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位時期,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某一天,漢武帝的舅舅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皇帝的舅舅迎娶諸侯王的女兒,這顯然是一件大喜事。兩家人社會地位都比較高,自然要操辦的熱熱鬧鬧,同時又邀請了很多當朝權貴,前來見證這場婚禮。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在這場婚禮進行期間,有一個名叫灌夫的男人,喝醉了酒之后,忽然耍起了酒瘋。灌夫不但大罵田蚡,而且還把很多前來觀禮的禮賓,一起罵了個遍。
田蚡作為當朝國舅,權勢極大。今天又是他大喜的日子,卻被這麼一個人攪了局,自然是勃然大怒。于是田蚡當即下令,讓侍衛抓了田蚡,然后硬按著灌夫的頭,去給大家道歉。
這事雖然有點不體面,但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事,也就是一個醉鬼耍酒瘋而已。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在這場婚宴結束之后,接下來,這件事開始迅速發酵,將越來越多的人牽扯進來。而最終,這事直接導當時兩大外戚世家,田家和竇家,同時翻車,就此徹底失勢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這場婚宴上的鬧劇,后世還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做灌夫罵座。想要說清楚這個故事,我們其實還得從漢朝的外戚家族歷史開始說起。
在漢朝數百年的歷史上,外戚一直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權力體系,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就連察舉制這種東西,都是漢武帝時期,才剛剛推廣的。這樣一來,皇帝想要治國,自然就只能依靠自己身邊的人。
而在正常狀態下,一個皇帝能接觸到的人,其實無外乎也就是大臣、外戚、宗室以及宦官。
在漢朝初期的時候,宦官還不成氣候,皇帝也不覺得宦官可以被重用。而老劉家的宗室,因為很多人都是諸侯王,往往反倒會被皇帝忌憚。從漢文帝一直到漢武帝,一直也都在忙著削除這些宗室諸侯王。
如此一來,前面幾位漢朝皇帝,能夠重用的,自然也就只有外戚,以及少部分信得過的大臣了。而在這兩種人當中,外戚作為皇帝的親戚,自然更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從漢朝開國開始,幾乎每一代漢朝皇帝,在位期間,都會導致一個外戚家族迅速崛起。劉邦在位期間,導致呂家迅速崛起。而接下來的漢惠帝,因為漢惠帝娶得是自己親外甥女,呂后的親外孫女。所以漢惠帝的皇后,嚴格來說,其實也算是半個呂家人。
而等到後來呂后去世,大臣們發動政變,除掉了呂家,呂家自然也就此消失。
再之后,到了漢文帝在位時期,有兩個外戚家族開始崛起。一個是漢文帝母親薄太后一家,另一個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一家。在漢文帝時代,這兩家外戚都得到了重用,但是都不算特別強勢。
除了因為漢文帝本人比較牛之外,這主要也是因為,薄家和竇家都不算人丁興旺。整個家族也就是大貓小貓兩三只,根本沒幾個人。這樣一來,就算漢文帝再怎麼提拔他們,他們也很難成為超強的外戚世家了。
頂級的外戚世家,除了高層要掌握權力之外,自家的人數也得過得去。要是就只有幾個人的話,那自然也就談不上是世家了。
而再之后,到了漢景帝時期,薄家就開始衰落了。這主要是因為,漢景帝最初娶了一個薄家的女子做皇后。但這位薄皇后,後來卻一直沒生孩子。所以到了漢景帝在位中期的時候,漢景帝就以這個理由,直接廢了這位薄皇后。
皇后被廢,而那位漢文帝的母親,此時也已經去世了。如此一來,薄家自然就徹底衰落了。
不過,相比之下,到了漢景帝這一朝,竇家卻開始繼續壯大了。因為漢景帝在位時期,那位竇太后依然還在世。而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這時候竇家的人口也比較多了。經過提拔之后,很多竇家人也都得以身居高位,形成一個強大的外戚勢力。
