滾尿流,在自己的地界上出了這樣的事情,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他們強行要求當地的回民把任武交出來,畢竟是領導頭子,抓一個也是抓啊,可回民十分憤怒,拒不答應。
還將官員張芾押走處死,而這下也徹底站在了清朝統治著的對立面。若說先前還僅僅是回漢、百姓與地主階級的矛盾,這下也表明了反清的決心。
(回民起義 圖文無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整個回族起義隊伍有了整整二十萬人,無數領軍人物相繼出現。起義軍四處戰斗,但也存在肆意擄殺的情況。
而當時陜甘地區幾乎陷入了無情的戰火和血河當中,官員保不住,起義也壓不住。
在 最初清政府之所以沒有出手,是因為他們打了一個壞主意。
既然是當地的回漢矛盾, 那不如來一出「以漢治回」,這也才有了那些漢軍團練、各個漢族教坊,如此針對回民的做法。 只是後來他們發現這已經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遂及派兵。
在派出的大臣多惠也無力收場之后, 清政府派出了多隆阿率軍進入陜西境內。這時候的陜甘回民的力量都還比較分散,東一股西一股的,沒有擰成一根繩。
所以當清軍進入之后,當時的起義軍無力招架經過專業訓練的清軍。
(清軍)
而 多隆阿此人手段狠毒,幾乎是每經過一個村都要屠戮殆盡,開始了大規模的屠殺。
原本應該是以安撫為主,可是竟然連老弱婦女都不放過,「盡屠殺無疑」, 村莊內是血流成河,瘟疫頻發,可以看到他的殘忍之處。
而在咸陽、高陵等地所到之處,皆被斬殺,城中是火光沖天,整個渭河兩岸,火焰不熄滅, 四處都是哀嚎之聲,尸橫遍野。
陜甘地區的回民遭到了大屠殺,而多隆阿就像是一個魔鬼一般,當地人民人心惶惶,甚至出現了「滅教」的說法。
(百姓受苦)
對于信仰宗教的人而言,宗教信仰甚至大過生命,一時之間回民紛紛宣揚「護教」,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陜甘地區的回民開始凝聚在一起,匯成了一股龐大又不容小覷的力量。
而清軍越是屠殺和鎮壓,他們的反抗就越來越大。
就連歸降清政府的馬兆元也率兵起義,同治二年起義軍相互合作支援, 很快陜甘地區的回民都達成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反清。
他們的反擊打得清政府無力回擊,很快控制了大部分的陜甘地區,這時候的多隆阿只能放棄。
1862年多隆阿不幸身亡之后,清政府派出了水師提督楊岳斌當陜甘總督,又恰逢這一年太平天國運動覆滅,清政府也算是有兵能調過來鎮壓了。
清軍和起義軍來回牽扯,而起義軍的亦真亦假的打法,還贏得了不少的勝利。
(當地反抗的回民)
但楊岳斌對于陜甘的局面還是沒辦法控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左宗棠,來收拾這個局面。
熟悉左宗棠的都知道,此人是個將才,于是他隨后率領兩萬人兵分三路進入了山西地界,可他的 「先捻后回」的辦法沒起到任何作用。
他發現回民的軍隊和捻軍相互合作,那就必須打破,本來這兩個軍隊就因為理念的不同,而有所分歧,于是他開始注重討伐捻軍。而隨著捻軍的失敗, 這時候的陜西形勢,也被左宗棠摸清的差不多了,回民起義軍開始被迫分散,而也被左宗棠領導的秦軍逐個擊破。
從1869年開始,左宗棠對陜甘地區的回民起義,開始逐步鎮壓,在經歷了金積堡之戰之后, 馬化龍父子作為曾經降清,最后又反清的一員,最終被處死。
盡管左宗棠除掉了一員大將,可自己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清軍)
河州之戰、西寧之戰之后,不少起義軍的首領都招撫投降,而其中一人白彥虎卻不愿意投降,率領自己的兵眾開始向肅州前進。
肅州最早是馬文祿應和回民起義的基地,與嘉峪關、新疆相連,也是連接新疆的重鎮。
當時 新疆的回民起義也十分嚴重, 于是清政府派出成祿將馬文祿招安了,于是馬文祿便開始掌管肅州。
1871年沙俄突然進攻伊犁,于是派出左宗棠到肅州駐兵,但左宗棠卻抽不開身,就叫將領徐占彪先去。
沒想到這個馬文祿一聽清軍來了,他又開始造反了。
隨后在肅州城中守據,而徐占彪則是想盡辦法的為鞏固肅州城,但是他帶來的兵力也不夠,和馬文祿相互拉扯,而清軍斷掉了進出的通道,讓肅州成為了一座孤城。
恰好白彥虎趕到,從外阻擊清均, 肅州城中馬文祿前后夾擊,讓清軍傷亡極大。但二人無法合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彥虎知道不是久待之地,于是干脆到新疆去了。而這時候的肅州遭到了清軍炮火的猛烈攻擊。
(白彥虎)
城墻被毀,城中糧食不足,甚至只能殺了騾子和馬匹拉當糧食, 這場拉鋸戰一直持續到1873年11月,以馬文祿的被迫投降宣告結束。但在這個過程中,回民英勇反抗,威武不屈,而在這之后左宗棠對他們用了酷刑。
而陜甘回變在肅州之戰后,徹底宣告失敗。
為什麼會說這場陜甘回變,是當地人民的血淚史,因為這實在是死了太多人了。
1862年陜西人口有1394萬,然而陜甘回變結束之后,只有772萬人了。一個省損失了近一半的人口,滿漢殺回民,回民殺滿漢,在互相屠殺中,又有多少無辜的人葬送生命。
在臨潼縣的縣志中記載,這次回民起義中,縣死亡人口有三十多萬,而在當地有不少回民的據點,皆被屠戮。
整個渭河南北,沒有一個村子一個人可以幸免。在前文我們提到的多隆阿處,便可以看出,當時的清政府不論對錯,皆被殺害。
(百姓被屠殺 圖文無關)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 在這人當中一定有被誤殺的漢人。而在清政府使用的策略中,往往都是假意招撫,隨后被殺,金積堡之戰中左宗棠縱兵大殺,沒有留下一個人。
因為本質上,就是左宗棠歧視回民,在他眼中回民與犬羊沒什麼不同。
所以 在清政府對回民的鎮壓中,幾乎都是以殺為主,凡是回民皆被殺害。而陜甘地區的回民占比多,自然死亡人數也就多。可以說這也正是戰爭的殘酷所在,有戰爭就必定會有死亡,而在陜甘地區這樣的民族矛盾加持下,更加恐怖。
作為政府應該緩和民族矛盾,可是 清政府餓做法卻放大了這種矛盾,而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無數的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而在濫殺的背后是瘟疫,而 在重重之下,陜甘地區的人員驟減,讓我們看到了那段血淋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