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的修造,絕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環。
如果非要舉例說明的話,這一條人工河的完成,抵得上秦國多出百萬大軍!而且,還是那種可以持續爆兵的成建制兵團。就算是短期內在戰爭當中有所折損,接下來只要一點時間,這支兵團還能再恢復。
秦朝建造的鄭國渠,據說有三百里長。完整的鄭國渠,可以直接連通涇水和洛水。在先秦時期,鄭國渠的主要任務,還是農業灌溉。至于說運輸和行船之類的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即便如此,光是鄭國渠的灌溉功能,就已經足夠了。完整的鄭國渠,可以灌溉110萬畝土地。而鄭國渠灌溉的土地,每畝可以產糧一百公斤。也就是說,鄭國渠灌溉的這片土地,可以每年產量1.1億公斤!
而在先秦時期,一個成年男性,每年消耗的糧食總數,大概在六百斤左右,也就是三百公斤。這樣算下來,光是這條鄭國渠的灌溉面積,每年產出的糧食,至少可以養活三十五萬成年男性!
而這三十五萬成年男性,只要拿起武器,那就是一支三十五萬人的龐大軍隊。而且,只要這塊土地還在,就算這支軍隊折損掉一半,只要恢復十多年,很快就可以再次恢復到三十多萬的水平。
這還僅僅只是單純的糧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單純認為,這條鄭國渠給秦國帶來的,只是多出了一些糧食和耕地,那我們就太小瞧古人的智慧了。除了多產出的糧食,以及增長出來的軍隊之外,當時的秦國,還利用這條鄭國渠,對其他國家打了一場極為經典的經濟戰爭!
簡單來說,就是秦國先利用自身體量的優勢,主導當時中原地區的貿易市場。這件事,在秦始皇登基之前,秦國基本上就已經完成了。之前的秦孝公到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不斷對外擴張,拿下了中原地區半數的重要資源點。這些資源點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種鐵礦和鹽礦。
而這些資源點,也成了後來秦始皇掃平天下的過程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因為占據了這些重要資源點,所以秦國在建造鄭國渠之后,開始對六國打貿易戰。當時的秦國,先是利用資源優勢,控制鐵礦之類的大宗商品價格,并且不斷抬高大宗商品的價格。因為這些商品價格走高,導致韓趙魏三國的百姓,開始紛紛放棄耕種,轉而從事冶鐵行業和各種手工業。
如此,等到三國內部的糧食產量,大幅減少之后,秦國再趁機打壓大宗商品的價格。如此一來,韓趙魏三國百姓手里的鐵礦,以及那些鐵制手工業產品,就徹底不值錢了。同時,因為之前大家都不種糧食了,導致三晉內部的糧食價格暴漲。
就這樣,經過一輪貿易戰之后,三晉內部就開始出現了大量的糧食短缺現象。如此一來,大量的三晉百姓,自然開始向外逃荒。而秦國這邊,正好通過修建鄭國渠,多出了大量的土地。所以接下來,秦國就把這些多出來的土地拿出來,用來分給這些逃荒的三晉百姓。
如此一來,此消彼長之下,就相當于是秦國一下子多出來三十五萬成年男性的生產力。而三晉那邊,則是相當于少了三十五萬大軍。這一來一去,秦國再去打三晉的時候,那可就是相當于七十萬多人的差距了!
正是因為這七十萬人的差距,接下來,秦國首先打三晉的時候,壓力就瞬間降低了一大截。尤其是滅韓國的時候,秦國甚至連一位頂尖名將都沒派出去,只是派出了一個毫不出名的內史,就輕易把韓國給滅了。
而韓國被滅之后,靠著滅韓得來的土地,又可以供養二十萬以上的大軍。這樣加在一起的話,這條鄭國渠給秦國帶來的收益,可不就接近一支百萬人的兵團了嗎?
雖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一條一百五十公里長的水渠,似乎不算什麼。尤其是對于今天的基建狂魔來說,更是輕而易舉。當時在戰國末期的時候,這條水渠的完成,確實是對整個中國的歷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條鄭國渠,秦始皇想要統一天下,難度可能還要提升一大截!
