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力不同,平台各異,就決定了最終每個人獲得的成就有差異。一個團隊的領導對一個團隊來講非常重要,他的心胸要寬闊,視野要遠大,也就是說要有足夠大的格局。他不需要是某一方面的專家精英,但卻可以把具備各種不同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去做大事。
人們常說秦皇漢武,就是充分肯定漢武帝的功績。漢武帝的身邊人才濟濟,除了為知名的帝國雙璧衛青和霍去病之外,還有十三歲便可以心算無敵的桑弘羊,有相聲界的鼻祖東方朔,大辭賦家司馬相如,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打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張騫。有人說他是東方的哥倫布,但在我看來,應該說張騫是哥倫布的前輩。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漢書·張騫傳》
張騫是漢中人,在建元年間,跟隨在漢武帝身邊成為郎中。如果大家細讀西漢的歷史,就會發現漢武帝時期,很多最后出類拔萃名的人物,都從郎官這個位置開始的的。郎官是干什麼的呢?簡單來說,就是跟隨在漢武帝身側的侍從之臣,有點像現在很多領導身邊的秘書。有些人總是抱怨,為什麼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只是跟在領導身邊做秘書就會平步青云?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和歷史上的很多問題是一樣。比如經常就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劉邦身邊那些雞鳴狗盜之輩,最后都會成為能臣干吏以及勇將?
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而這個環境,除了客觀的環境外,還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跟從的人是誰?有人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上面的問題就有了一個合理的答案,并不是劉邦身邊的這些人有多麼牛。 如果沒有劉邦,韓信不過是一個淮陰騙吃騙喝的無賴,蕭何不過是一個沛縣貪污腐化的小吏,而張良也不過是個落魄貴族子弟而已。他們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力,但單憑自己都無法成勢,因此他們必須圍繞在劉邦周圍,才能發揮出他們的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邦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漢武帝也具備這樣的特點。
張騫在漢武帝身邊眾多郎官中,并不算出色,但他有一個自身的特點,是別人比擬不了的,就是他的性格剛毅堅韌,能夠做到百折不撓。當然這個性格,是在他出使西域的過程中,才體現出來的 。所以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的能力是在經歷不同的事情中鍛煉出來的,而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技術和方法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能力則是在實際工作中,使用這些書本上學來的技術方法后獲得的。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書·張騫傳》
匈奴是漢的頭號大敵,但在漢武帝繼位之初,并不敢直接對匈奴大舉用兵,因為他也不清楚自己有沒有這個實力。漢武帝從匈奴那邊投降的人口中知道,匈奴人擊敗了月氏國,并砍掉了月氏國國王的頭,用他的頭作為了酒器,月氏國因此怨恨匈奴,但又沒有盟友可以聯合對抗匈奴,只好采取遠遁,避匈奴鋒芒的辦法。
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漢書·張騫傳》
漢武帝想消滅匈奴,但他知道光靠軍事斗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外交上的努力,爭取更多的盟友,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是漢武帝想派出使者,去與月氏國聯系,但要到月氏國,必須經過匈奴人的領地,對于這個使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為稍有不慎便會人頭落地,不僅完不成使命,自己也永遠回不來了。竇嬰建議漢武帝公開發布招賢榜文,在內外征集人選,擔任出世西域的使者。
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漢書·張騫傳》
招賢榜文出了很久,還是沒有人應征,作為郎官的張騫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因為他家里的仆從甘父是匈奴人,熟知匈奴的環境,對西域也有所了解,這是他得天獨厚的優勢。 另外漢武帝初登大位,朝臣們并不真心聽從漢武帝的命令,很多人還想看漢武帝的笑話。在這個時候,作為漢武帝侍從官的張騫,更要挺身而出,力挺自己的老大。漢武帝十分感動,不僅任命張騫為出使西域的使者,并讓他持節,帶著自己貼身的羽林衛,保護他前往西域。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漢書·張騫傳》
