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李玫瑾:你處理「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附應對方案)
2024/04/23

👆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經常有媽媽訴苦: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要惹自己生氣?
明知道不該吼孩子,但脾氣上來就忍不住。
很多家長,會把自己失控的情緒,歸結到孩子身上。
實際上,大部分時候——
你的憤怒,和孩子無關;你的憤怒,源于你自身。

你的過度疲勞,讓你脾氣變差
主持人馬丁,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太太生完女兒后,從賢良的妻,變成了暴躁的媽。
有次看到他在書房打游戲,直接把一碗魚湯摔在電腦上。
兩人鬧得差點失婚。

最后,太太讓他體驗一天帶娃的生活,馬丁直接崩潰了。

太太說:

「如果你每天也像我一樣過,你也會沒事沖我發脾氣的。」

沒有人,不想做一個溫柔的媽媽。
只不過生活的壓力,帶娃的苦累,消磨了她們的耐心。
累到滿身怨氣,就會看什麼都想發脾氣。
有段時間,我連續加班一個月,工作推進也不順利。
下班回家,兒子吵著要我陪他搭樂高。

剛開始,我耐心解釋自己要處理工作,暫時不能陪他。

結果他又哭又鬧,我本來就煩,火氣一下就被點燃,忍不住發飆:

「你有完沒完!我已經說了我有事,你就不能找爸爸玩!」

我越說越激動,完全忽略了孩子滿臉的恐懼。
實際上,我不過是借著孩子的行為,發泄自己的負能量。
孩子沒做錯什麼,只是因為我太累了。
人在過度疲勞下,自控力會變弱,母愛也會被暫時抹去。
尤其是不少家庭,爸爸缺席,媽媽承擔所有。
白天在職場拼殺,晚上做飯輔導作業兩手抓,身心俱疲。
壞情緒,一觸即發。
網上有句話: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
如果有人分擔養娃的壓力,誰又會每天歇斯底里呢?

你的過度焦慮,讓你暴躁易怒
除了太累,還有一種情況能激發媽媽的壞情緒: 過度焦慮。
舉個例子。
看到孩子玩手機,不少媽媽會因此失控,吼罵孩子。
并不是玩手機讓父母崩潰,而是父母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
在心理學上,稱之為 「災難化思維」
指的是習慣將問題夸大成災難,產生一種不合理的恐慌。
具體到手機,就是——
玩手機=玩物喪志=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這輩子完了。
家長的恐慌,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轉化成攻擊。
在孩子學習問題上,這一點特別明顯。
前不久,有讀者留言。
兒子的數學單元測驗,卷子拿回來,不及格。
她情緒上頭,打了兒子一巴掌:「讓你平時不好好寫作業!」
明知道這樣不好,但被情緒操控的當時,她根本沒辦法多想。
很多媽媽,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或財力培養孩子。
孩子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這種挫敗感會引發對孩子的憤怒感。
表面看,我們發脾氣是因為孩子的行為。
實際上,根源在于我們的認知扭曲,自己的心結。

正如心理學家埃利斯所說:

「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明白了我們情緒的來處,才能更好地進行情緒管理。

好的父母,都擁有「情緒智力」
李玫瑾教授曾說: 媽媽的脾氣,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脾氣暴躁的媽媽,養出的孩子往往沒主見、性格急躁、悲觀沮喪。
很多媽媽屬于道理都明白,但脾氣上來就是收不住。
究竟要怎麼做,既能釋放自己的情緒,又不會傷害到孩子呢?
1、接納:允許自己有脾氣
我認識不少媽媽,對自己的壞情緒有種羞恥感。
其實,有情緒很正常,一味逃避,破壞性反而更大。
我有個朋友,她并不是好脾氣的人,卻一直壓制自己。
擔心把孩子吼笨,或者造成心理傷害。
結果孩子變得焦慮、壓抑,她也活成了一個怨婦。
積壓在心里的情緒,不僅讓自己內耗,還會制造一種低壓的氛圍。
自傷的同時,也會輻射到孩子身上。
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做一個真實快樂的媽媽,對孩子更重要。
給大家一些發泄情緒的途徑: 摔塑料瓶、跑步、捶打枕頭、撕紙……
怒火釋放出去,才能冷靜下來思考。
2、覺察:改變不合理的認知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一個 情緒ABC 理論。
說的是,對一件事情你不同的想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舉個例子。
你12歲的兒子,期中考試排名落后10名。 (事件A)
如果你認為孩子 學習不認真 (想法B1),就會 越想越生氣,憤怒占據心頭, 失控大吼、甚至 打兒子一巴掌 (情緒、行為結果C1)
如果你認為一次失誤沒關系,還有很大 進步空間 (想法B2),你就會鼓勵孩子( 情緒、行為結果C2)
改變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變你的想法。

用積極的視角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3、表達:進行正確歸因

先糾正大家一個誤區: 情緒表達≠情緒宣泄。

發泄情緒,只會讓我們一瞬間暢快,但并不能解決問題。

并且,負面情緒下一次還會爆發。

情緒本身不會傷人,錯誤的表達才會像刀子一般,刺傷孩子。

如何正確表達情緒?

如果是自身問題對孩子發火——

事后一定要及時安撫,給孩子道歉,解釋原因:

「媽媽今天生氣,跟你沒關系,是我太累了,你能原諒媽媽嗎?。」

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與他無關,你是愛孩子的。
如果是孩子的錯誤,不要急著發火,而是告知自己的真實感受:
語言上,盡量使用「我」來代替「你」。

比如, 當孩子弄壞了筆記本電腦,可以這樣說: 「我現在氣得要命」、「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詞匯越豐富越具體,孩子更能明白我們的感受。

著名教育專家喬艷坤曾說:

「家庭教育其實并不需要父母多麼的‘優秀’,一個有著平和態度,情緒穩定的‘正常’媽媽,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情緒管理,是一種需要不斷實踐和操作的能力。

不僅要學會正確的技巧,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做出調整。

點個 「在看」 ,愿你不再被情緒所累,共勉!

養育孩子的干貨,這里都有;
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
洞見父母 ,和千萬父母一起成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 在看 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