再之后,到了漢景帝在位后期的時候,漢景帝又立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娡,做了新的皇后。而王娡上位之后,王娡的家人,自然也被迅速提拔。和竇家相比,王家根基比較淺,人也比較少。但王家卻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王娡比較年輕。
只要王娡活著,以后王家反超竇家,其實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就這樣,等到漢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之后,這時候的竇家和王家,都成了非常強大的外戚家族。
尤其是王家,在漢武帝的刻意提拔之下,權勢迅速攀升,很快就提升到了可以和竇家平起平坐的地步了。
不過接下來,就在漢武帝即位之后不久,漢武帝卻開始對這兩個外戚家族,印象急轉直下。
這主要是因為,漢武帝即位之后,一直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為了和匈奴開戰,漢武帝便想要更改漢朝的治國思想,將原來推行的黃老之道,改為推行儒家學問。因為推行儒家學問之后,漢朝國內思想會高度統一,更有利于漢武帝治國。
但是接下來,漢武帝的奶奶,也就是那位竇太后,卻持堅決反對意見。竇太后生于秦末漢初時期,經歷過戰爭。所以在竇太后看來,黃老思想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她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改變。
如此一來,漢武帝想要改革,自然就很困難了。後來為了順利推行改革,漢武帝還特意提拔了竇嬰和田蚡這兩個人。竇嬰是竇太后的堂侄,而田蚡則是漢武帝母親的弟弟。這兩個人,都是出身外戚家族,而且各自代表了竇家和王家。
而且,這兩位外戚,都是比較支持改革的。
這里我們多解釋一句:為什麼漢武帝的母親姓王,而他的舅舅卻姓田呢?這其實是因為漢武帝的姥姥,當年先嫁了一戶姓王的人家,生下了漢武帝的母親。但是後來,漢武帝他姥爺死的早,所以他姥姥就改嫁了,改嫁到了一戶姓田的人家,然后生下了田蚡。
也就是說,漢武帝的母親王娡,和田蚡是同母異父的姐弟關系。
雖然姓氏不同,但這倆人肯定是一家人。所以田蚡所代表的,既是王家,也是田家。但歸根到底,田蚡代表的還是漢武帝他媽。
然而讓漢武帝沒想到的是,即便他這麼做了,他奶奶還是堅決反對他改革。而且,後來竇太后還利用自己的威勢,直接下令,干掉了幾個支持改革的核心文臣。就連漢武帝的老師,都直接死在了監獄當中。
而竇嬰和田蚡這兩個外戚,也因為支持儒學,直接被擼了下去。對于竇嬰這位堂侄,竇太后也一點情面都沒留。
這場失敗的改革,后世史稱建元新政。因為竇太后的堅決反對,漢武帝也算是栽了一個大跟頭。此后幾年里,一直到竇太后去世之前,漢武帝都沒敢再提改革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年,漢武帝開始韜光養晦,不斷培養自己的人手。在這期間,漢武帝開始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竇家和田家,都不能成為自己的助力,甚至會反倒阻礙自己推行新政。那麼接下來,自己到底該用誰呢?
如果換做當年的漢文帝,面對這個問題,其實反倒比較容易回答。簡單啊!直接提拔自己媳婦家的親戚,再搞出第三個外戚家族不就得了?只要第三個外戚家族出現,勢必會和前兩個外戚家族爭取。
而且,這個外戚家族,存在的基礎是漢武帝本人,那他們自然會竭盡全力去幫助漢武帝。
但問題是,這個辦法,放在當時的漢武帝身上,就不太管用了。
因為此時漢武帝的皇后,是他的表姐陳阿嬌。漢武帝是竇太后的孫子,而陳阿嬌,則是竇太后的外孫女。
這種特殊的身份,意味著陳阿嬌的權力,大部分其實并非來自于漢武帝,而是來自于那位竇太后。這也就是說,如果漢武帝提拔陳阿嬌娘家那邊的人,就等于是在提拔竇家的一樣。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漢武帝費了好大的力氣,提拔了第三個外戚世家。但新崛起的陳家,卻和竇家同氣連枝,雙方甚至有可能反過來一起為難漢武帝。
最關鍵的是,陳阿嬌本人是一個典型的戀愛腦。這位表姐做了皇后之后,從來不想著幫漢武帝奪權,只想著自己爭寵。如此一來,就算提拔了陳家,對漢武帝也沒有任何幫助。而且,漢武帝的那位老丈母娘,陳阿嬌的母親,館陶公主,本人還是一個控制欲超強的女子。
真要要讓陳家上位,對漢武帝來說,絕對沒什麼好處。
既然自己媳婦家也不行,親媽親奶奶家不行,老劉家本家不行,那接下來,漢武帝又能用誰呢?
