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省親時,為何非要在凌晨去、凌晨離?王熙鳳的笑話點破真相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紅樓夢》

作為一部未完成的經典名著,《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所描寫的兒女情長,以及四大家族的興衰沒落史,讓人每次讀起來都蕩氣回腸、嗟嘆不已。


賈府前期的烈火烹油和後來的凄慘結局,讓很多讀者對世事的無常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賈府鼎盛時期,元春被封為妃嬪、回家省親讓賈府的興旺上升到了一個高度,同時也促成了大觀園的修建。

然而,省親的整個過程卻處處透露出與賈府興盛相違和的意味,至于其中的原因,曹雪芹則將其隱藏在了王熙鳳的一個笑話當中。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詭異的省親

每一個讀過《紅樓夢》的讀者,都會對元春回家省親的橋段記憶猶新,盡管已經見識到了賈府的奢侈繁華,但元春省親依然帶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極盡奢華的體驗。

這場賈府的盛會仿佛透過文字跳到了每個人的眼前,但整個省親從一開始又透露出詭異的氣氛。

賈府眾人緊鑼密鼓地在凌晨就開始準備,當時自賈母以下,凡是有品級的人都穿戴上了相應的官服,沒有品級的人也都身著盛裝,足見元春前來探親對于賈府來說也是一件大事。

可是,元春卻遲遲沒有到來,眾人「等得不耐煩」的時候,終于有太監跑來告知說:

「早多著呢!未初刻用過晚膳,未正二刻還到寶靈宮拜佛,酉初刻進大明宮領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聽了太監的傳話,眾人才知道離元春出宮的時間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于是便各自休息并且給太監安排了酒飯。

直到掌燈的時候,元春的儀仗才緩緩到來,省親活動這才開始。

粗略游覽大觀園之后,元春見到了賈母、王夫人和其他的賈府女眷,本應講述宮中生活、閑聊家中瑣事的元春,卻做出的第一個舉動在眾人面前哭了起來,并將皇宮形容為:

「不得見人的去處」

言語中透露出無限的哀怨,可眾人卻不理解她這句話背后的辛酸。

到了看戲的環節元春點了四出戲,分別是《豪宴》、《乞巧》、《仙緣》和《離魂》,這四出戲沒有一出與當時歡樂的氛圍相契合,更襯托出了元春省親的詭異。



節目過后元春將禮物分發給眾人,執事太監喊道:

「時已丑正三刻,請駕回鑾。」

元春此時再一次落下了眼淚,在哭泣中與家人道別,回到了皇宮。元春的整個省親活動,從落淚開始又以落淚結束,實在很難讓人將其視為一次愉快的探親。

探親活動從一開始的盲目接駕,到突如其來的分別,又給人一種十分混亂的感覺。

按照常理來講,即便是普通人家里的女兒回娘家,也不至于如此忙亂,更何況是身為賢德妃的元春省親。

那麼,為何卻出現了如此多的反常現象呢?這其中透露著諸多的無奈。



元春的無奈

元春被封為賢德妃,讓賈家從原來的朝廷重臣一下子變成了皇親國戚,對于賈府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然而,元春被封為妃子的過程,本身透露著不尋常的味道。

按照書中所說,元春是賈政與王夫人的嫡長女、四春之首,擁有這樣身份的元春在家中必然備受重視。

因此,元春曾經是賈母最疼愛的孫女,這一情況直到賈寶玉出生之后才有所改變。

賈寶玉出生時元春年紀已有十幾歲了,巨大的年齡差距讓她對這個弟弟格外疼愛,二人雖然是姐弟的關系,但實際上元春卻像一位母親一般呵護教導寶玉。



甚至連賈寶玉的啟蒙教育都是由元春完成的。正是由于大家閨秀的氣質,賈元春得以被召入宮中成為了一名女史官,之后又進封鳳藻宮尚書,最后成為了賢德妃。

這一系列的晉升讓普通人羨慕不已,但對于元春來說卻如同跌入深淵一般。

「賢孝才德」

實際上,元春之所以能夠成為賢德妃,看似是由于她才德出眾,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權力的爭斗。

賈家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皇帝為了拉攏和穩住賈家,才讓元春成為了賢德妃。

也就是說元春的每一次晉升,都離不開皇室的精心設計,亦或者說是皇帝在幕后策劃的。


元春以女史官作為進入皇宮的起步,既有「賢孝才德」這樣充分的理由,又不會顯得過于突兀,屬于平穩過渡。

而后再將其封為賢德妃,通過她皇室與賈家有了一層更為親密的關系,由此觀之,元春只不過是皇帝政治布局當中的一枚棋子。

若是對《紅樓夢》有過詳細了解,就不難發現元春被封為妃子的時間,也是皇帝最需要外力幫助的時刻,要不然她早因為超出規定年齡而被趕出皇宮。

賈元春省親時將皇宮形容成「不得見人的去處」,可以看出皇帝將其納為妃子,并不是出于對她的愛慕。

如果皇帝對她十分寵愛,元春又怎麼會發出這樣的哀嘆,這暗示出元春是一枚棋子,在將來一定也會成為棄子。

元春省親的行程很詭異,皇帝雖然允許她回到娘家,但仍然要在皇宮內吃過晚飯、拜佛和看燈,做完這些工作之后才能夠出宮。

由此可見,皇帝對于這一次省親毫不重視,甚至還有一些刁難的意味。

豪華雖足羨,離別卻難堪。博得虛名在,誰人識苦甘?

