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大興文化產業,成就了藝術的輝煌,也為滅亡埋下隱患

眾所周知,我國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極其混亂的時代,北方大地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政權進行了5次更迭,所幸最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中原、結束了亂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亂世之中南唐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朝代,其它政權都在大力招攬武人、提高武人的地位,以在亂世中生存并獲得更大的利益。

但回看南唐的歷史就不難發現,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歷代統治者皆以提拔文人為首要目的,以文官來壓制武將并擔任地方官來治理南唐的天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方大量的學子進入南唐政權范圍內,以尋找被重用和提拔的機會。這樣一種趨勢不僅給南唐帶去了大量的人才,還間接促進了南唐文化的發展,成為了五代十國時期一條特殊的風景線。

南唐官學、私學快速興起,再加上南唐國主也是崇尚文化的君主,他們與南方的士子們構成了共同群體來治理南唐,并營造出了極其濃厚的文化氛圍。



北方大地混亂不斷的時候,南方內部卻一片祥和、百姓安居樂業,這是那個時代難以想象的。然而,統治者推崇文化風氣雖然有利于自己的統治,但也容易造成無法應對外來的隱患。

南唐文化繁盛、以文治武功必然會造成武將的缺失,這也是為何宋太祖率軍南下的時候,經濟發達的南唐居然不是太祖的一合之敵,最終走向了滅亡。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南唐尚文之風的發展與影響。

一、南唐為何要在亂世興文抑武

1.重文輕武的政策

南唐從烈祖時期就開始重文輕武,為何會如此呢?主要就是他對亂世中武人專權造成的隱患有著極大的認知,畢竟南唐的開國君主就是靠著篡權而建國的,

身處亂世之中,南唐統治者雖然知道武將對于一個政權的重要性,但更知道要想維護政權的穩定和發展就必須要抑制武將的力量,以文臣治國才之最合適的選擇,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夠更加的和諧。

南唐國主李昪在五代十國、武將亂權的背景下,不斷提升文人的地位并任用文臣治理國家,不僅得到了文人階級的支持,和平穩定的環境也讓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2.以文治國的理念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南唐三代國主皆以文治國、倡導禮儀文化建立了新的秩序,即南唐文人的力量逐漸崛起,武將的權力逐漸被弱化,進而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民生經濟的發展。

回看五代十國時期的亂世,武將專權占據很大一部分因素,所謂的君臣之道成為了一種被踐踏的理論,軍事強權才是亂世中的硬實力和硬道理。

總的來說,南唐三代國君重文輕武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想要以文化力量壓制武將的力量,進而維護自己的統治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南唐國祚的傳承和延續。

事實也的確如此,北方大地亂世不斷而南唐則成為了世外桃源,北方的百姓、南方的士子紛紛向南唐疆域內遷徙,又進一步促進了南唐的發展和繁榮。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推動了社會文化的興盛

歷史上的北宋被稱之為「文宋」,一個「文」字代表著北宋文化的繁榮程度超過了很多時代,但很多人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北宋也是以造反起家為何文化會那麼鼎盛。



1.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

除了趙匡胤建國之后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也與南唐文化的超前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北宋吞并南唐之后南唐大量的學子反哺北宋,加速了北宋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那麼,文化事業巔峰的南唐到底有多發達呢?后人將之譽為我國文化最巔峰之處,從「巔峰」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南唐在文化事業上的成就有多麼高。

任何一種成功都離不開背后的付出與力量,南唐的文化之所以那麼繁榮,與南唐后三代國主制定的文化政策分不開,文化上開源的同時也不斷保護藝術成就。

南唐民間學術之風盛行,出現了大量才華橫溢、博學多識的才子,這樣的才子不僅僅是科舉制度下的士子,還有一部分是農業、工業等領域的淵博之人。

除了民間之外,南唐當朝的皇帝也崇尚文學,根據歷史的記載南唐后主李煜就曾收藏了大量的書法、字畫等作品,后又通過印刷推廣到民間社會之中。



經學、史學、文學、地理和醫學等領域南唐的藏書非常多,在前人的基礎上南唐學子又進行了深化與編纂,其中傳世之作足足有上千本,對後來的北宋文化產業有著極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北宋時期印刷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突破了雕版印刷術的活字印刷術,而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也離不開南唐的影響,若是沒有文化上的繁榮又如何會促進民間技術的提高。

