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軍的滿洲弓很厲害,為啥鴉片戰爭一敗再敗?看完原因你就懂了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百年前的中國,我們結束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開啟了近現代中國的篇章。 而這場鬧劇從開始看,鴉片戰爭,列強打開了我國的國門,加速了清朝的崩壞。

(清朝末年 圖文無關)

清軍入關以來,平戰亂,收台灣,這是一支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 清兵尤其善騎射,曉弓箭,歷代帝王的騎射功夫均是上乘。直至入關之后,逐漸漢化,許多后代子民才逐漸的偏向文學。

凡是八旗子弟出身,個個都是武力強盛的戰士。否則當年也不會順利的跨過山海關, 但來到清朝的末年,西方列強的進攻,為何清朝的戰士們卻是一敗再敗呢?

(清朝騎兵)

一、清兵善騎射,八旗子弟弓箭了得

說起清朝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民族, 努爾哈赤是女真族,之后的皇太極則是滿族。作為我國唯一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清朝從最初便注定賦予了不同的命運。

有的人反清,因為認為他不是正規的漢人血統,其實這也是一種偏見。同在這片土地上,那麼我們都是華夏民族。縱觀歷代史料記載,或是如今的書籍、影視記錄, 我們都可以看到,在提到清朝時,對于滿洲的弓兵總是敬仰的。

(清朝弓兵)

這就要繞回到他們的民族身上, 他們生長于北方,北方地勢遼闊,草場豐茂。從小生活在馬背上,而北方各民族種類多,在長久的發展之下,北方的游牧民族更像是一個「國家」。

他們的孩子從小精于馬術,而由于開闊的地形,在許多時候他們圍獵,就必須使用一個工具,那就是弓箭。 利落的弓箭射出去便代表一只獵物的死亡,這樣的形勢經過多年的歲月,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清朝歷代皇帝奉行一條,「國語騎射」。國語就是滿族的文字和語言,而騎射自然不必多說。能夠讓皇帝奉為立國之本的要求,足可以見證這兩天的重要性。

(清朝騎射)

相傳 努爾哈赤本人能夠達到「 發五矢,皆中,眾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 在一次進攻中,努爾哈赤更是用弓箭連續射殺了二十幾人,最終才脫離險境。

可以說整個清朝滿兵的成功,就在于利用坐騎快速出征,用精湛的騎射奪取最大的優勢。

滿洲分八旗,八旗分別代表著皇親國戚或者是貴胄子弟,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必須勤練騎射和滿文。而他們的學習進度更是由皇帝親自檢驗, 這些八旗子弟可以說培養出來就是精兵巧將。

清朝更是規定, 「騎射」是他們的考核項目,馭馬射箭五發中三箭被看做上等,如果是站立射箭,十支中七也是上等。如果不及格,就連他的父兄都要接受懲罰,甚至為了督促訓練,還特意在圓明園修建了一處專門的射箭聯系場所。

(乾隆騎射)

后世的乾隆、嘉慶多個皇帝,都曾經強調騎射對于滿洲子弟的重要性。「 清語騎射,為滿洲根本。」為了振興騎射,歷代帝王也總是進行獵場圍獵,基本上在名的八旗子弟都要參與。除此之外,就連兵部都需要參加。

能得頭賞者,均有重賞。

可以看到清朝歷代都是十分重視騎射技藝的,從上到下,幾乎人人都要學,足以見得國家的重視。 而清軍的騎射,也的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弓兵由盛轉衰,鴉片戰爭屢戰屢敗

清代的八旗使用的弓箭與他朝不同的在于重量,清朝的箭普遍比前朝重和長,而這樣的重量和長度極易幫助他們在戰場上奪取優勢。比起箭矢更像是一把小長矛,直刺敵人的弱點。

但這樣也讓他們在日常配備中, 所帶的箭矢數量有限 有限的數量便更加要求他們的箭術必須百發百中,一招制敵。

但是清朝的弓兵卻逐漸走向了衰弱的地步,這背后又經歷了什麼?