如果皇帝真的有意讓她回家探望,一定會在時間上做出一定的調整,不至于讓她晚上趕夜路回家,半夜再回到皇宮。

種種事情交織在一起,可見元春在皇帝心中毫無地位可言。

按照常理來說,元春作為賢德妃,她的時間安排一定會被提前告知賈府,如此才便于賈府為元春的省親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事實卻是賈府上下,沒有一個人知道元春省親時間的詳細安排。



在寒風當中,賈府上下全都身著盛裝等候在門外,賈母也在等候的隊伍當中。

眾人經過漫長的等待后,才有一名太監前來告知元春要晚上才能出宮,導致賈府毫無體面可言。

從皇帝的這一做法不難看出,他對于賈府這個龐大的家族有拉攏之心,但卻多少又有些厭惡。

想要鏟除樹大根深的賈家,奈何時機還不成熟,這也暗示著賈府岌岌可危的局面。

王熙鳳的無心之言

在元春省親的過程中,皇帝對賈府的態度已經十分明顯,但榮華富貴蒙蔽了雙眼的賈家人絲毫沒有察覺到異樣。

在他們看來,元春依舊是賈府尊榮的象征,皇帝與賈家的關系依舊十分親密。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中,賈府再一次迎來了元宵佳節,這一次元春沒有得到省親的機會,賈府上下的氣氛也比之前輕松愉快了許多。

王熙鳳照例負責活躍氣氛,賈母也在眾人的陪伴下度過了一個開心的元宵節。作為賈府中最外向潑辣的人物,她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眾人也十分享受她所帶來的快樂的氣氛。

王熙鳳便不停地講笑話,而在她講的笑話當中,有一個關于炮仗的話題隱約揭露出了賈府即將到來的命運。當時,王熙鳳講述的笑話是這麼說的:

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人抬著一個房子那麼大的炮仗往城外放炮。看到這樣大的炮仗,街上的人都感到十分稀奇,有上萬人跟著他出城,要去瞧瞧熱鬧。跟隨的隊伍當中有一個人是個急脾氣,沒等到出城便悄悄點燃了炮仗,于是煙消云散之后,原本跟著的人都哄笑著散去了。



聽到這里,史湘云提出了一個疑問:

那麼大的炮仗被點燃了,抬炮仗的那個人難道就沒聽見麼?

王熙鳳給出的回答則是這個笑話最大的笑點:

抬炮仗的那個人是個聾子。

于是眾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王熙鳳的笑話到後來一語成讖,賈府的沒落也與這個笑話中所形容的場景一一吻合。

此時的賈府就如同那個抬炮仗的人,炮仗就代表著賈府手中所掌握的權勢,當賈府憑借祖先的蔭蔽取得權勢的時候,所有人都對其趨炎附勢,希望能夠湊上熱鬧、撈到好處。

而當賈府失去權勢的時候,原本牢牢跟隨的那些人也會一哄而散,因為跟隨的那些人從頭至尾都不是在跟隨抬炮仗的人,而是跟隨著炮仗。

一旦炮仗消失了他們也就沒有了跟隨的理由!

笑話中點炮仗的那個人實際上就是皇帝,雖然賈府可以手握權勢,但皇帝隨時都可以讓賈府手中的權勢消失,而且他還會在暗中進行。

就如同笑話中那個點炮仗的人,在眾人都在關注炮仗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地就將炮仗點燃了。

此時的賈府由于掌握著權勢,享受著尊榮與地位的同時,對于皇帝的舉動絲毫沒有察覺。

就如同那個抬炮仗的人,享受著眾人的簇擁時,內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根本沒有察覺到有人已經點燃了炮仗。



故事中抬炮仗的人是個聾子,在炮仗燃放之后也沒有聽見動靜,賈府又何嘗不是個瞎子?

對于皇帝的厭惡和元春的反常視而不見,只有大觀園里的繁華和周圍人對自己的恭敬,并且十分篤定地相信日子會一天天這樣繼續下去,炮仗始終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元春的省親是賈府最高光的時刻,但人們對于賈府的仰望也將到此為止,一陣絢爛與喧囂之后元春去世,攀附賈府的人也一哄而散。

賈府也只能發出一聲聲哀嘆,陷入到無限的凄涼之中。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紅樓夢》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