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商鞅,千百年來,后世一直普遍爭議比較大。
有人認為,商鞅是真正的治國奇才,正是因為他的變法思想,秦國才能崛起,并且最后統一天下。但也有人認為,商鞅的思想是最大的禍根。正是因為商鞅的這套思想,后世的那些統治者,開始執行堅定的愚民政策,導致老百姓開始逐漸被統治階級奴役。
千百年來,這種爭論,一直沒有停過。認可商鞅的人,會認為商鞅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改革者。而不認可商鞅的人,則會認為商鞅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罪人,因為后世的很多封建統治者,確實從他的思想的當中,想出了很多愚民政策。
那歷史上真實的商鞅,對于后世而言,到底應該算是功過幾何呢?
在討論商鞅的功過是非之前,我們可以先簡單來說一下,商鞅對后世到底都產生了哪些影響。
作為一位改革家,商鞅對后世的影響,其實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是他幫秦國成功完成了改革,促使秦國建立了一套強大的耕戰體系。正是靠著這套耕戰體系,秦國後來擁有了超強的戰爭能力,所以最后才能橫掃天下。
而除了變法本身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則是后世流傳千年的《商君書》。這套《商君書》里面,記載了大量的商鞅治國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后世極具爭議的‘馭民五術’。也正是因為這套書,后世的很多統治階級得到了很多啟發,從而想出了很多奴役人民的策略。
先來說說商鞅變法本身。
對于商鞅變法的故事,后世絕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基本上都比較熟悉。從商鞅初見秦孝公,到後來商鞅舌戰群儒,南門立木,而后推行變法,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再到最后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清算,最后被施以車裂之刑。
這些故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所以我們可以直接跳過這些故事,只說商鞅變法的內容。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當中,商鞅其實是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是把一些根本上的東西,進行了改革;第二個階段,則是進行了細化。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據史書記載,商鞅變法的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九條。分別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制度,明確軍法獎懲制度,廢除世祿世卿制,確定二十等軍功制,嚴禁私斗,重農抑商,制定明確秦法,推行小家庭制度。
對于這九條內容,我們不妨分別從古今的角度來逐一審視一下,看看到底是好處多一些,還是壞處多一些。
第一條改革,叫做改革戶籍制度。對于這件事,不管是從今天的角度,還是從古代的角度來說,都是好處要更多一些。因為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果連自己國家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青壯勞動力,有多少老人孩子婦女,這些事情都搞不清楚,那執政者也很難管理國家了。
而拿到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來看,改革戶籍制度,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機器,最低可以深入到一個普通的家庭。如此一來,國家想要頒布什麼命令,就要容易很多。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會大幅提升,國力也會增強很多。
第二條改革措施,叫做連坐制度。
對于這條制度,后世普遍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這條制度太過殘忍,很容易會牽連無辜的人。比如說秦國時期的某個人,做人非常善良,從來也沒犯過法。但是某一天,因為他隔壁的鄰居犯法了,或者他家一個從來沒見過面的遠房親戚犯法了,這個人忽然就被抓起來,然后拉到刑場上去砍頭了。
對這個人來說,是不是很不公平?
如果從現代的角度出發,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種制度不合理,而且缺乏法律依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商鞅提出這條制度的時候,不是現代,而是在兩千多年前。
當時的秦國內部,基本上都以大家族的形式混居的,而且大家的居住環境和今天也不一樣。當時那個時代,不存在今天這種小區單元的生活環境。不可能鄰居之間毫無來往,從來都不認識。更多的可能是,鄰居之間會特別熟悉,而且幾乎每天生活都會遇到。
至于說現代這種親戚之間相互不來往,甚至完全不認識的情況,當時基本上也不存在。因為當時大家都是以大家族的形式生活,所有的親戚基本上都住在一起。不可能像今天一樣,很多沒出五服的親戚,也可能生活在天南海北,甚至完全沒見過。
因為當時生活環境,和今天不同。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一個人如果想要犯罪,他周圍的親戚或者鄰居,是絕對不可能不知道的!
