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武官員品級沿襲明代制度,分為九品十八級,制度規定品官最低者為從九品,不入十八級之官員稱為「未入流」。
關于未入流《明史·職官志》如是記載: 「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從,為級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未入流應該是最低級別的官,沒有比這更小的了。
這種觀點若是針對明代那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清代,還有兩類官比未入流更低,史料中將其稱為「無品級」、「無頂戴」。御史結合相關資料,與各位分享關于為入流、無品級、無頂戴三者之間的關系。
未入流的定義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是指十八級之外的官員,但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未入流僅局限于文官,武職不設未入流官。
不僅如此,在乾隆朝以前,武職的最低級別為從七品,乾隆皇帝即位后,認為文、武職官不劃一,才下旨更定武官品級制度,增設八、九品官。
未入流的數量十分可觀,京師各衙門以及外省府、州、縣三級機構中,就設有很多未入流的職務。
比如翰林院孔目、各部院的庫使、地方的鹽茶大使,廳州庫大使,州縣稅課司大使,驛丞,閘官,府州縣的一些僧道官,等等。
不管是在哪一級單位,未入流者雖然沒有品級,但其崗位都是有明文規定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未入流看作是「非職官」,而且他們也并非沒有品級。
按照《大清會典》的說法, 「不列于九品,曰‘未入流,其級,則附于從九品。」
「其級附于從九品」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未入流者也是從九品官,只不過僅僅是個虛銜。清代的頂戴補服制度中也明文規定,未入流官與從九品的待遇是一致的,皆著練鵲(也有說練雀)補服,頂用鏤金素花。
在地方官中,未入流與從九品官之間的差別并不大,也都有各自分管的事務,更沒有隸屬關系,這就像現在的科員與實習科員一樣。
當然清代官場上,多少對未入流官還有頗有輕視,說他們是 「未入流的小吏」,但這樣的話一般都出自朝廷大員或封疆大吏之口。
如果說未入流的說法比較常見的話,那麼「無品級」、「無頂戴」的概念很多讀者就不是那麼了解了。尤其是他們之間的區別更是難以理解。
從字面意思來看,不管是無品級還是無頂戴,應該都是處于一個檔次的,不會有高下之分,但實際情況是,無品級與無頂戴之間還有不小的差別。
無品級、無頂戴兩類職官在京師和各省機構中都不常見,主要存在于內務府官職系統中。
按照《清會典》之記載, 「定內務府官之秩,文職有二品至九品,有未入流,其微者,則無品級、無頂戴焉」。
這就說明,無品級、無頂戴比未入流更低,而且這兩類官也是明代所不設的,是清代特有的產物。
「未入流」是附在職官品級的「從九品」中,盡管只是「附」于其下,而并非「正宗」的從九品,品級最低,但總算有品級。而這些明確稱為「無品級」的,顯然是等而又下之者,因而列于「未入流」之下的「微者」之內。
內務府中屬于無品級的職務諸如廣儲司的「無品級司匠」、營造司的「有頂戴無品級催長」、都虞司、慎刑司的「有頂戴催長」,又統稱為「虛銜頂戴人員」。
以此來看,無品級之官雖然連未入流都不如,但至少還有頂戴,御史查閱了很多資料,很遺憾并沒有查到無品級者的頂戴規制,大致猜測,應該是與未入流者同。
值得注意的是,無品級之官在內務府武官系統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有廄長、牧長、幄長、番役頭目、頂戴拜唐阿,等等。此外,無論內務府官還是外朝官,還有「無品級筆帖式」,秩在九品筆帖式之下。
無頂戴之官地位比無品級還要低,內務府的此類文職中,有諸如副庫掌、庫守、副庫守、無頂戴司匠、副司匠、無頂戴催長、無頂戴副催長,等等。武職有營造司屯千總、屯把總,養牲畜之牧副,打牲烏拉之珠軒長、副珠軒長,等等。
不管是文職還是武職,所謂的無品級、無頂戴之官僅限于內務府官制系統中,京師其他衙門以及各省機構中,并無設置。
這是因為內務府是清代最龐大的機構,官員數量多達3000余人,從《清史稿》和《清會典》的記載來看,內務府七品以上的官員數量占比并不大,絕大多數都是未入流、無品級、無頂戴這三類最低級官。
內務府官因為是皇帝的忠誠奴仆,很多上三旗包衣都是從無品級、無頂戴起步的,很多人在短時間內便可以扶正,甚至還能躋身大員之列。所以探討無品級、無頂戴之官的仕途前程,實際上并無多大意義,過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