這就是鄭國渠對秦國的意義。
但同時,這條鄭國渠最初的修造,其實并不是秦國的最初意圖。而且,最開始的時候,這其實是秦國遭遇的一場陰謀。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登基之后,韓國那邊有人提出,想要派一個叫鄭國的人,去幫秦國修造水渠。因為這條水渠的工程量比較大,就算是以秦國當時的國力來說,至少也得修十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只要秦國上馬的這項超級工程,接下來的十年當中,秦國就再也無力擴張了。如此一來,在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韓國,就可以多出十年的喘息時間。經過這十年的恢復之后,韓國說不定就有了其他的機會,可以徹底扭轉頹勢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韓國,就派出了一個叫鄭國的人,前往秦國。這位鄭國早年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很有名的水利專家了。據說這個人當年在韓國的時候,就曾經治理過韓國國內的水患,還曾經主持疏通過那條鴻溝。
所以,當時的韓國高層,才會派這個人去秦國,幫秦國修造水渠。
而對于韓國派來的這個人,當時秦國高層,顯然也有所提防。而且,很快就有人看出來,這是一條‘疲秦之計’,目的就是想要借此來延緩秦國擴張的步伐。但是,秦始皇還是力排眾議,決定采納這個人的方案,修造了這條水渠。
至于說當時秦始皇到底是怎麼想的,秦國高層又是怎麼討論的,這事史書上就沒有任何記載了。
不過顯然,韓國的這條計策,後來反倒是給秦國做了嫁衣。後來,正是因為靠著這條水渠,秦國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有了橫掃天下的機會。所以在后世的史書上,韓國的這條‘疲秦之計’,一直被大家視作一招臭棋。甚至有人說,如果當時韓國沒有派出這個人,去幫秦國修造水渠,可能韓國還能多撐幾年,說不定最后就不會第一個被秦國消滅了。
對此,我們只能說,這種看法非常淺薄。
實際上,這條疲秦之計,其實非常高明。只不過是因為後來秦國那邊有高人,將計就計,把這條水渠完成了,所以才顯得韓國的計策有點傻。
而這條計策的關鍵,其實是就在于水渠是否能夠修成。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其實是在于修造水渠的專業知識。
在很多不懂水利的人眼里,修造一條水渠,無非就是挖溝。只要能把其他大河里的河水,適量引導灌溉,就算是成功了。
道理確實是這樣沒錯,但實際操作起來,這其實有很多問題。別的不說,如果胡亂挖溝的話,最后非但未必能夠建成水渠,反倒是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水患。就算秦國原本的良田,都有可能被淹了。
所以,這條計策的關鍵,其實就在于鄭國本人。
如果當時的鄭國,表面上是利用自己的知識,想要為秦國建造水渠。但是在實施方案的時候,鄭國利用自己的知識,稍微做一點小小的修改。最后導致這條水渠完成之后,根本就無法完成灌溉任務,甚至反過來把秦國的土地給淹沒了。
如果這個目標真的能夠實現,那秦國的十年時間,就真的被徹底消耗掉了。整整十年時間里,秦國修造水渠花費的人力物力,也就徹底打了水漂。
但問題是,鄭國建造的這條水渠,偏偏就成功了。後來不但引水成功,而且還給秦國帶來了大量的良田。所以後來,大家才會覺得韓國的這個計劃,有點自取滅亡的意思。
而實際上,如果當時鄭國建造水渠之后,最后水渠引水失敗了!那韓國的這條計策,恐怕就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頂尖陽謀了。
不過可惜的是,因為相關史料太少,我們也不知道當時的秦國高層,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到底是怎麼破解韓國的這條計策的?我們只知道,這事最后是完成了!而這條建成的鄭國渠,則是為秦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契機。
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其實就是從這條鄭國渠完工的時候開始的。
如果沒有這條鄭國渠,秦始皇就只能像當年的秦昭襄王那樣,每次打下一塊地盤,都需要屠殺大量的六國軍隊和百姓,根本做不到所謂的橫掃天下如卷席。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其他六國也會有更大的可能,徹底聯手,一起對付秦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