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儲君之位都是個難題,很多人就是因為繼位的人選沒選好,導致了國家的覆滅。在秦奮六世之余烈之前,有一個人不僅扭轉了秦從穆公以來的百年亂局,還在嬴渠梁和贏虔中選擇了嬴渠梁為繼承人,開創了「秦奮六世之余烈」的偉大進程,這個人就是我今天要說的秦獻公,一位并不被我們所了解的偉大君主。
秦獻公本來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他的母親去世后,因為年齡幼小,沒有支持自己的力量,于是被人奪位。這個奪了秦獻公王位的人,就是秦獻公爺爺的弟弟秦簡公,而秦獻公被流放到了河西之地。在父親秦靈公去世前,曾經把秦獻公托付給叔叔照顧,叔叔答應的很好,可秦靈公去世后,這位好叔叔就變了臉。「這孩子太小了,你們孤兒寡母兩人,怎麼能主持秦國大局呢?還是我來勉為其難吧!等娃大了再把王位還給他!」說的好聽,不過是為自己奪權的行為,找個借口罷了。
秦獻公的母親是個聰明的女人,她知道對她們母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但秦簡公不打算放過她們母子,把她們安排在了河西之地。這里名義上還算是秦國的土地,但早就大部分被魏國占領,因此這是個戰區,秦軍和魏軍經常在這里進行混戰。秦簡公讓秦獻公母子到這里去,比流放要嚴重的多了,是想借魏軍的手,把這兩個人除掉。秦獻公頑強的活了下來,這種流浪的生活持續了三十多年,在惡劣的環境中,秦獻公磨礪了自己的性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秦獻公也從一個懵懂少年,成為一個不惑之年的中年人。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彊,奪秦河西地。——《資治通鑒》
秦國之所以陷入百年亂局,是因為國君變換的太頻繁,內部矛盾重重,因此國力越來越衰弱。而魏國在經歷吳起變法后,國力越來越強大,還成立了天下第一強軍魏武卒,此消彼長下,秦的河西之地在秦獻公繼位的時候,已經成了魏國的土地。這件事被秦獻公視為國恥,他大張旗鼓的開始了在秦國的改革。
秦獻公繼位后,交到他手里的秦國,民生凋敝百姓們苦不堪言,部隊缺乏組織和戰斗力,奴隸主們私斗,大臣們各自只關心自己的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古往今來凡是英明的君主,首先都是出色的政治家,推行改革或者說變法,對于一個疲弱之國是首要的問題。
獻公元年,止從死。——《史記·秦本紀》
秦獻公繼位后的第一年,開始推行變法圖強,他頒布的第一條國策,就是廢黜人殉制度,這可是秦國建立以來,開天辟地第一次的事情。人殉是秦的陋習或者說弊政,已經延續很多年了,就連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無法免俗,他去世的時候,還有大量的秦精英之士殉葬。秦獻公繼位之初,首先就把這個規矩給廢了,因為連年的戰亂,秦國的人口數量銳減,增加人口恢復國力,是擺在秦獻公面前的一大難題。這樣做有三個好處:第一,是避免不必要的人口損失,有利于恢復生產;第二,維持了人的生存權,營造了一個好的氛圍,讓秦人不繼續生存在恐懼之中;第三,這麼做并沒有對秦的奴隸主貴族階級造成直接的損害。這體現了秦獻公絕頂高明的政治手腕,第一次出手就令大家心悅誠服!
