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于小說《三國演義》的描繪,諸葛亮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作為貫穿三國中后期的重要人物,諸葛亮對魏蜀吳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蜀漢政權的奠基者,蜀漢先主劉備在每次行軍打仗之時,卻往往不會帶上他,幾乎只有到了危機關頭才會想到諸葛亮。關于這個問題,并非只有后世之人注意到過,曹操就曾經說過五個字,道出了其中奧妙。
▲隆中諸葛亮草廬舊址
諸葛亮早年間飽讀詩書,卻躬耕于鄉野,隱居世外不事諸侯。他之所以能夠名揚天下,得到劉備青睞,甚至引得劉備親自屈身拜訪,主要是依靠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等人的推薦傳揚。在古代,文士最擔心的就是空有治國之才卻報國無門。簡而言之,千里馬若是沒有伯樂賞識,終究還是與普通良駒無異。許多文士雖然做出歸隱的姿態,但這只是一種表象,他們在通過這種方式積攢清望,從而覓得合適的主公。
▲隆中對策劇照
不過在這漢末亂世,雖然諸侯眾多,但一時間卻也無人賞識諸葛亮。好在劉備駐守新野期間,得知了諸葛亮的大名,也愿意委身相請,這才有了「三顧茅廬」的佳話,最終成功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成就一番大業。說起來,劉備之所以會親自前往鄉間邀請諸葛亮出山,除其本身禮賢下士外,還和他當時的情況有關。當時徐庶投奔曹操,劉備身邊沒有智謀之士相助,正處于人生低谷,所以他急需智謀之士相助。得到諸葛亮后,劉備感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備及龐統劇照
然而就事實而言,二人卻并非「離不開」。在「赤壁大戰」之后,劉備所經歷的數次大戰,都沒有第一時間命諸葛亮隨軍,無論是入川之戰、奪取漢中還是親征東吳,劉備身邊的謀士不是龐統就是法正,正軍師諸葛亮只有到戰事危難之時才會被劉備請出來。比如入川之戰,劉備憑借的是「鳳雛」龐統的奇謀,若是沒有龐統早期的謀劃,劉備是拿不下巴蜀之地的;與曹操奪取漢中,則是依靠法正出的險棋。至于決定蜀漢命運的「夷陵之戰」,諸葛亮更是只在劉備慘敗退守白帝城病重之時,才帶著劉禪一同過來。
▲曹操劇照
征戰一生、滅敵無數的曹操,曾用五個字評價諸葛亮:「諸葛亮謹慎」。曹操的這一評價可謂洞若觀火,短短五字就道出了劉備為何不帶孔明征戰的原因。「臥龍」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能夠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但是他為人行兵一向謹慎,從來不打無準備的戰爭。劉備顯然就與之不同,和關羽、張飛一起相處,劉備為人也變得愈發豪爽干練,做起事來講究隨心。況且他本身就是白手起家,沒有什麼基礎,所以前期都是靠許多奇謀妙計而打下基業的。
▲諸葛亮劇照
再加上劉備是一個固執的人,所以他一旦想做某件事,往往就會立馬著手,而不是像諸葛亮那樣思慮半天,準備妥當后才動手。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兵行險招,所以他才不會答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時期也才會步步為營。劉備也深知自己與軍師的性情兩異,為減少兩人分歧,同時適當發揮其他重要謀士的才能,他才命令諸葛亮留守后方,負責調度糧草和處理內政。劉備這樣做,也符合《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也」的策略,說不上對與錯。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