(帝王騎射)

事物由盛轉衰更像是一種必然的規律,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同一個狀態,事物亦然。就像是盛唐在經歷安史之亂后,直接走向了衰敗。而清兵的騎射也在經歷一件革新之后,走向了下坡路。

我們知道 在明朝時便擁有火器,火銃了。但這樣的技術對于當時的后金來說卻是先進,于是當時努爾哈赤便組建了一直自己的火器隊伍。 在入關前整個清軍便用了一百多門火炮,軍隊中也普遍裝備了火槍。

(明代火銃)

這些火器主要是用于攻破重大的城防,在清朝時期,這些火器基本全部入道了八旗兵的旗下。隨后在康熙時代, 康熙尤為注重火器的發展,他認為當時洋人有的,我們的清兵也必須有。于是火器逐漸普及,也逐漸發揚光大,成為了軍隊中的主流。

火器的誕生與對比之下,弓箭這樣的冷兵器就顯得格外的「脆弱」。

久而久之,許多軍士們也就不善于騎射了,而騎射能力也大幅衰退。 雍正十二年,即便是在京師外圍的駐軍都已經被評價「騎射不堪。」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南巡經過杭州,當時杭州有八旗駐軍。 他們接受乾隆檢閱時,竟然直接「箭虛發」和「人墜地」。可以說在皇帝面前都能鬧出這樣大的笑話,也可以看出整個清兵的弓兵能下下降的多嚴重。

(乾隆南巡閱兵)

就連我們先前提到的「國語」,因為清朝長期漢化之下,就連有些皇子也都不會滿語了。 而八旗兵在逐漸的驕奢淫逸之下,也早已忘記自己的責任。而朝廷卻每年花著大價錢,養著這些人。

清朝自己的文化正在歷史中逐漸消散。由此到來的清朝末期,很快鴉片戰爭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面對西方列強,又為何慘敗至此?

按理說清朝的騎射退步之后,那麼提到的火器隊伍應該苦練技術,逐漸發揚光大。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 火器并非是全軍擁有,我們提到大部分還是集中在八旗子弟手上。而八旗的懶怠之下, 他們并沒有將火器的真實實力發揮出來

(八旗子弟服飾 圖文無關)

鴉片戰爭大的失敗,首先要提到的是整個清朝的衰敗,末代之清朝豈是昔日軍隊?

當初皇太極能夠打進關內,和末期的兵壓根就不是同一批。在政府的腐敗與無能之下,當時的清兵本身實力就大幅下降。

僅憑這一點,就無法對抗來勢洶洶擁有一身先進武器的列強們。再一個,武器差距。 當時的英國軍隊,他們使用的是滑膛槍,而清軍使用的是鳥槍,也就是火繩槍。每一次的發射都需要重新拉動火繩。

(火繩槍)

而這兩把槍的精度, 滑膛槍依然略高于火繩槍。但當時的英國已經發展了工業革命,他們槍體的精度是遠遠高于清朝的。再就是火炮, 清軍雖然擁有火炮,但是火炮的訓練并不多。清軍的精準率和攻擊性,都不如英國陸軍。

當時清朝準備的火藥中,槍炮的發射配方是,硝80 斤、硫和炭各10 斤,小火箭的彈藥是硝16 兩、硫1 兩、炭1.5 兩。這兩種配方當中硝含量偏高,就會導致火藥受潮,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啞」火炮。

當時英國在經過工業設備高濃度提純后,又用機械將火藥碾得粉碎,他的性能時遠遠超過清朝的軍隊的

除此之外,當時清朝的防護使用的是藤牌,雖然藤牌可以抵擋一般的刀劍,可是面對英國的火器和長槍重炮,也就無法可擋。

(清朝火炮)

當時的清軍雖然有將弓箭作為輔助工具使用,但是這時恐怕早就忘記自己的民族最擅長騎射。雖然連續的弓箭可以刺破敵人的防守,但是人是有限的。在陷入疲憊之后,弓箭幾乎起不了大的作用。

清軍在和英國的作戰中,為了能夠快速應對敵人,他們針對不同的武器排列了事件中隊形。列陣時重武器在前,若是遠距離那就用火炮,近一些的再打槍。最后再使用刺刀搏殺,可是多種陣型變換下,這樣的作戰效率是極低的。

在鴉片戰爭中, 英國搶占了天時地利人和,海上也全是他們的布防。清朝投入的大量軍事資源,也幾乎無法抵抗那些長槍大炮,可以說清兵是被迫和英國展開戰斗。

這樣的情況下,滿洲軍事幾乎是一敗再敗,最終兩次鴉片戰爭均以失敗告終。

(鴉片戰爭)

三、鴉片戰爭失敗,清朝迅速瓦解

兩次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割地賠款圈讓補償,我國近現代的屈辱史由此開始。《南京條約》《馬關條約》這些種種都意味著清王朝的不作為和失敗。

提起清朝我們總是感慨的,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讓我們看到了世間興衰。中國起了革命,有了革命,開始有了更多能人志士為了開辟一個新的中國而努力。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正式推翻了清朝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中國正式邁向了新紀元。歷經百年,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我們成長、翻新,正在新的路上越走越遠。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