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朝時期,對水利管理存在的問題

任何時代水利工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關系著老百姓的日常耕種,也關系著國家的經濟發展。

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以各種目的開鑿的運河不斷出現,隋朝的隋唐大運河和元朝時期的京杭大運河至今都十分有名。

然而,不同時期水利工程存在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的是以灌溉農田為目的,也有的是為了促進漕運的發展為目的,這就導致了雙方存在一定的矛盾點。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漕運發展的一個高峰期,所以河流中的水導致農民和漕運出現的分歧,農民需要發展土地而漕運則需要發展經濟,朝廷既要保護民生也要保住經濟發展,這就使得統籌全局非常難做。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宋朝時期因為水利而產生的矛盾有哪些,它們的產生究竟是因為什麼?


一、是發展民生還是發展經濟?

如上述所言,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漕運經濟的一個巔峰,所以當時的河流有漕運之利,也有灌溉之用。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將河流中的水引出來灌溉農田,無疑是首要且重要的事情。

可是,站在商人的角度而言,漕運之利要遠遠大于農業本身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站在朝廷的角度而言,既要發展社會經濟又要發展民生經濟,這就導致了三方面的矛盾。

宋朝時期,也曾有一些地方農用、漕用兩者兼顧,比如宋朝官員蘇京曾在練湖中修筑了十幾個斗門來控制湖水中的出水量,在不同時期進行放水和蓄水,既滿足了農民的需求也滿足了漕運的需求。

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宋朝朝廷也曾針對全國范圍內的湖泊、河流進行登記造冊來管理,可惜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僅僅存在于理想世界中,畢竟每一個時期的雨水量并不穩定,想要合理的管控水利無疑是非常難的。



回看我國的封建王朝歷史,就不難發現大多數時候農民都必須要服從于朝廷的安排,也雞是說灌溉農田多數要服從于漕運需求,因為朝廷的經濟來源于漕運,朝廷的生活來源也需要漕運來保障。

宋朝時期,這樣一種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歷史上很有名的「函管之爭」,何為「函管」?就好似現在地下鋪設的一種管道,主要是用來引流灌溉農田的。

宋朝曾有一位官員發現「函管」的存在會大量分流河流中的水,以至于河流難以承載漕運所需,為此他便狠心下令要拆除所有的管道保障漕運的運輸。

試想一下,「函管」的存在就是為了保障農民正常灌溉,一旦這一個管道被拆除,農民的田地必然遭到大面積的減產,經濟生活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除了管道分流大會造成河道問題外,長時間的干旱也容易造成漕運和灌溉的沖突,干旱時期農民的用水量必然會比平時大,而河流中又大量缺水,為了保障水量充足漕運正常,雙方也必然會產生矛盾。

從以上兩件事情不難看出,宋朝時期當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朝廷會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再考慮他們的利益,這也引發了諸多不良的事情。

總的來說,無論在什麼的情況下損害老百姓的利益是必然的,而損害的渠道并非只有這一種。另外,漕運想要保持正常的運轉,還需要經費對其進行定期疏通。

這一部分經費從哪里來呢?并不是宋朝的國庫出這一筆錢,而是平攤到了每一個老百姓身上。也就是說,老百姓既要服從朝廷對漕運的安排,也需要承擔疏通河道的費用。

由此觀之,老百姓的利益必然會與朝廷的利益產生沖突,這樣一種沖突也會帶來更大的問題與隱患,甚至于上升到無法調和的程度和高度。



二、未來與現在之爭

關于水利這個問題,宋朝朝廷也曾提出過相應的解決辦法,一些有識之士站在未來的角度來看,集合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系統治理河流,以達到長久解決漕運和灌溉存在的矛盾。

這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具備前瞻性和全局性,但是卻遭到了大量人員的反對,這其中不但有朝廷的官員、民間的商人,甚至還有民間的普通老百姓,為何會如此呢?

