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聲音多了,解決問題的可能就少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解決,只不過很多人本質上并不想解決問題,而是只想去抱怨,更多的是一種逃避罷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最先想到的是甩鍋和逃避,這是正常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但損人利己的做法,最后必然會害人害己。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漢的韓安國到底是怎麼做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韓安國是誰。韓安國,西漢名臣,他是梁國人,最早是梁王劉武手下的重要幕僚,後來成為武帝手下的御史大夫,丞相田蚡的智囊。還差一點就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如果不是他自己駕車把腳傷了,大漢丞相的名頭,最終也會加在韓安國的頭上。韓安國有沒有本事?有,而且很大,沒有他和張羽,梁王劉武恐怕就成了吳王劉濞的刀下之鬼了!韓安國多次表現出非凡的政治眼光,讓梁王劉武可以在那個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下,做到了游刃有余。
韓安國初露鋒芒,是在他隨梁王劉武進京的時候,梁王劉武對于晁錯推行削藩,問韓安國的看法,對于晁錯,韓安國有很清醒的認識,他對梁王說:「大王,晁錯這個人精于大政,而疏于人情,且削藩這個事,對您也沒有好處,畢竟您也是藩王之一呀!」劉武說:「那下一步我該怎麼做呢?」韓安國說:「您此刻一定要堅決支持陛下的決策,盡量多要物資和兵力,現在這個時候,陛下能夠依靠的人只能是您這個弟弟了,趁此機會,你現在無論要什麼,陛下都會答應的!」
當機會來臨時,要當仁不讓,沒有人會等你的,所以人一定要把握機會,因為對于大多數人,同樣的機會只有那麼一次。人的命運是無法改變時,因此,那些鼓吹改變命運的人,都是取巧之人,如何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才是正途。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梁王劉武面對吳王劉濞的部隊,有些堅持不住了,他多次向哥哥漢景帝求救,但是他的求救文書,就像石沉大海一樣,沒有任何回音!劉武急了,那不就破口大罵起來,「沒事的時候稱兄道弟,有事的時候就高高掛起!想把我當做炮灰!」韓安國趕緊攔住了劉武,「大王,陛下是您的親哥哥,無論他怎麼做,你都只能選擇支持他,因為你早就和陛下連在了一起,你們的關系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劉武的怒氣消了消,但還是不甘心,他狠狠的說:「周亞夫,這個跋扈將軍,他不發兵救我,我以后一定要滅他九族!」
「以后的事情,不用現在說出來,過去的經歷,也不用太計較,最重要的是關注當下,這才是重要的!」韓安國接著說:「大王,您只要能在睢陽阻擊吳楚叛軍,那麼平叛的頭功就是您的。周亞夫不過是個外臣,您和他較什麼勁呢?況且梁都睢陽在您多年經營下,糧倉充足固若金湯,就算和長安相比,也不需多讓!不過求救信是一定要發的,否則陛下怎麼能意識到您的作用呢?」劉武看著韓安國的臉,不禁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這個老狐貍!如果梁國被破,寡人第一個就殺了你!」