接下來的幾年里,漢武帝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是要提拔那些支持儒學的大臣。雖說這些大臣,和漢武帝沒啥親戚關系。但是只要讓他們掌權,未來漢武帝就可以順利推行新政,并且擺脫兩大外戚世家的控制。二是要想辦法再找一個女人,讓她成為自己的寵妃,然后去提拔這個寵妃的家族。
基于這個思路,漢武帝開始暗中聯系那些大儒。同時,漢武帝也開始去找其他女人。找來找去之后,漢武帝這期間就選中了衛子夫。而接下來,衛子夫又給漢武帝帶來了史上最豪華的嫁妝,衛青和霍去病。
就這樣,在漢武帝登基六年之后,那位竇太后終于去世了。而接下來,竇太后前腳剛剛去世,漢武帝后腳就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僅僅一年之后,漢武帝就采納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正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時,漢武帝又開始正式推行察舉制,給了天下讀書人一條上升通道。
這兩件事做完之后,漢武帝一下子就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支持。整個漢朝內部,也開始逐漸由黃老思想,轉變為推崇儒學,國家意志開始高度統一。
所以,就在推行察舉制一年之后,漢武帝就在馬邑地區設伏,正式開始進攻匈奴。當然,這一戰的結果,并不是太樂觀。雖然漢武帝費了好大的力氣,設了一個圈套。但結果,因為漢朝的布置太過粗糙,讓匈奴人提前發現了不對勁,最后漢朝只能無功而返。
這就是歷史上的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雖然是一場失敗的伏擊戰。但是自此之后,漢朝和匈奴的較量,就算是正式開始了。而且,通過這一戰,漢武帝也發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當時漢朝軍中,確實缺乏真正的頂尖名將。雖然之前漢景帝給他留下了不少老將,比如李廣和程不識等人,都算是不錯的將軍。但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帥才,沒法獨當一面,獨自負責對匈奴的戰爭。
第二,漢武帝發現,自己對于國家的控制,似乎遠比他想象的要更弱!因為在馬邑伏擊戰期間,雖然計劃很好,匈奴人也確實來了。但是結果,用來做誘餌的牛羊,漫山遍野都是,卻沒人去放牧。
更離譜的是,當匈奴人發現不對勁,開始撤退的時候,漢朝這邊沒有任何預案。然后就眼睜睜看著匈奴人退走,根本沒人去追!
這也就意味著,漢朝這邊的很多人,根本沒做好戰爭的準備,甚至沒把漢武帝的命令當回事。哪怕是開戰的情況下,動作依然很敷衍,所以才會導致馬邑伏擊戰失敗。
對于第一個問題,接下來,漢武帝開始大力提拔以衛青為首的年輕派將領,逐漸牢牢控制了軍隊。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漢武帝想來想去之后,發現自己之所以無法完美控制國家,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兩大外戚世家,竇家和王家!
這兩大外戚家族,在朝中根深蒂固,權勢滔天。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更想保持現狀,不愿意和匈奴開戰。雖然對于漢武帝的命令,他們堅決執行。但這種思想上的不統一,依然帶來了巨大的分歧。
最要命的是,對于這兩個外戚家族,漢武帝沒法直接下狠手,甚至根本沒辦法下手。因為這兩大外戚世家,本身就是他坐穩皇位的基礎。如果動了這兩大外戚世家,漢武帝的皇位就會坐不穩。而且,當時漢武帝的母親還活著,他自然也不可能去動王家。
這可咋整呢?
