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綜合推薦
历史故事
明星
奇聞趣事
老照片
佛緣佛語
搞笑故事
星座课堂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小妙招
全部
    
「烈日炎炎似火燒」古代避暑攻略——做冰鑒、存冰塊、吃冰飲
2023/03/16

提起歷史,說到古人,翻開史書,大家看到的聽到的總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和載入史冊的名人英雄。

其實歷史的脈絡不僅僅由他們構成,更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拼接起來的,走進宏大的歷史世界,我們也應該聚焦于,古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中同樣避不開衣食住行。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你們會不會也很好奇,他們日常生活的畫卷中,究竟有著怎樣美麗的風景呢?

今天,我們就從避暑開始先來一探究竟。夏天的殘酷大家都有所領略,每到那個時候,太陽就猛烈的炙烤著大地,烈陽如火,高溫難耐。


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夏天必須待在空調房里才能勉強續命,對于古人來說,夏天同樣非常難熬,他們在古詩詞里就這樣抱怨: 「六月二十火云發,京師毒熱勝吳下,清晨冠衣不敢出,對食欲餐汗滿把」。通過詩詞來表達他們在夏天的燥熱難耐。

所以我們會疑惑,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沒有空調和各種制冷設備的古人是怎樣消暑來抵擋夏日的炎熱呢?其實啊,古人也有自己的方法來消暑納涼,有的效果特別好,完全不遜色于現代。

古人夏日消暑之——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夏天一到,古人就會用吃來消暑。他們的用來消暑的食物種類繁多非常豐富,有荔枝、楊梅、秀蓮新藕、甜瓜、木瓜、甘豆湯、豆兒水、沉香水等等。也有很多人用喝酒來降暑。

為了讓酒水更具降溫的效果,古人還會拿片清涼的荷葉去掉葉心卷成上下可通的直筒狀,用它來喝酒清涼加倍。每個朝代用來消暑的食物也不相同, 宋代最常用的是吃西瓜降溫,明清兩朝則是喝蓮子湯來避暑。

當然,再多的納涼吃食都不如貨真價實的冰塊來的涼爽,很早便有古人用冰塊來降溫。

早在春秋末期,諸侯們的宴席上就已經有冰鎮米酒了,他們喝藏冰冰鎮過的米酒,冰涼可口,一口下去身心清爽。顧名思義,藏冰就是在冬天藏起來的冰塊,古人會在冬季最冷的時候,把冰塊鑿下來放到地窖里或冰台存起來,等到夏天炎熱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為了儲存冰塊和用冰庫消暑,他們還發明了冰鑒,1977年考古學家在湖北的曾侯乙墓中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鑒。冰鑒是一種儲冰存冰的容器,它有兩層,一層裝冰塊一層裝酒或者其他食物,為了讓冰塊不那麼快消融,冰鑒的外層做的很厚,可以起到隔溫的效果。因為有冰塊長時間在其中,冰鑒的作用還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冰箱,不僅可以讓食物冰冰涼涼,擁有清涼的口感,還有起到防腐的作用。

藏冰是古代最常用的降溫手段,隋朝、唐朝和宋朝都有明確的關于藏冰的記載。我們比較熟悉和出名的事件就有, 楊國忠造冰山降溫,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冰井三個藏冰台,宋朝官員每年都可以領冰票來取冰等等。

雖然明確記載古人常用冰塊降溫,但剛開始冰塊是皇親國戚才用得起的奢侈東西,隨著時間推移,冰塊才開始慢慢走向民間。 唐朝時已經有人公開售賣冰塊了,有記載唐朝人還用冰發明出了一種獨特的吃食,名叫酥山,有點類似于今天冰淇淋的一種點心。

宋代開始甚至出現了冷飲店,到了元代,元人把冰塊開發出了新的花樣,因為他們喜歡吃奶制品,就把冰塊和乳品混著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冷飲。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它就是今天冰淇淋的雛形。這種吃法當時被馬可波羅帶回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上發明出了冰淇淋。古人還會用冰來儲藏食物, 明清時就有了冰桶和冰盆,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天氣炎熱時享用。

可見古人在夏天時已經通過藏冰塊、做冰鑒、吃冰飲來痛痛快快的降溫了。但是,僅僅是吃消暑食物和用冰還遠遠滿足不了古人的消暑需求,為了在夏天降溫,他們還有別的方法。

古人夏日消暑之——穿

一到夏天,我們一出門就恨不得把身上的衣服都扒個精光。而古人避暑也很講究穿著,當時他們衣服的主要材質是絲、麻和棉織物,在不同的季節穿不同材質的衣服。在古代的一些畫作中我們能看到, 一些仕女在夏天已經穿輕薄透氣的薄紗了

古書中還記載了兩種古人夏天時用來抵御炎熱的神奇衣料,一種是冰絲裀,由冰蠶絲制成有消暑奇效,冰蠶在古代是清涼的代名詞,古詩中就寫到 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另一種消暑衣料是神奇的帛,名叫澄水帛,澄水帛呈細條狀,用今天長度換算大約4米長,夏日特別熱的時候,把澄水帛蘸上水掛在室內,瞬間就能讓滿屋清涼。唐朝時,同昌公主夏天聚會時,經常在室內掛條澄水帛,以達到降溫消暑的作用。