2.文化成就

北方的亂世使得安定的南唐吸收了大量向往安定的文學士子,當然在吸收這些士子的同時,南唐也在不斷建立公學、私學培養各種各樣的文化人。

廬山國學是南唐時期的官學,與漢朝的太學以及後來的國子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朝廷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更甚至,亂世中南唐還進行了多年的科舉考試,這在五代十國可是不敢想象的。

現如今唐詩、宋詞和元曲流傳于后世,然而若是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北宋前中期的「宋詞」大多數都有著「南唐詞」的影子,可見南唐的文化成就影響有多大。



對于亂世中這一塊祥和之地,后世諸多的史料都將南唐評價為「儒衣書服,盛于南唐」、「 衣冠典禮,會于南史」, 文風璀璨、文化成就成就了南唐之名,更成就了南唐琴棋書畫的高度。

三、文化的背后透露著軍事實力的衰弱

1.重文輕武的負面影響

任何一種事情的超前發展既有利也有弊,南唐推崇文化產業使得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樣一種重文輕武的政策也使得南唐的軍事實力很衰弱。

縱覽北宋、南宋和後來的朱明王朝,文化產業過度繁榮就會導致文人勢力快速膨脹,相比于武將來說文人的直接破壞性雖然很低,但是文人黨爭禍國殃民的程度絲毫不亞于武將。

比如,朱明王朝后期整個朝政被東林黨人所把控,黨政更是消耗了朱明王朝大量的國力,一步步將大明朝推向了無盡的深淵,崇禎皇帝朱由儉在「諸臣誤我」的話語中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南唐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如此,文人制定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對南唐的發展的確有巨大的貢獻,但在后期文人的負面影響逐漸暴露出來,為了爭奪利益黨政頻頻出現,消耗了南唐的國力加速了它的滅亡。



若是遇到雄才大略亦或者有所作為的君主,還能平衡文人與文人、文人與武將、武將與武將之多的黨派利益爭奪,可南唐最后的兩位君主皆沒有先人的才能,使得南唐朝堂上的矛盾凸顯,奸佞誤國、黨爭誤國。

黨爭一旦爆發大量有識之士就會受到相應的牽連,被貶、被罷黜的情況下朝廷就會損失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既會動搖國本也會動搖文人對南唐政權的信心,這是南唐文化輝煌背后的一個重大矛盾,終南唐一朝都未曾解決。

2.佛家文化的負面影響

南唐重視文化產業,而這里的文化產業不僅僅包括儒家思想、農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還包括從天竺傳播而來的佛教文化,甚至于佛教文化的影響力比儒家文化更大。

南北朝時期的南梁曾是我國佛教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形容的就是它,而南唐雖不及南唐卻也差不了多少。

包括南唐統治者在內的大量人員皆寵信佛教,以至于佛教在南唐的權力極大,不僅佛教僧人目無法紀、破壞社會安寧,甚至于佛教的一些規矩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對于這樣一種情況,南唐國主不僅不進行制止,反而對佛教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倡。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南唐國主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就是因為提倡佛教文化比提倡儒家文化更有利于維護自己的統治。

南唐佛教亦或者說僧侶的權力又多發呢?他們不僅不需要勞作,而且日常生活的來源全部由朝廷所提供,寺廟的修筑、佛經的印刷等皆是朝廷出錢出力。

更奇葩的是,南唐還花費大量的金錢從民間募集百姓剃度為僧,在我國歷史上稱得上是第一家。僧侶本就不事生產,再加上他們還會消耗國家的財政、破壞朝廷的法紀綱常,后期稱得上是一個社會毒瘤。

比如,趙匡胤攻打南唐的時候,后者李煜居然還在寺廟中求神拜佛。由此可見,南唐的沒落不僅與文人之間的黨爭有關,與佛教文化的過度滲透與破壞性也有關系。

趙匡胤統一南唐之后,立刻將大量的僧侶從寺廟中趕了出來,分給他們農田讓其重新加入到農業生產中,不僅解決了南唐佛教的弊端問題,還未北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總的來說,南唐重文輕武的策略的確為國家政權的發展、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抑制了武將的發展,沒有武將保家衛國也為南唐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南唐興盛于文化產業,但也亡于文化產業,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南史》

用戶評論

2023/3/24 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