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中具有鮮明特點的一個朝代,這個時期讓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領先其他國家的大國。
然而這個朝代卻在公元1644年,隨著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而宣布正式滅亡,之后出現了李自成繼位,清朝誕生等歷史。
「成王敗寇」已經成為了亙古不變的道理。
李自成自然成為了一代梟雄, 而崇禎皇帝卻被人們稱為是明朝滅國的罪魁禍首。
不過人們不知道的是明朝在滅亡的24小時之前曾發生過兩件事,至今為止談起這兩件事都令人感覺詭異,甚至是不解。
那麼到底是哪兩件事令人感到「詭異」呢?
這樣的事情為何會發生在明朝滅國之前呢?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京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期間共傳16位帝王,存在的時間長達276年。
這個王朝被人們稱為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其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王朝。
也被許多人稱為「平庸」和「黑暗」共存的朝代。
明朝時期的皇權專制空前強化,宦官專權、廠衛橫行,讓人們對這個朝代產生了不少的詬病。
而這個朝代卻有著非常完備的制度,經濟、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
明朝中西文化交流活躍,人們的思想也逐漸改變,很有可能帶領中國走向近代文明。
然而明朝最終還是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許多人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崇禎帝朱由檢。
但實際上朱由檢從他的兄長朱由校手中接過大明江山的時候,這個朝代就已經千瘡百孔。
當時的明王朝政治已經大面積崩潰,而經常出現的惡劣天氣也導致許多流民出現。
此時的明朝處于內憂外患當中,這讓朱由檢即便是想要振興大明王朝,他也有心無力。
朱由檢從小非常聰慧,年少的時候非常喜愛讀書,繼位之后也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如果不是經歷這樣的朝代可能他會成為一位明君,但他卻偏偏生在了亂世。
這樣的亂世自然誕生了許多支想要推翻政權的起義軍, 李自成就是「闖王」高迎祥的部下。
高迎祥過世之后,李自成憑借著英勇善戰的能力成為了新的「闖王」。
出身貧寒的他很快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逐漸成為了當時起義軍當中最龐大的一個隊伍。
李自成帶著自己的隊伍先后攻下太原、大同、居庸關等地, 最終帶領自己的百萬大軍一舉攻下了紫禁城。
而那位生在亂世的「明君」朱由檢,為了守住自己祖先打下來的江山,被逼到紫禁城后山「自掛東南枝」。
這之后明朝自此覆滅,李自成創建了「大順」,年號「永昌」。
看著明代的滅亡許多人都感到非常惋惜。
但人們不了解的是,在明朝滅亡的24小時之前曾發生過兩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這兩件事當時令人感到十分不解,即便是如今再看這兩件事也讓人感覺非常詭異。
第一件「詭異」的事情,就是李自成帶著隊伍瀕臨城下之時,突然派人向朱由檢提出自己可以投降。
這件事記錄在歷史典籍《小腆紀年附考》的第四卷中。
典籍中講述李自成瀕臨城下, 但卻派一名太監跟崇禎帝表示自己同意歸順崇禎帝。
這位太監曾是崇禎皇帝的內官,但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歸順于李自成。
他向崇禎帝表達了李自成的想法, 李自成說自己可以退軍歸順,但想讓崇禎帝同意他兩個條件。
一是準他退守河南成為「西北王」,二是給他百萬兩白銀做軍費。
要知道當時的李自成僅差一步之遙就能夠成功坐上「皇位」,但他卻甘愿居于人下。
無論從什麼時候看,這對于崇禎帝來說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最終崇禎皇帝還是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最終還是李自成登上了皇位。
而第二件事,就是崇禎皇帝當時的狀態令人感到非常「詭異」。
崇禎皇帝面對大軍第一時間向四個人發送了求救信號,分別是吳三桂、唐通、左良玉和黃得功,并且賞銀四前兩白銀。
不過崇禎帝求助的這四位,只有密云總兵唐通趕來救駕。
按理說,在這樣危急關頭,崇禎皇帝會對救駕之人完全信任。
但他卻派自己的親信時刻監視唐通,擔心他會臨時叛變將自己的性命拱手交給李自成。
這樣的「小手段」最終讓唐通發現,唯一一支救崇禎帝的隊伍反倒被他逼了回去。
見無人救自己, 崇禎帝帶著自己的妻女在宮中等死。
為了不讓自己的妻女被叛軍凌辱,崇禎帝先是殺了自己的妻子,后又殺了自己的女兒,而自己的皇子們被他一一送出了宮外。
由此可見崇禎帝本是有逃亡的希望,但卻被他生生耽誤在了紫禁城當中。
從崇禎帝當時的行為, 能夠看出他見大軍進入北京城早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
但從李自成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并非是沒有生的希望,反而還能繼續守住自己的江山。
因此這二人的行為就讓人感覺非常「詭異」。
不過細究之后就能發現這二人之會做這樣的行為是情有可原。