1.耗資巨甚

水利工程的建設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但同時它消耗的各種資源也比較多,這一部分錢財若是由國庫來出顯然是達不到要求的,若是由各個地方政府來出必然會超出財政的承受能力。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曾經進行過一場變法,此次變法中便對水利工程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其中就有一個重點那就是「郟亶」,換句話說就是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

當時,南方大量的老百姓被征發充作徭役,若是水利工程相對較小短期內老百姓便可以回家,若是工程規模較短那麼徭役的時間必然會長、工作量也會很大。




短時間內因為有政府的支持,王安石「郟亶」的確推廣了開來,各個地方大量的民夫都去河流修筑水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百姓怨聲載道,官員不斷遭到老百姓的沖擊,即使王安石這樣的高官也不例外。

根據宋朝歷史的記載,王安石執行這一政策期間有上百人圍堵在他的家門口辱罵,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當得知王安石被罷免官職后老百姓更是歡呼雀躍。

由此觀之,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筑河道從長遠來看利國利民,但更多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利益,以至于雙方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并不斷被激化。

在此次矛盾沖突中,老百姓并沒有什麼錯,他們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王安石也沒有什麼錯,他只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考慮問題,有錯的是在不合適的時間去做不合適的事情。

2.觸犯了諸多人的利益

修建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所帶來的壓力并不僅僅只有金錢上的壓力,還有來自各個階層利益的壓力,也就是說修筑水利工程時會無形中損害一些人的利益。

修筑水利工程必然需要錢財,但以當時北宋的經濟能力根本無法承受這筆之支出,于是便要求老百姓既出錢又出力,直接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除了底層的老百姓反對修筑水利工程之外,豪民、猾吏也是如此,豪門大戶不愿意出錢,地方官員也不愿意去管理,沒有群眾的支持這一項工作自然很難推行下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湖泊、河流等的廢舊概念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干涸,而是它不能夠進行河流運輸,只要進行簡單的疏通之后便可以運行。

然而,這些古陂、廢堰和溝港等早就被一些豪門大戶所占據,他們于當地的官員進行暗中勾結牟利,所以當朝廷要興修水利、疏通河流時必然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哪怕這一部分利益本就不屬于他們,這樣一群人也會為了保障既得利益堅決反對興建水利,即使不能夠在未來擴大自己的非法所得,維持現有的狀態也可以。

後來,宋朝朝廷為了緩解這樣一種矛盾,便制定了一個相關的政策,即:不管田地的肥沃程度如何,因興修水利所占據的田畝有多少,朝廷便會賠償多少田畝。

此政策推行之后,民間和朝廷的矛盾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水利工程才得以慢慢推廣開來。由此觀之,民眾和朝廷的利益在同一條線上時,對于朝廷的政策百姓才會支持而不是反對。

三、總結

總的來說,宋朝時期因水利問題造成的民間與朝廷的矛盾非常多,某些時間、某些地方也有過「先民后朝廷」的官員,即先維護老百姓的灌溉利益,再保障朝廷的漕運經濟。

比如,丹陽縣知縣許元以及官員蔡洸,他們皆是為了保障灌溉而損害漕運,結果遭到了朝廷的懲罰、免官。當然,更多的宋朝官員是把漕運放在灌溉之前,甚至有時候會以損害百姓的利益而保障朝廷的利益。



古人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作為宋朝朝廷的官員把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的問題,但以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代價卻是不可取的,奈何此種事情在宋朝屢見不鮮,雙方的利益沖突無可避免。

當老百姓的利益和宋朝朝廷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當長遠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出現矛盾時,宋朝朝廷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將老百姓的利益放置在后面。

也正是因為如此,宋朝諸多的水利工程雖然很發達,但是民間存在的社會矛盾也非常多,有的時候老百姓甚至會因此抵觸朝廷制定的某些水利政策,嚴重的時候甚至于會形成了更大的亂世紛爭。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宋史》、《資治通鑒》

用戶評論

2023/3/24 4: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