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近日電影《滿江紅》的上映,使這個協助宋高宗殺害岳飛的賣國賊,再一次引起了群眾熱議。
秦檜是南宋開國后的宰相,執政長達二十余年。在岳飛被殺這一案中,他是主導者還是執行者,還是兩者兼有之?
據史料記載,北宋政府擬割讓國土向金人求和時,秦檜等三十六人不同意。1127年,靖康之難中,秦檜隨徽、欽二弟被金軍拘往北方。
在眾多被擄的大臣中,唯獨秦檜屈服于威逼利誘,見風使舵。1130年,秦檜返回臨安。在南宋朝廷內,他成為主和派,并打擊抗金將士。
是金國的奸細,還是北宋國難中的忠臣 ?
關于秦檜議論不少,翻案者有之, 本文從宋代歷史文獻的記載出發,看看宋朝人自己是怎麼說的,以此來還原歷史真相與民間的傳說理清界限。
一、是金國的奸細,還是北宋國難中的忠臣?
秦檜,字會之。徽宗政和五年進士。
秦檜早期的仕途順暢,得益于游定夫和胡安國的贊揚和推薦。 靖康之難前,秦檜已經升至太學學正。
靖康元年,金軍兵臨城下。金人索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等各萬匹、絹帛百萬匹; 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并以親王、宰相作人質,才許議和。
秦檜的書法
此時, 秦檜上書提出四點建議:首先金任貪得無厭,不可能僅僅要求燕山這個地方。
其次,金人非常狡詐,一定要在軍事上進行防備; 再次,需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付金人的對策;最后,不能讓金人的大使進入大殿。
南宋地圖
秦檜所奏這四條鞭辟入里,透徹地分析了當時的局面,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議。然而,這樣的忠言卻不被北宋的掌權者采納。
相反,朝廷派張邦昌與金人簽下「城下之盟」。
靖康之難
靖康二年初,金人將宋徽宗、宋欽宗與眾多朝廷官員等共三千多人俘虜到北方。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
隨后,金兵統帥粘罕推舉張邦昌為帝,所有人聞聽后都大驚失色。秦檜上書粘罕,請求不要立張邦昌為帝,應該保存趙氏。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書對此事都有記載,大都肯定秦檜對趙氏皇帝的忠誠。
張邦昌
由于秦檜反對金人立張邦昌為帝,受到金人的注意,金人退走時,也將秦檜和夫人王氏擄到北方。
宋高宗建炎四年,秦檜逃回南方。
問題就來了,南歸的路大約有兩千八百里,一路艱險無比, 作為文人的秦檜,怎麼可能攜帶家眷,以及金銀財寶安全地回到南宋都城臨安?
《宋史》認為秦檜在金庭鼓吹自己將致力于宋金和議,金人接受了他的建議,才把他送回到了南方。
盡管《宋史》作者對秦檜自己的說法表示質疑,但并沒有把秦檜視為金國的奸細。
二、宋金議和是賣國投降? 還是歷史正確選擇?
歷史上對秦檜的負面評價,與秦檜在南宋時期力主宋金和議有關。
建炎四年十月,在南宋剛剛得到喘息的機會時, 秦檜從山東由海上逃歸南宋。
在宰相范宗尹、同知樞密院李回的極力推舉下,高宗決定召見秦檜。宋高宗非常欣賞秦檜對時局把握的能力, 不久,秦檜就做了南宋的宰相。
南宋割讓的北方領土
據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追述, 高宗當時尚未完全信任秦檜。而受北宋黨爭風氣的影響,秦檜和另一位宰相呂頤浩不能和衷共濟。
呂頤浩恃功而驕,意氣用事, 要將秦檜及其勢力逐出朝廷。
呂頤浩的親信上書彈劾秦檜,主張宋金議和,阻止恢復,并且結黨專權,勢力滋長不可不防,甚至把秦檜比做奸臣王莽、董卓。
朝廷二相不和,而呂頤浩因長期在高宗身邊,且功勞頗多,高宗選擇呂頤浩留任,要罷免秦檜。
高宗因一時找不到秦檜的過錯,故意曲解秦檜所說的「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語意,憤憤地說: 「朕北人,將安歸?」。
秦檜的原意,是將河北歸屬金國統轄,中原由劉豫管轄,南方由宋朝管轄,各守其境,休養生息,以圖發展。
于是,秦檜被免除了宰相職務。
宋高宗
至于宋高宗,其內心深處對秦檜所主張的宋金議和是贊同的, 但那時議和的條件還不成熟。宋高宗只能選擇讓秦檜賦閑等待,根據局勢的變化來選擇起用秦檜的有利時機。
宋金議和,是當時局勢大致均衡才可能出現的情況。
從紹興二年至紹興五年,南宋憑借江南相對穩定的地理與環境優勢,暫時穩定住局勢。而在金人方面,紹興五年元月, 金太宗去世,撻懶開始主政。
撻懶力主宋金議和,為了議和的需要,宋高宗重新起用秦檜。
因主持宋金議和,秦檜開始被許多人視為賣國求榮的小人。在和、戰問題上,宋高宗和秦檜的立場是有一定時局觀的。
江南在北宋末年方臘之亂后,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朝廷根本沒有持續的財力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此外,連年戰爭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使朝廷根本沒有對抗金人的戰斗力。
建炎以來,南宋幾乎是逢戰必敗。所以,高宗決定「屈己就和」,是明智的選擇。
試想:如果逞一時之氣,在戰爭中喪失掉漢族政權,華夏文明必將受到重大摧殘,這才是歷史最大的罪人。
三、岳飛為何「冤死」? 秦檜的責任有多大?
