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時期,戰爭史永恒不斷的話題,每一次大戰之后也必然會帶來大災難,每一次大戰經濟、政治和文化都會遭到巨大的破壞,這樣一種現象在中原腹地或許很少見,但在邊郡卻屢見不鮮。
隋唐時期,我國北方的幽州逐漸成為了一個軍事重鎮,對于抵御來自游牧民族的威脅有著極大的意義,甚至于后世諸多的軍事政變也都是以幽州為發起點。
總的來說,自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逐漸打破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文化的壁壘,戰爭帶來巨大破壞力的同時,也使得幽州之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大,各民族之間快速融合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與變遷。
回首我國歷史的發展,分封制下諸侯林立,後來分封制雖然不存在了,但新崛起的門閥世家的影響力絲毫不輸早年的諸侯,這一現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現的尤為突出。
曹丕篡漢后實施「九品中正制度」,這一制度在兩晉時期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且原本的性質和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于門閥世家成為了地方政治體制下的絕對力量所在。
幽州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鎮,當地的門閥世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幽州之外的范陽盧氏,上谷侯氏,還是幽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對該地區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以范陽盧氏為例子,其家族有諸多子弟在幽州為官,且占據著絕對的實權和統治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幽州周邊的各大政權、政治力量皆對盧氏比較尊重,甚至于形成了不知皇帝而知盧氏的局面。
毫不夸張地說,盧氏已經成為了幽州大地上的土皇帝,對政局的穩定、地區的和平起著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范陽盧氏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力,也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幽州大地上的「軟力量」。
短期內,文化對一個地區的影響或許看不出來,但長期之后文化形成的一種風向對盧氏統治起到了促進作用,皇權若想要在幽州實行必須得到盧氏的支持,否則便不可能穩固控制幽州。
南北朝末期,幽州多次發生叛亂,北周一朝和隋一朝皆對當地進行了軍事管控,如此范陽盧氏在幽州的影響力得以慢慢退化,甚至于走向衰落。
唐朝時期,山東士族逐漸成為了老牌的勢力,這一群人在天下間的影響力雖然還在,可是卻不如新興的關隴門閥,畢竟后者才是新政權(唐朝)的受益者。
新舊交替必然伴隨著利益爭奪,以至于山東舊士族在幽州的力量一直被壓制,關隴貴族慢慢取代了他們的地位,雙方的攻守之勢慢慢發生變化。
時間回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鎮壓與摧殘的第一個對象便是大地主階級,簡單來說門閥世家的力量遭到了削弱。
自古以來,幽州基本都是戰亂發起的開始,毫無疑問當地的門閥力量自然不可能避免這種破壞。
唐朝時期,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等人又加大了皇權對幽州等邊郡的控制力,如此雙重打擊下幽州門閥世家的力量進一步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對此地的絕對統治力。
隋唐之后,門閥世家的力量對幽州的控制力雖然開始減弱,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幾百年來造成的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所以這一時期的幽州依然會戰亂頻發。
比如,幽州當地從來不缺少才子,著名大詩人盧照鄰便是范陽盧氏的后代。除了他之外,幽州大地上有才華、精通音韻層出不窮,引領了唐朝邊塞詩的風潮。
詩情畫意僅僅是幽州的一個景象,軍事交替、軍事混戰才是幽州的核心故事,唐朝時期有名的安史之亂便是從當地發起的,范陽也是安祿山的大本營。
安史之亂巨大的破壞力不僅僅體現在對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破壞上,他還破壞了原本的門閥制度,尤其是門閥世家對文化軟實力的壟斷地位。
從此之后出將入相、進入朝堂之人不再是門閥世家的專屬,寒門子弟、出身地位的武人也能夠進入統治階層的范疇內,進而成為朝廷的命官,這樣一種現象于幽州體現的更為突出。
安史之亂后,幽州之地幾乎割據了近150年,而此地的節度使亦或者說是藩鎮的藩王,大多都是以武將的身份被提拔上來的,這也就導致了幽州門閥世家生存的土壤得到了限制與壓縮。