所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這條制度在當時其實并沒有多大問題。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商鞅變法,當時秦國的平民,人權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很多貴族殺自己的奴隸,甚至可以隨便殺。至于平民,貴族老爺們想找一個理由,其實也不是特別難。
反倒是商鞅變法,給了秦國平民極大的人權。
所以,至少在當時那個時代,連坐這個制度,其實并沒有什麼毛病。雖然在后世眼里不太人道,但當時的情況和后世的情況,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第三條明確軍法獎懲制度,以及第四條的廢除世祿世卿制,第五條的二十等軍功制,這三條不管是從當時還是從現代來看,都沒毛病。正是因為有了明確的獎懲制度,所以平民才有了晉升階梯。而這種軍功晉升制度,也從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做官的體制。
同時,正是因為世祿世卿制被打破了,所以平民才有足夠的上升空間。
在這三條制度頒布之前,秦國平民一樣也要去打仗。但是打贏之后,根本沒有多少獎勵,都是那些高層貴族得利。貴族什麼都不用做,只是因為他出生時候的命比較好,就可以通吃一切,平民拼命戰斗,最后卻什麼都得不到,這顯然不公平。
所以,這兩條改革,一樣是對平民極為友善。
第六條改革叫做嚴禁私斗,這點同樣也是更有利于平民。因為這里的私斗,不是單單是指兩個人之間大家,還包括大家族之間的斗爭。
在商鞅改革之前,秦國內部各大家族之間,私斗成風。而且,這種大氏族之間的爭斗,可不是幾個人之間的械斗,而是動輒上千人的混戰。再加上武器裝備,這種私斗,已經是一種小規模的戰爭了。
因為當時大家是以家族的形式混居,所以,一旦家族和其他家族開戰,妳想不參加都不行。至于理由,有可能是爭奪水源,也有可能是雙方有了一點摩擦。
而這條改革推行之后,秦國內部的家族私斗,瞬間被禁止。在這之后,很多平民也不用被迫參加家族之間的械斗,反倒是不用受傷了。
第七條改革,叫做重農抑商。這條在後來的歷史教科書上,曾經被嚴厲批評。很多人認為,正是這種重農抑商的政策,嚴重阻止了中國資本經濟的發展,所以這是一條影響很壞的制度。
這條制度到底是好是壞,我們暫且不論。只從先秦時期來看,這條制度帶來的好處,恐怕還是要更多一些。因為先秦時期生產力有限,商業活動所能帶來的經濟增長,其實遠比不上農業能夠提供的增長。而且,對于一個封建國家來說,過于發達的商業,其實很不利于維護國家的統治。
這一點,可能是商鞅諸多改革當中,唯一一項無法判斷功過的政策了。
第八條改革,叫做明確秦法。這一點同樣是古今通用,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都算對的。因為只有明確法律之后,國家執法部門,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而在秦法明確之前,法律的解釋權都掌握在貴族的手里。這樣一來,貴族們就有太多的手段,可以對付平民了。
因為法律解釋權在人家手里,人家怎麼說都是對的。哪怕人家毫無理由直接殺了一個平民,事后也可以自己找理由,然后不用受到任何懲罰。
第九條改革,叫做推行小家庭制度。小家庭制度推行之后,原有的大氏族抱團生活的情況被打破,大氏族私斗之風,被進一步遏制。同時,因為大氏族的實力被削弱,國家安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證,不用擔心大氏族集體造反。
另外,小家庭制度推行開來之后,國家還可以多收稅。
至于壞處,對平民來說,同樣也是幾乎沒有。可能對于那些大家族的掌權者來說,會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權力。但是對普通平民來說,這反倒讓他們進一步解放,不用擔心家族這邊的壓迫了。
總之,商鞅的第一次改革,除了重農抑商之外,絕大多數的改革,不管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任何毛病,也談不上壓迫和奴役人民。考慮到之前的社會環境,這場變法,反倒是解放了人性,提升了秦國百姓的人權。
至于重農抑商這項政策,考慮到農業文明的特殊性,其實也不算錯。
而在第一次變法推行成功之后,商鞅則是又推出了幾項改革措施,這也就是商鞅的第二次變法。第二次變法的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遷都咸陽,承認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同時進一步推行小家庭制度,以及進一步完善戶籍改革制度。
后面的兩條,都是對前面改革的補充,好壞之前已經說過了。而前面的三條,即便是拿到今天來看,同樣也沒有問題。
遷都咸陽,從秦國的整體國策來看,沒有任何毛病。因為咸陽地區,更適合建造更大的都城,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至于對平民的影響,或許是有的,但對秦國平民階級整體來說,影響其實也比較有限。
而且,遷都咸陽,對秦國的強大,實在是太有好處了。而國家的強大,對老百姓來說,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統一度量衡,這點同樣也沒有爭議,可以更方便百姓的生活,方便國內的經濟交流。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一個國家統一國內的度量衡,都是必須要做的。而從平民角度來看,這個事同樣也是基本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唯一有爭議的,可能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秦國的這項改革,直接開啟了後來兩千多年的土地私有歷史。此后的兩千多年里,中國絕大多數的歷史,其實都是在圍繞著土地私有的問題展開的。因為只要土地私有,就一定會存在土地兼并問題,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朝代興衰和農民起義。
而到了近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徹底廢黜土地私有制,將土地從私有改為國有。
但是別忘了,商鞅提出這項改革之前,是在兩千多年以前。
在商鞅改革之前,名義上秦國實行的還是井田制。而按照這項制度,天下所有的土地,名義上都是歸周天子或者各國的國君所有。而到了實際操作當中,則是被那些貴族分別占據。
那些貴族,不需要任何勞動,就可以直接剝削平民和奴隸。最關鍵的是,按照當時的制度,因為土地是公有的,平民和奴隸還沒法反抗。