愛國將領岳飛
岳飛的「冤死」,使宋高宗和秦檜陷入道德審判之中, 更多的人認為是宋高宗要殺岳飛。秦檜聽從宋高宗趙構的旨意誣陷岳飛叛逆,有著幫兇的重大過錯。
岳飛的封爵是開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位高權重,在軍隊將領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宋軍不可或缺。
即使皇帝宋高宗要殺岳飛,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只有「叛逆」的罪名,才能將岳飛除掉。
那麼在岳飛冤案中,秦檜的責任有多大? 王夫之 《讀通鑒論》認為,秦檜屬于求和派,與岳飛主戰派。
岳飛的存在,對金人就是一種制約,是一種威脅。金人借秦檜及宋朝內部的矛盾除掉岳飛,日后兩軍對戰就不會那麼被動。
但秦檜只看到了岳飛在軍隊影響力對朝廷構成威脅的一面,在他眼里岳飛因為與自己政見不和成了驕陽跋扈的人。
秦檜忽視了南宋在金人與宋人兩軍對抗中,如何才能戰守平衡的問題。
秦檜
其次,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 一說是由于岳飛干涉高宗「立儲」之事,犯了死罪。宋高宗早年有一個兒子,但是身子孱弱,很小就夭折了。
宋高宗領養了趙氏旁系的男孩作為儲君。因為涉及到「廢長立幼」的問題,究竟立哪位皇子為太子在朝廷官員里引起不少爭論。
就宋朝而言,嚴禁武將干涉朝政,更何況是立儲之事。高宗震怒。關于此事,岳飛也曾與下屬談起。但事后,高宗也向岳飛表明歉意。
所以干涉高宗「立儲」之事,并不是高宗要殺岳飛的主要原因。
秦檜
另一說是來自于 《宋史·岳飛傳》的記述,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金人提出特殊條件,要求殺掉抗金主將岳飛才答應與南宋講和。
野史上也有關于岳飛與被囚在金國的宋欽宗有來往從而令高宗心生不快的說法。欽宗揚言回宋朝收回皇位,這威脅到高宗的皇位。
高宗12道金牌召回岳飛,就是因為金國派使者送來岳飛與欽宗聯絡的「確切證據」,欲與岳飛對證。野史歸野史,為文人虛構,但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宋高宗對岳飛的不滿。
宋金和戰
事實上,岳飛對宋金和議問題強烈反對的態度和違背詔書北伐,才是使宋高宗和秦檜真正必須殺掉岳飛的主要原因。
這方面,對宋高宗和秦檜來說,是有案底的。紹興十年,岳飛違背皇帝詔書北伐。議和派認為,這使南宋失去與金人講和的最佳時機。
此外,宋朝對武將嚴加防范,采取了措施。岳飛是掌管六郡、建節兩鎮的大臣, 對主戰派來說,他既是朝廷的依靠,對議和派來說,他是朝廷的隱憂。
一方面,秦檜與張俊挑唆岳飛部將王貴與王俊告發張憲、岳飛。 另一方面,秦檜誣陷岳飛送信給張憲,目的是讓張憲想辦法讓岳飛重回軍中。
一旦岳飛兵權在手,朝廷就又不得不防備岳飛在軍事上,對他們構成的所謂的威脅。
秦檜先后讓何鑄與萬俟禼審理此案。何鑄認為缺少證據可以證明岳飛父子具有叛逆罪,岳飛父子是清白的。
萬俟禼接手辦理此案時,也找不到任何證據。于是他告訴宋高宗與秦檜,岳飛和岳云的書信被毀掉了,同時又逼迫孫革等人做偽證。
最后,張憲和岳云被判死刑。
最后,我們要明確這樣一個問題, 南宋時期,「主戰」是否就是政治正確?
站在南宋朝廷的立場看,宋高宗和秦檜主張的宋金和議保住了東南半壁河山,也有利于金國的發展,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符合歷史的需求。
結語
岳飛的死,是宋高宗出于維護皇權和保護朝廷安全需要造成的。其中交織著高宗天性的忌刻、岳飛性格的驕橫,以及秦檜、張俊等涉及者人性的弱點。
悲劇在當時無法避免,也就是說, 局外人似乎可以看清原因,局內人由于立場、觀念、性格和各種利害考量,無法妥協,得到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
這也許就是宿命,一個悲劇的時代,不可避免出現的重大歷史悲劇。
文獻參考
《宋史》《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