對于這個問題,漢武帝想了很長時間,都沒想到解決方案。因為不管怎麼想,這似乎都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不動這兩大家族,這兩大家族始終是個阻礙。而如果動了他們,漢武帝自身皇位就坐不穩。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發生了灌夫罵座那件事。
請注意,以上所說的這些事情,雖然和灌夫一毛錢關系都沒有。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卻直接決定了灌夫的生死。
簡單來說,就是漢武帝想要利用這件事,去打壓竇家和田家。
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
先說灌夫。灌夫雖然姓灌,但是和當年那位開國功臣灌嬰,其實沒多大關系。準確來說,灌夫他爹,原來是灌嬰的家臣。後來因為表現比較好,所以才被賜姓為灌。
再後來,到了七國之亂的時候,灌夫他爹就帶著他,一起上了戰場。然后,灌夫他爹死在了戰場上。而灌夫本人,大概是出于為父報仇的狀態,所以打仗的時候就異常勇猛。
就這樣,陰差陽錯之下,灌夫獲得了不少軍功。所以七國之亂結束之后,灌夫也就迅速升官,被任命為中郎將。後來在漢景帝在位后期的時候,升任代國丞相。而到了漢武帝登基之后,則是又先后擔任淮陽太守、太仆,後來又成了燕國的相國。
實際上,到了漢武帝時代,灌夫的地位其實已經很高了。要知道,太仆可是九卿之一,在漢朝中央絕對是最具實權的崗位。從灌夫的履歷,我們也能看得出來,其實在漢景帝在位后期的時候,他就已經躋身國家高層,早就已經算是得到了重用。
但到了這一步之后,灌夫的仕途,卻已經到頭了。
這倒不是因為漢武帝不想提拔他,而是因為灌夫個人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擔任這麼高的位置了。灌夫能升上來,最核心的原因,其實就在于他參與平定了七國之亂。在漢景帝時期以及漢武帝時代初期,但凡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過大功的人,基本上都能得到重用。
就比如竇嬰,身為竇家人,他自然理所應當得到重用。但是和其他竇家人相比,竇嬰之所以能得到更大的重用,甚至升為丞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之前七國之亂的時候,他曾經鎮守滎陽。
不過,灌夫的軍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是他自己憑本事得來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爹犧牲在戰爭當中,所以才換來了他今天的地位。可是到了九卿這一級之后,如果再想往上升,那就需要真才實學,而且必須要準確站隊。
這兩個條件,灌夫偏偏一個都不滿足。
在才能方面,灌夫志大才疏。而在站隊方面,灌夫基本上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完全都是憑感覺。
簡單來說,灌夫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莽夫!他其實不適合做官,更適合做一個游俠。
這種性格,讓灌夫的仕途變得極為奇葩。比如說,在漢武帝登基之初,漢武帝曾經想重用灌夫,將他提拔為太仆。結果在這之后,不到一年,灌夫就因為喝醉了酒,將竇太后的兄弟打了一頓。所以後來,漢武帝為了報他,這才讓他去燕國做國相。
而到了燕國之后,灌夫依然不老實。沒過幾年,就因為犯事丟了管身,然后便賦閑在家。