從李自成的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只求「西北王」不求皇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因為李自成只想衣錦還鄉。
李自成出生在如今的「西安」,而「衣錦還鄉」就是他的目標。
他在攻入北京之后頭腦非常清醒,并且對于崇禎帝的印象并不壞,這才讓他甘愿做西北王。
其次就是因為李自成并不相信自己能夠當好皇帝。
當時的起義軍都希望自己能夠當皇帝,而李自成知道,雖然當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還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后代無憂。
但卻要成為眾矢之的,讓自己陷入非常艱難的處境。
而當時李自成的處境并不樂觀。
一旦他成為皇帝, 吳三桂、左良玉等大將「復明」攻打李自成的話,他此時受到重創的軍隊將不堪一擊。
而其他的起義軍也將會把李自成當成眾矢之的,與成為「皇帝」相比,「西北王」顯然更加劃算。
而崇禎帝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詭異」的行為, 主要就是因為對自己自信以及對他人的猜忌。
崇禎帝從小就見慣了后宮當中的爾虞我詐,因此一直就不信任任何人。
劉策、袁崇煥、孫元化、楊一鵬、周延儒、鄭崇儉等忠臣良將都是因崇禎帝的猜忌而死。
不僅如此,崇禎帝對自己的決策還十分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天之驕子」,能夠對當前的困境力挽狂瀾。
因此認為自己所固守的北京城是堅不可摧的,這就讓他輕視了李自成的起義軍。
不僅對李自成的和談嗤之以鼻,還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決策就是正確無誤。
可以說崇禎帝的失敗既有當時的政治因素,國家積弊深重導致明朝覆滅。
也受到了自身性格、眼光等方面的局限所致,導致無人可用、無處可去。
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帝只能與妻女守在皇宮內等死,等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后也只能選擇一條白綾自縊于紫禁城的煤山。
崇禎帝此舉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寧折不彎,但卻讓后世對他產生了諸多謾罵。
雖然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寧死不屈葬送了朱元璋辛苦打下來的天下, 但不得不承認崇禎皇帝是一位愛國的好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 崇禎帝非常勤政,經常為了處理公文而徹夜不眠。
年僅20歲的他就已經長出了許多的白髮。
因國家衰落,崇禎皇帝特意寫下罪己詔,認為國家的衰亡是自己的過錯。
而他死后身邊留下的袍書更是令人感到動容。
崇禎帝書「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由此可見他至死都在心系自己的子民和國家。
但生不逢時,紛亂的國家已經讓他無力整治,或許生在和平年代他能夠帶領國家創下新的盛世。
而推倒明朝的李自成也非常重情義。
他在看到崇禎帝尸體后并沒有對他的尸體進行羞辱,而是將崇禎帝裝進棺材當中,并且按照皇帝的禮儀下葬。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后也下令不許打擾城中的百姓,這也讓北京城出現一片安詳的情況。
可見李自成對崇禎帝還有幾分敬重,也是一位愛護百姓的君主。
但他自己的下場卻并不怎麼好。
公元前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立妻子高氏為皇后。
然而多爾袞卻在此時趁李自成修整之際追擊李自成,七月李自成潰敗,回到西安。
此時的李自成所帶領的「大順軍」主力早已經瓦解, 自己的老將各有私心,認為能力并不輸李自成。
而曾經歸順他的明將,能背叛明朝自然也就能背叛李自成,失敗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最終李自成在撤向湖南的中途被殺害,關于他被殺的傳聞也有許多種說法。
有說法稱李自成在回到湖南的路上被村民用鏟子殺害;
還有說法稱李自成在撤退查看地形的時候被一群民兵用鐵棍打死。
從李自成的結局來看,他曾經的擔憂不無道理。
出身自農民卻被農民打死讓人感到惋惜,但這也無法抹去他在歷史上的成就。
公元前1644年十月三十日, 愛新覺羅·福臨在天壇祭天,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年號「順治」,由多爾袞輔政。
這之后中國便開啟了長達276年的清朝,開啟了全國性政權的新紀元, 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大一統的王朝。
明朝的滅亡令人感到惋惜,而明朝滅國之前出現的詭異事件實際上也情有可原。
從小在爾虞我詐的后宮中長大自然對他人失去了信任, 而崇禎帝不逃跑的行為也是為了遵循組訓,守住自己祖先辛苦打下來的「江山」。
歷史無論是對于平凡人來說還是對于帝王來說,都是一面鏡子。
通過歷史我們能夠審視自己和他人,而歷史也教會了我們遇到事情要全方面的思考和看待。
只有這樣才能夠規避我們可能面對的風險,幫助我們獲得來之不易的成功。
那麼你認為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點贊、關注,下次再看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