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在當今這個世界格局下,在我國主權受到別國干涉時,很多國人常常在網上發出如此豪言壯語!殊不知此話竟然還是我國西漢一位名將的名言,它的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西漢這位名將有多厲害呢?他一生只打一仗,但是卻換來了中國300年的太平!真正是「一戰成名」啊!
這位將軍名叫成湯,是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兗州東北)人。成湯小時候酷愛讀書,幾歲時便能識文斷字,稍大以后,寫的文章更是聞名于鄉里,這也讓少年時期的成湯萌生了入朝為官的想法。然而,西漢沒有科舉考試,只是實行舉孝廉制度。啥是舉孝廉呢?就是要想入朝為官,必須由當地百姓或地方官認可具有孝廉賢名的人,才將他們舉薦到朝廷。
這種制度,在當時其實也只能適合有錢的人家。對于平常百姓,地方官根本就不會正眼相看,歷史上不是也有這麼一句俗語「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嗎?貧苦百姓,一旦遇上災荒之年,常常全家人都得挨餓,誰還有心思去論孝廉呢?歷史上的成湯,當時就是這樣的處境。一家人常常東借西討,才勉強得以活下來。
所以,當時的成湯,知道自己靠「舉孝廉」去入朝做官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便拜別雙親,決定去京城謀取功名。因為那里權貴之人較多,或許自己能遇上欣賞自己的「伯樂」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的成湯在京城還真的為自己謀了份差事——太官獻食丞。這個職務就是專門負責皇宮里的采購,地位很低,但是卻經常與皇宮里的那些權貴打交道。
所以,日子一久,成湯便終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伯樂」——富平侯張勃。張勃通過與成湯交談后,很欣賞他的才華,于是便直接向朝廷舉薦了他。可誰知朝廷的任命書還沒下來,成湯卻收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這還真是「好事多磨」啊!成湯此時若回家奔喪,其到手的功名便會泡湯!這對于一個貧苦家庭來說,無疑也是錯失良機啊!無奈之余,于是,成湯決定隱瞞父親去世的消息,先將功名撈到手吧!
殊不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最終還是讓人知道了,有人還將他舉報到朝廷。這一下可不得了!因為西漢是「以孝治天下」,漢元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僅將成湯鋃鐺入獄,舉薦人張勃也受到了牽連!不過,成湯并沒有因此泄氣,他相信憑借自己的才華,自己最終會出人頭地的。果不其然,後來的成湯出獄后,被人再次舉薦為皇帝的近侍——郎官。
這樣的職位在當時雖然是個肥差,可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職業,對于出身低微的成湯來說,并沒有啥發展潛力。後來,成湯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因為當時匈奴在郅支單于的領導下正逐漸強盛起來。雖然表面上它依然臣服于大漢,但在西域一帶,郅支單于已經傲慢得不將大漢使臣當回事了!甚至還幾度圍困羞辱大漢使臣。
這讓當時的漢元帝十分惱火!但是,當時大漢的國力又無法支撐與匈奴人開戰。于是,他便想派一介使臣出使西域,與匈奴人進行議和。可當時滿朝文武都知道這是份苦差事,弄不好還會搭上小命,誰又會去冒這個險呢?可成湯卻毛遂自薦,主動請攖出使西域。或許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英雄行險道」吧!當時的成湯便是抱著放手一搏的心態去自薦的。
殊不知當成湯去了西域后,他才發現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復雜。因為當地的匈奴已經十分囂張了!縱然西域各小國在當時都是大漢的同盟國,但是,他們在面臨強悍的匈奴時,一切都還是看他們的眼色行事。這樣的態勢,大漢還想與他們求和恐怕是不可能了!除非大漢向他們臣服!弄清楚這一點后,成湯便向自己的上司甘延壽建議,出兵打服它!
可當時的甘延壽卻害怕承擔后果,堅持要先請示朝廷。可這樣時間一久,必然會貽誤戰機。于是,成湯便暗中假傳圣旨,聯絡了西域地區的烏孫、大宛等附屬國,聚兵40000余人,準備出征西域。得知實情的甘延壽無奈之下,也只得選擇支持成湯了!他與成湯兩人兵分兩路,各自率20000人從南北兩路,對盤踞在康居國的郅支單于發起進攻。
他們一路上首先便與進攻烏孫的康居國大軍相遇,但在成湯的猛烈進攻下,康居國軍很快便潰不軍!最后成湯與甘延壽兩軍會合后直逼郅支單于的大本營。當時的郅支單于根本沒有將成湯他們放在眼里,殊不知成湯卻深諳派兵布陣,縱然在康居國後來派了10000多騎兵與郅支單于大軍的合力打擊下,也被成湯各個擊破。
最終郅支單于城破后試圖逃走,卻沒料到逃走時卻中了成湯事先設下的埋伏,最終被俘后遭到斬殺!剩下的匈奴人見主帥已死,便爭先恐后地逃入到廣袤的草原深處去了。經此一戰,匈奴人元氣大傷,后面300年內竟不敢再窺探中原!而成湯班師回朝時,在寫給漢元帝的奏折中,便霸氣地用了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或許也是中華民族的血性吧!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