唯一的機會,就是他們也成為貴族,也成為統治機器的一部分。但按照秦國之前的制度,平民又沒有成為貴族的機會。
所以,相比後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平民受到的剝削,其實更大,而且還沒法反抗。
反倒是承認了土地私有之后,即便普通平民沒有貴族身份,依然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去賺取土地,不用再受那些貴族的壓迫。所以,這項改革,其實也是在變相給了當時很多普通百姓一條晉升道路。
至于說後來的土地兼并問題,不好意思,在商鞅變法之前,因為各國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公有的,所以這個問題,當時也沒有出現過。
我們總不能要求商鞅在變法之前,就預先想到後來的問題。
總之,回顧一下商鞅變法的內容,我們難發現:其實變法的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對平民更有利,而且也談不上奴役平民。從變法整體思路來看,這場變法反倒是在解放平民,給了平民百姓晉升的階梯。
和后世相比,當時的秦國百姓,或許還不算特別自由,也談不上如何民主。但是和商鞅變法之前相比,已經好太多了。
單從這一點來看,商鞅的變法,其實并沒有多少可以指責的地方。
既然商鞅變法本身,功勞要遠大于過失。那麼接下來,我們不妨再看看所謂的《商君書》。
在很多朝代,《商君書》都被列為了禁書。因為在這本書當中,記載了很多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手段,其中很多手段,更是堪稱狠毒。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商君書》往往被后世強烈抨擊。尤其是到了網絡時代,很多網絡上的歷史愛好者,更是對這本書極力抨擊,說這本書是后世統治者壓迫百姓的根源。
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其實根本沒看過《商君書》完整的內容,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講的都是什麼內容。
真實的《商君書》,確實是一套當權者必看的書籍,但是這里面真正講如何壓榨百姓的,其實只是占了極小的一點點而已。更多的其實是在教當權者,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處理外交、農業、稅務、軍事之類的問題。
完整的《商君書》一共是二十六篇,但是後來有兩篇遺失了,我們只知道這兩篇的名字,不知道里面的實際內容,所以現存二十四篇。
而這二十四篇的內容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講如何治國,而不是如何愚民。當然,很多歷史愛好者,會認為古代的治國和愚民是一個概念。對此,我們實在不能多說什麼。至少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治國是一門學問,但是愚民政策,只是統治階層用的一種手段而已。
簡單來說,商君書就好比是一把刀。有人用這把刀來守護世界和平,也有人拿著這把刀去搶銀行。這把刀本身其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用刀的人。
至于說網絡上大力抨擊的馭民五術,也就是所謂的‘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貧民、虐民’,這幾個詞聽上去,似乎是統治階級在殘酷壓榨平民。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去讀商君書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幾個詞雖然自身有點殘酷,但這個詞背后代表的思想,可能并不是這個詞本身的意思。
簡單來說,商君書里對這些手段真正的解釋,不是要壓榨平民,而是要把平民和國家綁定,榮辱與共。只有這樣,百姓才愿意為了國家而努力奮斗,國家也才能真正強大起來。并不是真的在教統治者如何壓榨和剝削老百姓,如何讓統治者尸位素餐。
真正的馭民五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統治者強化刑罰,減少獎賞。這一點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可能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其實反倒比較先進。
因為在商鞅沒改革之前,哪怕國君不這麼做,百姓依然在受到壓迫。而商鞅改革之后,國家看似是對百姓的壓迫提高了,但是沒有了貴族的壓迫,百姓自身承受的壓迫,其實反倒減少了。
最重要的是,這里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對于《商君書》的實際作者,后世一直是有爭議的。
就好像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了儒家思想。我們必須承認,孔子最初創立的儒家思想,本意其實也是好的,只不過後來很多有心人,為了自己的目的,曲解了孔夫子的意思。而且,記載孔夫子言行的那本《論語》,其實并不是孔子本人寫的,而是他的學生們在他去世之后修撰的。
《商君書》也是一樣。雖然《漢書》當中明確記載,說這確實是商鞅本人寫的。但是從商鞅的個人經歷,以及這本書內容的繁瑣程度。很多歷史學家還是認為,這可能是一個誤會,商鞅估計沒時間寫這麼多東西。
最關鍵的是,班固寫《漢書》的時候,距離商鞅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誰又能保證班固知道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呢?
直到今天,很多歷史學家也堅定認為,這本書其實并不是商鞅本人所寫,而是他去世之后,秦國官方整理之后得出的東西。雖然很多思想,確實是商鞅提出來的。但是在后人整理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會出現曲解,尤其是法家這種特殊的思想。
所以,把《商君書》完全定義為統治者剝削平民階層的工具,這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而把這個罪過,完全算到商鞅的頭上,也確實是冤枉了商鞅。
這樣算下來的話,商鞅一生對后世的影響,其實還是功大于過的。至于說后世統治階級,如何壓榨平民?難道沒有《商君書》,那些愚民或者壓榨平民的手段,他們就不會去琢磨了嗎?
把這頂帽子扣在商鞅頭上,確實是對商鞅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