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辯證統一。誠信本質上是德性倫理與規范倫理或者說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合一,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合一。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目的,是人們應當具有的一種信念,而且也是一種道德手段,是人們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謀取利益實現利益的方式。總之,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源。
但是,目前社會上有很多商家仍然存在不誠信的行為,這就給消費者留下了很多隱患,等到出問題的時候,確實投訴無門。
兩年前,石家莊的祝先生在某汽車經銷商公司購買一輛特斯拉model3,首付11萬(約44萬新臺幣),剩下的每個月貸款償還其中的9萬元(約36萬新臺幣),剩餘的15萬(約60萬新臺幣)多以補貼的名義由公司來償還。
本應該35萬(約140萬新臺幣)餘元購買的車,祝先生花20萬(約80萬新臺幣)就能買下來,算下來之後祝先生覺得非常地優惠,于是就買下了這輛車。但是當祝先生在償還了一年多的貸款之後,從一個月2388元(約9600新臺幣)的貸款變成了將近2萬(約8萬新臺幣),這讓他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
當祝先生詢問經銷商公司的時候,對方表示如果祝先生要享受補貼的優惠,需要以他妻子的名義在銀行貸款30萬元,錢打到公司的帳戶之後,每個月由公司償還。但是最近這段時間祝先生接到了客服的電話,對方要求祝先生除了每個月要償還2388元以外,還要再墊付17000元,總共加起來近2萬。
祝先生表示,2388元是自己每個月應該要償還的貸款,現在多出來的17000裡面,7000多元是公司當初承諾以補貼的形式償還的,另外一萬多是妻子在銀行替這家公司貸的30多萬元的月供。
祝先生認為當初這家公司所說的補貼政策現在看來,只是他們以這樣的由頭欺騙他將車抵押出去。
2萬多的月供已經被扣了3次,當祝先生與公司的負責人聯繫之後,對方只給他轉過來一期費用,剩下的錢始終都沒有返還,以至于後來他們說現在沒有錢再給祝先生了。又過了一段時間當祝先生再與那名負責人聯繫的時候,對方卻表示他已經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了。
但是當時祝先生與經銷商公司簽訂合同的時候,合同中並沒有寫出與補貼相關的合約,所以如果祝先生如果想要處理此事,只能選擇收集相關的證據然後起訴那家經銷商公司。
目前,祝先生打算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此事。
有不少網友認為當初公司以補貼的形式給優惠的時候,當事人就應該想到事情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平白無故人家為什麼會給你優惠那麼多。還有網友認為現在貸款買房能理解,但是不知道買一輛車為什麼還需要貸款。
請記住這條忠告:「守信是天下第一品牌。」用你的真誠給你身邊的人,帶來歡樂;用你的誠信贏得你事業上的成功。以誠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道理很簡單:誠信為天下第一品牌!做人做事,要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在事業上用這種習慣來工作,方可在競爭中獲得勝利。
大家對于祝先生的遭遇,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