周亞夫斷掉了吳楚叛軍的糧道,吳王劉濞決定孤注一擲,和周亞夫提前決戰,因此從梁都睢陽撤走了主力。梁王劉武問韓安國說:「吳楚叛軍撤退了,我們要不要追擊?」「不急,先派探馬去探查,如果屬實的話,也不要立刻處理,不過依我看這次是真退了!我懷疑周亞夫那里,會有一場惡戰!」「那正好,求之不得!我也來個坐山觀虎斗!坐享其成!」「大王,萬萬不可呀!你要把平叛的功勞,全部交給他周亞夫嗎?」「那我該怎麼做?」「配合周亞夫的行動,徹底打垮叛軍!這樣一來才是對您大大的有利!」
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后,太尉周亞夫被拜為條侯,大將軍竇嬰被拜為魏其侯,劉武沒有被加封,因為除了儲君之位,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打動劉武的心。為此,劉武開始在京城做竇太后的工作,竇太后舊事重提,開始鼓動漢景帝劉啟立劉武這個弟弟為儲君。在這個時候,韓安國不說話了,因為他清楚這件事不可為,但是自己不是直諫之臣,梁王劉武也不是個能夠包容接納意見的人,他不想自討沒趣,這件事爭是可以爭的,但不要太計較結果,也不要太過分,本質上來說,除非漢景帝突然駕崩了,太后有可能決定誰做儲君,否則的話,太后如何堅持都沒用,大多數人都不會支持劉武的。
領導的宏圖大志,你就算覺得不可行,也是不能去直接潑冷水的,如果你那麼做的話,可能會被立刻打入冷宮。在這個時候,韓安國很出色,他恰當的把握好了臣子的分寸。
梁王劉武的如意算盤,徹底破產了,因為竇嬰、周亞夫和群臣們,都不支持他做儲君的提議,竇太后氣得大罵:「你們難道把我當做呂雉了嗎?不要欺負我老太太眼盲,我的心可不盲!」這次帶頭的并不是竇嬰,也不是周亞夫,而是袁盎,辦這個事是要得罪竇太后的。竇嬰曾經吃過大虧,這次并不想觸這個霉頭,而周亞夫也知道事關重大,因此,竇嬰才會去請袁盎出手。袁盎是三朝老臣,按道理精于世故的他并不會出頭,但因為竇嬰對他有救命之恩,他實在沒辦法推辭,只好硬著頭皮給竇太后講道理。
竇太后不在堅持了,因為劉武做儲君這件事本來就違背祖制,但劉武咽不下這口氣,他甚至當著漢景帝的面,拔出寶劍準備把帶頭反對的袁盎給砍了。漢景帝劉啟就在現場,劉武這麼做,已經是不把劉啟當做外人了。劍拔弩張之際,竇太后把劉武叫走了,他指責劉武不應該把兵將放在函谷關外,給他人口實!劉武確實帶了兵馬,卻不是韓安國的主意,而是他手下的羊勝和公孫詭的計謀。
回到梁國后,劉武的怒氣難消,羊勝和公孫詭趁機在劉武面前說韓安國壞話,「韓安國早就把大王忘在腦后了,他得到了太后和陛下的賞識,已經不把大王您放在眼里了!」「你們看下一步我該怎麼辦?」劉武問羊勝和公孫詭的意見,公孫詭說:「反對您做儲君的,就是袁盎、竇嬰這大臣們,只要把他們除掉,陛下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雇傭殺手把他們除掉就好!」韓安國不能不說話了,「大王,萬萬不可做此無良敗德之事,萬萬不可呀!」「韓大人是不是拿了他們的好處,所以處處替他們說話呀!」「你們!」韓安國氣得說不出話來,指著羊勝和公孫詭的鼻子,手都有些顫抖了。「來人,把韓安國暫時下獄,聽候發落!」劉武讓人把韓安國帶走了,但沒有立刻殺他,因為劉武實際上內心也拿不準,同時韓安國確實立下過大功,自己直接殺了,恐怕失去天下人心,因此他才為自己留下了后手。
劉武沒打算趕盡殺絕,可公孫詭沒打算放過韓安國,因為在他看來,韓安國是自己在梁國發展的最大障礙。于是他特意囑咐獄監田甲,讓他好好照顧韓安國,在他的照顧下,韓安國已經幾天吃不上飯了。韓安國的家人通過關系,找到田甲,給了他十兩金子,田甲才給韓安國準備了點殘羹冷炙。田甲把飯菜倒在了地上,并對韓安國說:「對不住,你湊活吃吧,我是拿了你的銀子,但你得罪了羊勝和公孫詭大人,他們可是梁王面前的紅人,他們想要你的命,你就認命吧!」「小子,你怎麼知道死灰就不能復燃呢?」
「就你這個老小子,還想死灰復燃,算了吧!就算死灰復燃了,我也可以撒泡尿把它澆滅!」身處逆境,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放棄,死灰復燃的機會,是韓安國內心的篤定。