但這樣的灌夫,卻偏偏和竇嬰交情極好。這事說來也很奇葩,他打了竇太后的兄弟,卻偏偏和竇嬰關系很好,後來甚至還愿意替竇嬰得罪滿朝權貴。
因為和竇嬰關系比較好,接下來,灌夫開始莫名其妙卷入了這場外戚之爭。
就在灌夫賦閑在家期間,這時候那位竇太后已經去世了。竇太后死后,竇家的地位,自然是一落千丈。而竇太后去世之后,原本做過丞相的竇嬰,自然就成了竇家新的帶頭人。
此時的竇嬰,雖然沒有明確官身,卻還有一個侯爵在身,也算是竇家的門面人物了。
相比之下,靠著王太后起來的王家和田家,則是成了新的最強外戚。尤其是田蚡,作為王太后的弟弟,更是直接被封為丞相,權勢炙手可熱。
如此一來,竇嬰和田蚡的地位,就徹底顛倒了。原本田蚡想給竇嬰當跟班,竇嬰都不愿意搭理他。可是如今,田蚡卻反超了竇嬰,成了新的丞相。在這種情況下,竇嬰自然就有點難受了。
而且後來,田蚡為了表示,自己的地位已經超過竇嬰,還公然派人去聯系竇嬰,想要強買竇嬰在城外的土地。如此一來,竇嬰自然更生氣了。
而接下來,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灌夫,知道這事之后,竟然打算自己做這個中間人,調和一下竇嬰和田蚡的關系。但凡灌夫有點政治智慧,這時候都應該看清楚,這是兩大外戚世家的起伏之爭,根本就不是他能插手的。就算他和竇嬰關系好,也不應該摻和這種事情。
可問題是,腦子拎不清的灌夫,卻偏偏想摻和這事,而且還是主動請纓。
在灌夫的提議下,竇嬰準備了酒席。然后,灌夫親自去邀請田蚡,希望田蚡可以來灌嬰府上赴宴。大家吃頓飯,溝通一下感情,那點所謂的不愉快,自然也就都在酒里了。
至少灌夫是這麼認為的。
而接下來,當灌夫去邀請田蚡的時候,田蚡也沒拒絕。估計當時田蚡也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個愣頭青,來摻和這事,所以也沒往心里去。而到了約定的那天,田蚡根本就沒打算去,灌夫反倒是親自駕著車馬,來田蚡府上接人了。
就這樣,在灌夫的生拉硬拽下,田蚡實在是抹不開面子,最后只能赴約前往竇嬰府上。不過,到了竇嬰府上之后,田蚡倒也再擺什麼譜。雙方賓主相宜,喝酒喝得也很開心。一直喝到晚上,田蚡才盡興離去。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其實已經算是一個很好的結局了。
從田蚡的角度來說,他這天能來吃飯,本身就已經是很給面子了。之前田蚡向竇嬰索要土地,其實也不單單是為了那點土地,更多其實是為了彰顯一種態度,表明如今王家已經比竇家強了。
而如今,田蚡前來赴宴,也是想和竇嬰緩和關系。田蚡想讓王家壓過竇家,但是卻不想和竇家撕破臉,依然還想和竇家做朋友。
至于灌夫,既然促成了雙方的飯局,自然也是大功一件。以后的田蚡,其實也會記得灌夫這個人情。至于竇嬰,那就更會感激灌夫了。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對于這個結果,灌夫本人,卻偏偏不太滿意。
灌夫覺得,田蚡只不過是靠著皇帝舅舅這層身份上位,自己其實沒啥本事。當年他叱咤風云的時候,田蚡還不知道在哪兒吃土呢!而這一次,田蚡看似挺給面子,但卻讓自己在他家門口等了那麼長時間,來了之后又挺能擺譜……這些舉動,都讓灌夫覺得自己折了面子。
所以接下來,灌夫反倒是恨上了田蚡,然后灌夫就開始慫恿竇嬰,不讓竇嬰交出自己的土地。再之后,隨著竇嬰突然變卦,拒絕給土地,田蚡也是一臉懵。等他知道這是灌夫的意思之后,則是瞬間就怒了。
在田蚡看來,自己能夠去吃飯,已經是給了天大的面子。至于灌夫,你算老幾啊?再說這事和你有啥關系啊?而且,田蚡覺得,自己以前其實和竇嬰關系也還不錯。當初建元新政的時候,他們兩個都是支持漢武帝改革的,算是政治盟友。之前竇嬰的兒子犯了事,他還幫忙撈過人。
怎麼到了這會兒,你們就翻臉不認人了?還敢駁我的面子呢?