古人夏日消暑之——住

夏天一到,住所是否涼爽也很重要。古人雖然沒有現在的空調房,卻也有 「夏宮」和「涼殿」夏宮分普通人納涼的場所和皇家人納涼的場所。

皇家人為了在夏天避暑,專門修建了很多避暑佳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家避暑勝地就有耗時89年建成的承德避暑山莊。此地不僅涼爽幽意,更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風景秀麗,是清朝皇帝避暑聽政最喜歡去的地方,後來康熙四十八年又建了頤和園,也是清朝皇帝避暑的極好去處。

而普通人納涼的場所就更加貼近大自然了,一到夏天,他們就會跑到大山深處和一些名勝古剎,大自然的美妙景觀配以涼爽的溫度,瞬間就能讓普通人悶熱的內心獲得極大的釋放。除了山間古剎,他們偶爾也會在竹林間或林蔭下躲避陽光,偷得片刻清涼。

涼殿也是比較奢華的,早在唐宋時期,皇親國戚們就在宮廷中專門修建了避暑用的涼殿。 涼殿內裝有精心設計的機動制冷裝備用冷水作為原料,轉動扇輪產生風力,將冷水的寒氣送到房間里,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同時還利用機械把冷水送到房頂,然后水再順勢流下,形成人造水簾具備雙重消暑的作用,降溫效果明顯。

宋朝時,宮廷內的涼殿和唐朝的大致相同,只不過宋朝人更加會享受生活,他們在涼殿內擺放了各種花卉,當涼氣進到房間時,會吹來陣陣花香,芬芳滿室,好不快活。

對于普通人來說即使沒有實力建造涼殿,他們也有辦法乘涼。 有人在夏天用錦做涼棚,也有人在夏天設置臨水宴,清涼愜意。南方人避暑納涼就更方便了,在夏天直接登舟泛湖,湖水的清涼瞬間就能沖淡夏天的燥熱,約三兩好友,在炎炎夏日攜伴行舟,酌酒狂歌。圍棋垂釣,寄情山水,瀟灑快活,人生幾何。

古人夏日消暑之——生活小神器

吃穿住只是最基本的納涼方式,古人為了避暑還發明了很多生活小神器。比如扇子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可能原始人就已經拿著樹葉當扇子了。後來 人們開始用竹子編扇子,給它起名叫「搖風」

慢慢的又有了娟帛扇子,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翩翩公子紛紛喜歡上了在扇面上作畫來附庸風雅,這已經和我們現在的扇子幾乎沒什麼區別了。 到了漢代,人們發明出了一種巨型風扇將七個扇面安裝在一個中心軸上,然后用人力轉動,可以散發出巨大的涼風,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電風扇。

除了扇子還有瓷枕,傳統的枕頭在夏天讓人難以入眠,于是古人發明了瓷枕。瓷器天然就帶有冰冷屬性,枕面覆蓋著一層釉使其更加冰涼,夏天枕著睡想不涼快都難。

還有我們都不陌生的草席,藤竹,也是夏日極其涼快的寢具。除去它們,還有一種我們不常聽過的竹蔑,竹蔑有點像今天我們見的燈籠,只不過它是用竹子編織而成,中心是空的,四周都能透風,晚上睡覺師抱著它能吸收汗水,消解暑氣,在空心處放上薄荷葉。梔子花等清香之物,能保證夜夜好眠。

古人消暑有奇招 同時也有不少禁忌 否則對身體有害

古人消暑也是有禁忌的,在他們看來,有些方法會對身體產生損害。就像現在一到夏天,父母就會勸告我們不能在空調房里待太久,空調不能對著人吹,夏天不能吃一冷一熱的東西等等。古人消暑時也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比如, 睡覺時頭迎著窗戶吹來的風對身體有害,他們便發明了枕屏,為自己擋風的同時還能保證室內溫度不會太高。古時候的養生之道還告訴人們,吃涼的事物有損于身體健康,夏天即使再熱,也不能多吃冰的東西。

結語

古人在納涼的同時也很注重養生之道,他們將乘涼甚至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表示「心靜自然涼」,這一點我們現代人遠遠做不到,他們不僅在納涼的方法上不遜色于我們,甚至在其修養上,也是現在浮躁的我們遠遠不及的。



李鴻章家族上色老照片:圖4是其小妾,圖8兒媳婦長相漂亮
2023/03/29
100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宮中妃子很漂亮,普通老百姓依舊窮苦
2023/03/27
歷史上的金枝玉葉到底長啥樣?難得一見的晚清格格真容,魅力非凡
2023/03/30
晚清選秀真實場景,秀女個個神色惶恐,入選標準與美貌無關
2023/03/30
晚清老照片:姑娘豐滿圓潤面帶微笑,慈禧太后的小火車被公開展示
2023/03/30
清末上色老照片,青樓女子坐馬車外出接客,慈禧太后乘坐的御船
2023/03/28
晚清彩色老照片:名妓輕撫琴弦氣質高雅,母子合影擺pose笑逐顏開
2023/03/30
歲月如斯,伊人不在——蘇軾自述一生遭遇與他詩詞的關系
2023/04/02
采用先例和慣例的法律體系,是如何影響現代司法體系的?
2023/04/01
宋江李逵戴宗同桌吃飯,一碗魚湯暴露階層!盧俊義柴進才是豪門
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