為了躲避匈奴騎兵,張騫一行人,采取了迂回路線前往西域。但在半路上,還是遇到了匈奴騎兵,而全部被抓獲。因為張騫是執節的漢使,匈奴人不敢自作主張,便把張騫一行人送到單于處,聽從軍臣單于的發落。
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漢書·張騫傳》
軍臣單于對張騫說:「月氏國在我的北方,屬于我的敵國,漢的使者怎麼能前去出使呢?如果我匈奴想派使者,經過大漢的國土,而去南越國的話,大漢能同意我的要求嗎?」張騫笑了,他不無嘲諷的說:「大單于如果通使的目的,是為了通商加強兩國的交往,漢作為禮儀之邦,又怎會不同意呢?」軍臣單于知道,張騫這樣的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服的。 盡管殺了張騫,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但軍臣單于沒有那麼做,他欣賞張騫的性格,想把張騫納為己用。
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漢書·張騫傳》
于是軍臣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并給他娶妻而后生子,希望用時間慢慢消磨平張騫的意志,達到令其屈服的目的。在十幾年里,張騫一直持節不屈,因為他知道在匈奴和其他國家,他代表的就是大漢,沒有令軍臣單于的目的得逞。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向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漢書·張騫傳》
待了十幾年之后,匈奴人對于張騫的監視也逐漸變得松懈起來,甚至把他當成了自己人。于是張騫找準機會,與自己的下屬逃離匈奴,向月氏國否出發,向西走了數十天之后,來到了大腕國。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漢書·張騫傳》
大宛國國王聽說漢是遠方大國,而且十分的富有,曾經想派人去通商,但是因為匈奴人的阻撓沒有達成,如今見到大漢使者居然來的大宛,自然十分高興,便問張騫有什麼打算?
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譯道,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漢書·張騫傳》
張騫看著大宛國王期待的小眼神,心想這個蠻夷肯定是想撈起好處,于是便說:「我為大漢使者,受皇帝安排,出使月氏國,在半路被匈奴人扣留,如今從那里逃出來,希望大王能派人送我到月氏國,如果這個目的能夠達成,等我返回大漢回復皇帝之后,我們的皇帝一定會賜給你很多錢財和寶物的!」大宛國王相信了張騫的話,于是安排向導和部隊,掩護張騫抵達了康居,又從康居到了月氏國。
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漢書·張騫傳》
月氏國國王被匈奴人所殺后,其夫人成為了新的國王,他們遷徙到大夏的地域,令大夏人臣服,這里地土地肥沃,又沒有外敵的入侵,因此他們都十分安逸。張騫向月氏國國王說明了來意,月氏國因為距離漢朝很遠,便沒有了和大漢聯合,向匈奴人復仇的決心和勇氣。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留歲余,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張騫在月氏國待了一年有余,也沒得到正式的回復,見不能繼續建功,于是便辭別月氏國國王返回大漢。他打算從南山羌族的地盤中穿過而避開匈奴,可不知道這個時候,羌族也向匈奴臣服,于是張騫又成了匈奴人的俘虜。
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漢書·張騫傳》
又過了一年,老單于去世了,匈奴國內為爭奪王位產生了混亂。張騫借著這個機會,和自己的匈奴妻子及仆人,一起返回了大漢。漢武帝在大殿上接見了張騫,拜張騫為太中大夫,他的仆從為奉使君。
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漢書·張騫傳》
當初,漢武帝送張騫出去的時候,張騫帶了百余人,轉瞬之間十三年過去了,最后只有張騫和他的仆從返回,其他很多人都已經葬身異域他鄉。
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武帝為對抗匈奴,所做出的一次外交方面的努力。漢武帝清楚匈奴這樣的敵人,單靠軍事戰爭手段是不行的,還要有外交方面的努力才行。盡管最初聯合月氏國的目的沒有達成,在張騫此次出使西域,讓大漢的國威廣布于四海。同時也讓漢武帝了解到了大漢西部國家的情況,為漢武帝進一步開疆拓土,加強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聯系,做出了一次極為重要的嘗試。此后,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通過伊朗中轉,源源不斷的流入歐洲。
有人說張騫是東方的哥倫布,我認為這種發說法欠妥,因為實際上張騫是哥倫布的前輩,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執節不屈的民族英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