就這樣,在灌夫的愚蠢行徑下,原本一件好事,硬生生變成了壞事。自此之后,田蚡和竇嬰之間,徹底開始結仇了。同時,田蚡也開始記恨上了灌夫,之后開始不斷給灌夫下絆子。而灌夫也不手軟,開始暗中給田蚡找毛病。
如此一來,隨著雙方你來我往交手幾次之后,雙方之間的仇怨,就越來越深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久之后,就發生了灌夫罵座這件事。
公元前131年夏天,大概就在雙方結仇不久之后,田蚡正式迎娶燕王的女兒。當朝相國迎娶諸侯王的女兒,這自然是一件事大喜事。所以婚禮那天,長安城內的大部分權貴,都接到了田蚡的邀請。
這其中,也包括竇嬰,但是不包括灌夫。
雖說竇嬰和田蚡有點仇,但是作為兩大世家的話事人,田蚡還是得賣竇嬰一個面子,至少雙方面子上得過得去。反倒是灌夫,田蚡覺得以自己的地位,實在沒必要給他面子,所以就沒請他。
不過接下來,竇嬰卻覺得,這是一個緩和雙方關系的機會,所以就硬拉著灌夫去參加了婚禮。而灌夫到了現場之后,田蚡對于這位不請自來的客人,也沒拒絕,直接讓他參加了自己的婚禮。
就這樣,隨著賓客們逐漸落座,婚禮正式開始。
婚禮開始之后,大家都是高層權貴,今天又是大喜的日子,自然得多喝幾杯。而喝了幾杯之后,竇嬰為了緩和關系,便主動起身,向田蚡以及其他權貴敬酒。不過,因為竇嬰如今已經不是丞相了,賦閑在家。所以有些權貴,就沒起身還禮,只是坐著和竇嬰喝酒。
見到這一幕之后,竇嬰沒太多反應。反倒是灌夫,頓時火大了。
在灌夫看來,大家這種表現,就是勢利小人趨炎附勢的表現。以前竇嬰做丞相,這幫人上趕著陪酒。如今竇太后死了,竇嬰也賦閑在家,這幫人連起身都不愿意。
所以接下來,灌夫便仗著自己喝醉了酒,公然開始大罵這些不起身的賓客。能參與這場婚宴的,都是長安城內有頭有臉的人物,誰愿意被灌夫當場痛罵呢?于是再之后,場面就開始混亂了起來。有些被指名道姓辱罵的權貴,更是當即憤然離去。
這下子,田蚡的面子也守不住了。
在田蚡看來,今天是自己大喜的日子,灌夫這麼做,就是在掃自己的面子,也是在掃王家的面子。所以接下來,田蚡當即下令,讓侍衛綁了灌夫!
其實事情一直到這里,都不算什麼大事,頂多就是幾個權貴之間的私人恩怨。說破大天去,也就是不太體面,有點掃興而已。
但問題是,接下來,當漢武帝知道這件事之后,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漢武帝敏銳的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同時打壓王家和竇家的絕好機會。
接下來,在漢武帝的暗中推動下,事情開始發展向了一個未知的局面。首先,田蚡為了找回面子,樹立自己丞相的威嚴,直接給灌夫扣了一頂大帽子。因為田蚡的這場婚禮,是他姐姐親自牽線的,也就是有太后的詔令。而灌夫公然撒酒瘋,就是對王太后不尊敬,犯了大不敬之罪。
如果說,撒酒瘋只是一件小事。那麼大不敬的罪名,那可就真的是天大了!