二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第二年,秦獻公把秦都遷到了櫟陽。這又是一次大手筆,遷都歷來都是大政,在廢黜人殉制度后,秦獻公認為秦原來的國都已經不能滿足秦發展的需要,于是決定遷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原來的國都雍城保守勢力十分強大,他們反對變革,這讓秦獻公處處感到阻力重重。通過遷都可以培養自己的力量,新領導愿意培養年輕人,這就是重要原因;第二,雍城距離前線太遠,不利于指揮作戰,難以應對戰場上的變化,因此為把指揮部前移,也必須遷都才行;第三,櫟陽是個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方,便于組織全國的資源來支援前線。于是秦獻公才最終做出了遷都的決定。偉大的政治家,做法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和後來秦孝公遷都咸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在感嘆秦孝公有政治遠見的時候,不要忘記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父親。
對于一國之君來講,開枝散葉是很重要的,沒有繼承人才是最大的危機,秦獻公有著幸福的煩惱,因為他的兩個兒子都十分出色。在秦獻公繼位后的第四年,秦孝公嬴渠梁出生了,「秦奮六世之余烈」的偉業,將由秦孝公嬴渠梁來開啟。
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史記·秦本紀》
當然在嬴渠梁之前,長公子贏虔就已經出生了,不過嬴渠梁的母親是正室,而贏虔的母親屬于側室,因此贏虔是庶出。按照繼承的原則,盡管贏虔是長子,但是庶出是沒有機會的。不過贏虔在秦軍中地位極高,因此,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他的,這就為後來秦獻公選擇繼承人,給出了一個選擇的難題。
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史記·秦本紀》
在秦獻公之前,秦的經濟還是十分落后的,連個像樣的市場都沒有,商人們的利益也無人維護。因此秦獻公開始規范市場,給了商人們自由交易的權力,在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家賦稅方面的收入,充盈了國庫。因為戰爭是需要錢的,沒有經濟基礎,戰爭是打不贏的。漢武帝為什麼能發動對匈奴人的全面戰爭并獲得勝利?那是因為通過文景之治的積累,大漢帝國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財富和資源,這才是保證大漢鐵騎的物質基礎,是漢武帝說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底氣。
十年,為戶籍相伍。——《史記·秦本紀》
秦獻公之前,秦國的基礎管理是非常薄弱的。當時秦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城區的國人,一類是城外居住的野人。秦的部隊當時主要是奴隸主的私人武裝,而秦君很難控制,這是造成秦國內亂不絕的重要原因。因此秦獻公建立了戶籍制度,讓把這些人都登記造冊,由國家來統一管理,平時是耕種之民,戰時就征兵,作為國家的部隊主要來源。奴隸主再也沒機會,利用自己的私人部隊發動政變,影響秦國的政局了,同時打破了國人和野人的界限,緩和了社會矛盾。這就為后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沒有君權作為保障,商鞅這樣的變法圖強者,就沒有了根基。
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䝠戎。——《后漢書·西羌傳》
秦獻公是個十分有目標的人,他在繼位之初,就確立了要恢復穆公霸業的這個基本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秦獻公先解決了自己的腹心之患,就是戎狄人,沒有好的大后方,怎麼東出恢復河西之地呢?秦獻公為了發動收復河西之地的戰爭,做好了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準備。在他統治后期,主要都用在了戰場上,這時他已經到了花甲之年,還在沙場上奮戰。
二十一年,與晉戰于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史記·秦本紀》
阻礙秦東出的最主要對手,是曾經的晉國,三家分晉后,又有趙魏韓三國擋在秦人的前面。進入戰國時期后,秦人屢戰屢敗,連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占領了。在做了二十多年的準備之后,秦獻公決定主動出擊,在石門與魏軍鏖戰,并斬首六萬魏軍,後來趙國出兵援救魏軍,秦獻公才主動退兵。正是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當時的天下共主周顯王,還專門表彰了秦獻公,而三晉也開始意識到,曾經的疲弱之國已經復蘇,秦人再次崛起了。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二十四年,獻公卒。——《史記·秦本紀》