唐朝末年、五代十國初期,幽州之地的名門望族在藩鎮的勢力十不存一,他們既不能重返當地的政治舞台,更不可能在那樣的背景下東山再起。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吧,幽州在五代十國之后很少出現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多是以尚武之風聞名后世,更是成為了兵家、國家之間必爭的地方。
當然,也不能說明幽州的發展落后于中原大地,舊勢力退出歷史舞台新勢力必然會取而代之,軍閥取代了早期的門閥,庶族出身的寒門學子取代了門閥世家的貴族子弟。
但頻頻經歷戰亂的幽州,其政治和文化的綜合影響力早已不如門閥統治時代,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的戰爭對幽州秩序的摧殘有多大。
隋唐五代時期,幽州的戰火從來就沒有斷絕過,從某個角度來說戰爭雖然會帶來破壞力,可是大亂之后必有大治,幽州百姓在遭到戰火迫害的同時,幽州大地也迎來了新的洗禮。
自漢朝之后,幽州在我國疆域內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就不斷提高,所以歷代統治者皆重視幽州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這些因素在無形中都促進著當地的地位。
古時候幽州的經濟體量難以滿足帝王的需求,糧食更是難以保障自給自足,這也是當地戰亂頻發的誘因。
不過,幽州是一塊很不錯的養馬地,所以皇帝若想穩固幽州的統治必須提高對他的控制力。
如何提高呢?隋朝時期的隋文帝、隋煬帝皆注重漕運,亦或者利用運河達到快速控制天下的目的,其實這樣一種現象在秦朝時期就存在,比如秦始皇為了統一百越之地并穩定控制修筑了靈渠。
后世的元、明、清三代也都相繼修建并完善了京杭大運河,以南方的經濟來反哺幽州,進而達到控制幽州、統治幽州的目的,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幽州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隋朝時期隋煬帝修筑隋唐大運河,極大地促進了中原對幽州大地的影響,唐朝之所以對幽州的控制力那麼強,幾乎都是「沾了隋煬帝的光」。
元朝統治天下后,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此運河,當時又稱為京杭大運河。運河的存在的意義于后世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上,但運河本身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幽州,戰時方便征討的需要。
以隋朝為例子,隋文帝與北方的突厥和遼東的高麗皆有矛盾,高麗總想靠著突厥的力量消耗隋朝,以達到自己占據遼東、控制遼東的目的。
隋文帝為了粉碎高麗、突厥聯合的陰謀,便舍棄了不方便運輸軍事力量、軍事物資的陸路,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修建了隋唐大運河的基礎。
隋煬帝登基之后,對于高麗和突厥的防范更為嚴格,所以為了達到某種軍事目的不惜代價貫通了從北到南的隋唐大運河,使得南方的物資可以直接達到薊城,通過小范圍的轉運就可以送至遼東前線,進而威懾整個東突厥和高麗。
只不過,在后期京杭大運河的意義多是體現在民用和商用,所以很多人認為運河存在的最初意義便是為了經濟需求,其實它是因軍事需要才誕生的。
唐朝時期,為何唐王朝能夠對高麗的威懾力那麼大,一方面是他們可以通過海上與新羅、百濟等聯系,以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隋唐大運河為征討遼東、威懾高麗提供了直接的作用和條件。
自周武王統一天下、分封八百諸侯后,中原大地被稱之為華夏,而四方諸侯被稱為諸夏,再向外便會被認為蠻夷之地,幽州自然也在蠻荒之列。
然而,在諸多的蠻荒之地中,自然條件苦寒的幽州卻是發展最迅速的那一個,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其軍事戰略地位太過于重要。
首先幽州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養馬地,它盛產的戰馬裝備軍隊后,便是古代的機械化部隊,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不輸現代坦克營造的鋼鐵洪流之勢。
幽州又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地方,當地的風土人情尚武是兵源的重要地點之一,控制了幽州就等于控制了一個軍隊產出地。
最后幽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諸多少數民族交流的要道,控制了當地便等于控制了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傾向,可以間接操縱外交局勢的發展。
由此觀之,戰爭雖然為幽州帶來了破壞性的災難,但也是因為戰爭需求使得幽州地位極高,承載著許多朝代的穩定,以至于隋唐五代之后幽州成為了北方的經濟、軍事和政治中心。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晉書》、《隋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