而當事情演變到這一步之后,接下來,竇嬰就坐不住了,很快就進宮來找漢武帝。竇嬰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想保住灌夫。這事也比較好理解,因為灌夫是替竇嬰說話,如果竇嬰不保他,以后就沒人替竇家賣命了。
當然,最關鍵地方,還是在于竇嬰這個人比較講義氣,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兄弟落難。
但問題是,竇嬰這一插手,王太后就不干了。
要知道,王太后是竇太后的兒媳婦。之前竇太后活著的時候,王太后其實也沒少受氣,王家也一直被竇家壓制。如今竇太后都已經死了,王太后自然不能容忍竇家繼續壓在王家頭上。
所以接下來,王太后也開始施壓,表示必須得重罰灌夫。
就這樣,在漢武帝的暗中推動下,原本芝麻大的一件小事,徹底演變成了王家和竇家的全面沖突。到了這一步,雙方已經誰都不能后退了。因為一旦退后,就等于是把第一外戚家族的地位,直接讓給了對方。
因為這事徹底鬧大了,接下來,漢武帝便索性讓事情鬧得再大一些。直接把這件事,放到朝堂上公開討論,讓大家一起決定,灌夫到底應該是什麼罪名。
而到了朝堂上之后,大家的討論結果,就又很耐人尋味了。很多大臣礙于王太后的權威,都說灌夫應該被從嚴處理。但在漢武帝的暗示下,也有一些大臣,說這不過是一次酒后鬧事,根本不應該重罰。
再之后,當這個結果傳到王太后這邊之后,王太后再次大怒,當即表示自己家不能受欺負。所以最后,不光灌夫被判了死罪。就連竇嬰本人,也因為給灌夫求情,直接被抓了起來。
這一下,事情自然就更大了。
而竇嬰本人被抓起來之后,這時候已經不光需要想著怎麼救灌夫了,當務之急,是保住他自己。最后竇嬰實在沒了辦法,只能拿出漢景帝給自己的遺詔,想要拿這份遺詔,保住自己的性命!
隨著竇嬰拿出遺詔,事態再次升級了。
對于這份遺詔是否存在,后世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反正按照竇嬰自己的說法,那就是漢景帝臨死之前,給了他一份遺詔,讓他以后可以遇到不方便的事情,自己便宜行事。
而當竇嬰拿出這份遺詔,想要給自己贖罪之后,接下來,漢武帝馬上派人去查了宮里的圣旨存檔。結果發現,宮里的存檔,根本就沒有竇嬰拿出來的這份圣旨的備份。
這也就是意味著,竇嬰的這份圣旨,很有可能是偽造的。
就這樣,竇嬰拿出這份遺詔之后,頭上又多了一個偽造圣旨的罪名。
到了這一步,竇嬰已經徹底沒救了。
對此,后世史學家普遍認為,遺詔應該是存在的。但是漢武帝提前拿走了宮里的存檔,目的就是想借此推波助瀾,徹底打壓王家和竇家。
所以接下來,灌夫直接被以‘大不敬’的罪名,全家處死。至于竇嬰,則是因為偽造圣旨的罪名,最后被處死了。
竇嬰一死,整個竇家瞬間再次衰落。剩下的竇家人,再也沒誰能扛起竇家的大梁,所以竇家此后就徹底衰落了。
竇嬰死后,田蚡和王家,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但實際上,接下來王家同樣也輸得很慘。作為當朝權宦,王家只因為喝酒罵人這樣一件小事,就直接殺了竇嬰和灌夫。尤其是那位王太后,更是堅持要斬盡殺絕。
這樣霸道的王家,自然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尤其是原本追隨竇家的那些勢力,也不太喜歡王家。畢竟,誰都不愿意做下一個灌夫。灌夫好歹還做過九卿之一,尚且被直接砍了。那麼要是輪到自己,是不是就更慘了?
所以在這之后,王家就受到了整個朝堂的暗中抵制,舉步維艱,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折損。
至于田蚡本人,後來也意識到這是漢武帝的手段,開始越來越害怕。僅僅一年多以后,田蚡就驚懼而死,死的不明不白。
這就是歷史上的‘灌夫罵座’事件。
因為一次肆意耍酒瘋,結果導致兩大外戚世家,同時栽了跟頭。而王竇兩家的衰落,也讓漢武帝進一步控制了朝堂,擁有了更多的權力。
所以,就在竇嬰被殺一年之后,也就是竇家徹底垮台一年之后,漢武帝正式下令,廢了自己的皇后陳阿嬌,然后改立衛子夫做了新皇后。
而隨著衛子夫上位,自此之后,衛家開始橫空出世,成了新的第一外戚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