梁王劉武在京城的行動,正式開始了,我想說這個行動,可以說是「天雷行動」,本身就是個昏招!你殺了這些人,不僅不會讓輿論倒向自己,還會讓天下人知道,梁王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三朝老臣袁盎被殺了,如果不是竇嬰和周亞夫府上戒備森嚴,恐怕他們也逃不過梁王的毒手!漢景帝震怒,「這還是不是大漢的天下,天子腳下大臣被殺,是不是下一個就輪到我這個做皇帝的了!」漢景帝和竇嬰、周亞夫、郅都,一起來到竇太后面前,把最近京城發生的一切,都和盤托出。「有什麼證據!」「娘,根據被抓人的口供,直接指揮這次行動的人,就是劉武身邊的近臣羊勝和公孫詭!」
「韓安國在哪里?他這個人老成持重,怎麼能看著這兩個人胡作非為呢?」郅都回答說:「太后,聽說韓安國已經被梁王下獄問罪了!」竇太后哼了一聲,「傳我懿旨,韓安國為梁國內史,輔助劉武捉拿罪犯羊勝和公孫詭!」韓安國從囚徒,一躍成為梁國內史,田甲逃跑了,左右想去擒拿,韓安國說:「不用那麼麻煩的去找他,他不投案,我就滅他三族!」田甲當天就來自首了,韓安國看著他說:「如今我已經死灰復燃了,你掏出你的家伙,讓我看看你怎麼把我這死灰澆滅!」田甲扣頭如雞褰碎米,「韓大人饒命!」「我不殺你,因為你還不夠資格,記住做人一定不可以把事情做絕,對待罪人也要留下三分善念!」
「韓大人,對不住了!」劉武看到韓安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羞愧難當。韓安國趕緊跪倒在地,他連聲說:「大王,是臣下不好,沒能及時揭穿奸人的陰謀,令大王深陷困境!」「下一步該怎麼辦?」「依老臣愚見,立刻把羊勝和公孫詭交給郅都,我則立刻出發,前往京城去斡旋此事!」「好,好,一切都聽你的!」「不過大王,我去京城斡旋,普通的金銀無法打動人心,請您把梁國的鎮國之寶交給我!」「這個……」梁王劉武有些遲疑,「大王,如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其他的東西能舍盡舍吧!」
韓安國來到京城之后,只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田蚡。明眼人都知道,梁王劉武被收拾,最大的獲益者,自然是王娡和田蚡一派。所以韓安國提出了個「化怨結緣」的點子,他讓田蚡去請長公主出面,用歷史上的典故去說服漢景帝劉啟,讓他改變心意!在田蚡猶豫不決時,韓安國果斷的拿出了梁國的國寶,田蚡不在繼續裝下去了,他把韓安國講給自己的話,告訴了姐姐王娡,王娡又把這些話告訴了長公主劉嫖。劉嫖立刻進宮,把這些話告訴了漢景帝劉啟,「劉武這件事做的確實過分,但他畢竟是我們的弟弟,太后最愛的小兒子,你寬恕了他,老太太的心就放下了,如果繼續查下去,可就是兄弟相殘了!這件事說到底是家事,只要您不追究,其他人還會說什麼?還敢說什麼呢?」
在韓安國的斡旋下,漢景帝劉啟終于松口了,接著韓安國建議劉武要來個負荊請罪,用這個辦法來打動漢景帝,省得他還要趕盡殺絕。劉武的一番賣慘行動,終于為自己贏得了生機,不過他也徹底退出了爭位的行列,而韓安國則為自己留下了田蚡這個晉身之徑。梁王劉武去世,韓安國來到京城,通過田蚡的門路,成為了漢武帝手下的御史大夫,更是一度成了丞相的候選人。
如果說我們要在工作中,學習誰的話,韓安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首先他做事有原則和底線,比如刺殺朝廷重臣這種事,他就絕對不會建議劉武去做;其次他又是個能看清形勢,懂得變通的人,周亞夫對你不好,也不要去拆他的台,大事都是要通力合作的,雙贏才是最佳選擇,但凡損人利己者,都是成不了大事,也不能長久的。當漢武帝問討伐匈奴是否可行時,韓安國的回答是不行,在他看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勞師遠征是兵家大忌,漢武帝的大有為,是建立在遍地哀鴻和累累白骨之上的,如果不是後來的霍光和漢宣帝守成固國,恐怕漢武帝就將成為大漢的亡國罪人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