兩年后,秦與魏發生了少梁之戰,在這次戰斗中,秦獻公不僅獲得了勝利,還俘虜了魏軍主將公叔痤。但秦獻公也耗盡了自己最后的一點精力,畢竟他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秦獻公這位老人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絲毫不亞于年輕人,他令贏虔作為秦軍的側翼,而自己則率領秦軍主力,負責正面攻殺,嬴渠梁則負責后軍和部隊的保障。在這次戰斗中,秦獻公被魏軍的狼毒箭所傷,知道自己很難過這一關,于是繼承人的問題便迫在眉睫了。
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繼承人,秦獻公做了很多方面的準備和調研。首先秦獻公找到了自己的老搭檔,當年自己回秦國繼位后,支持自己變法的老氏族首領,當今的國相甘龍。「你是國家的重臣,也是我的老搭檔,當初我繼承君位的時候,就答應過你,贏氏為君,甘氏主政!」甘龍趕緊跪倒在地,他不知道秦獻公的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如今君上病危,自己作為老臣,又掌控大權,恐怕國君是要對自己下手了。
接下來秦獻公說:「你作為老臣,應該為我出一點主意,我有兩個兒子,長公子贏虔和嬴渠梁,你看兩個人誰適合做國君的繼承人呢?」這是您的家事,老臣本不方便說,但既然國君如此相信老臣,我就當仁不讓了!」「兩位公子各有所長,但老臣認為兩位公子之間,長公子贏虔更像國君。他敦厚寬人,在軍中和政界均有足夠的威望和影響力,大家都愿意擁戴他,繼續推行陛下的新政!至于二公子嬴渠梁敦厚守成,并沒有建立足夠的威信,因此很難服眾!」
秦獻公沒有說話,只是微微點了點頭,然后示意貼身侍衛黑伯送甘龍回去。望著甘龍遠去的背影,秦獻公陷入了深思,甘龍代表了秦國老氏族們的利益,他的發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看來在老氏族的心目中,贏虔是最佳的繼承人選。
秦獻公找到了曾經和自己出生入死的一些老兄弟,這些老兵大多肢體殘障,或者已經年近古稀之年,經歷了世事的滄桑,看待問題自然要多一分的見底。秦獻公與這些人把酒言歡,在期間問他們說:「你們認為二公子嬴渠梁和長公子嬴虔,究竟誰更適合做國君呢?」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走到他的身邊,握住了秦獻公的手,眼含熱淚的說:「老君上,現在我們不能繼續再打下去了,秦軍不怯戰,卻已無力再戰!」秦獻公當然知道,自己打了這幾年仗,把秦國積累的那點家底都快用光了,如果繼續打下去,先垮掉的不是魏國而是秦國。
秦獻公此時內心已經打定了主意,但他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他一定要搞清楚長公子贏虔到底是怎麼想的,畢竟老大掌控著部隊,如果他反對的話,恐怕要留下很大的隱患,他可不想讓自己童年的遭遇繼續重演。「老大,我問一句真話,你到底想不想做國君?」秦獻公沒有拐彎抹角,直接拋出了自己的疑問。
「君父讓我做,我便做,君父不讓我做,我便不做!」秦獻公伸出了一個大拇指,嘴里說道:「錚錚鐵骨!你不愧是我秦人之中的硬漢!」
隨后秦獻公話風一轉,他對贏虔說:「老大,不是為父不相信你,當初我本來可以繼承秦君之位,在你爺爺的病榻之前,你的二太爺爺當時表示,要用全力擁戴我為君主。可你爺爺去世之后,他立刻對外說,我年紀小無法掌控權力,由他來繼承國君之位更為合適,隨后便將我和你奶奶流放到了河西之地!」「君父,我在此立誓,堅決支持二弟嬴渠梁為秦君,如違背誓言,就讓我情同此指!」贏虔砍掉了自己的一個手指來明志,「你這又是何苦呢?你去吧!」
贏虔轉身離開后,侍從黑伯從幕后走了出來,「君上,還動不動手!」「老大是個明白人,放了他吧!」
嬴渠梁繼承秦君之位,立刻發布了三道詔令,第一,原來的大臣都不會有變動,政事還要上大夫甘龍來主持;第二,長公子嬴虔有功,晉升為左庶長;第三,秦獻公的國喪由甘龍和長史公孫賈共同策劃。這下子那些本來蠢蠢欲動,擔心自己利益受到影響的人都安下心來,同時大哥也得到安撫,兄弟間的關系,進一步得到緩和。
緊接著嬴渠梁走到甘龍面前,面對這個反對自己繼位的對手,他把手中的寶劍交到了他的手上,并對他說:「上大夫,這把寶劍就是穆公劍,如今我新登大位,有很多人并不真心擁護,你持此劍,有先斬后奏生殺予奪之權!」甘龍接劍后,激動的說:「老臣肝腦涂地,無以為報!」甘龍老奸巨猾,但也被嬴渠梁的胸襟、智慧和手段所折服,這位年輕的秦君,以迅雷不及耳之勢穩定住了大局。
這位年輕的君主,在自己初登大位時便有了如此驚艷的表現,已經超越了自己的父親。秦獻公的眼光沒有錯,嬴渠梁才是秦君的最佳人選,秦「奮六世之余烈」,進而一統天下的偉業,拉開了序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