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生若巨雷,勢如奔馬……——《三國演義》
說起張飛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都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這句話,看到這句話后第一感覺便是粗狂的男人,一介「莽夫」形象映入人的腦海當中。
然而,歷史上的張飛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曾經我國考古人員在四川發現了張飛的墓地,墓中的墨寶揭開了張飛的本來面目。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真實的張飛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三國時期蜀漢的知名五虎將之一。
單單從這幾個字就不難看出他的勇猛之處,涿郡是東漢時期的邊郡且混亂不堪,此地民風彪悍、尚武之風盛行,所以張飛也必然是一個彪形大漢。
事實也的確如此,張飛的勇氣和武功都過于常人,甚至于和關羽并稱為「萬人敵」,小說中與張飛有關的故事也比較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佳話諸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
不過,最有名的莫過于長坂坡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時,曹操趁著劉表去世的時機南下征討,準備一戰擊敗孫權和劉備,一統南方大地。
然而,因某些原因劉備提前跑了,曹操帶領大軍追至長坂坡被張飛在當陽橋上攔住。只見張飛一聲怒吼:
「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這一句話剛說完,曹操陣營中居然有一人被嚇死了,這件事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影視劇中的張飛,其豹頭環眼、生若巨雷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后人給張飛打上了「糙漢子」的標簽。
雖說《三國演義》給張飛塑造了一個只懂上陣拼殺、胸無點墨之輩,但是隨著1985年四川一處「張飛墓」的現世,人們才發現對張飛形象的構造是錯的,并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真實的張飛是一個怎樣的人
時間來到1985年,當時在四川省閬中古城的張飛墓中的挖掘除了諸多珍貴文物中,考古專家還在墓中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一首名為《張飛立馬銘》的詩詞。
「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溕,立馬勒銘。」
這一首詩詞的大致意思就是說,張飛與張郃進行過一場大戰,最后張飛取得了勝利,如此便在石碑上刻錄了一首詩,以紀念這件事情。
後來經過專家的鑒定,石碑上的詩詞被認定為是張飛本人親自書寫。消息一經公布,社會各界人士對于這位傳統認知里的「傻老黑」有了180度的改觀。
考古學家們在研究考證了大量文獻后,發現了很多支持這種猜測的證據,張飛真的有可能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才子,而并非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
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張飛還會寫詩、善畫,更甚至還會畫「仕女圖」,這對于作者的細膩心思和細膩手法可是有極高要求的,如此觀之張飛必然不是草莽漢子一枚。
不僅如此,明朝的《畫髓元詮》中記載:
張飛喜畫美人,擅草書,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形象」確實有待商榷,張飛墓中的重大發現可謂是顛覆了人們對他的傳統認知與看法。
另外,張飛本家也不是「賣肉的屠夫」,從他能夠娶夏侯家的女子來看,張氏家族必然也算是一方小擎,否則的話,崇尚門當戶對的古人為何肯把女兒嫁給男子呢?而夏侯家又是曹魏嫡親皇族。
其實,至于類似張飛這樣被大眾「誤解」的歷史名人不在少數,而這也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慣用手法。
《三國演義》存在的誤導性
因為作者羅貫中對蜀漢一方的偏愛,所以東漢末年的曹操被塑造成了白臉大反派,劉備一方則是大大的忠臣典范。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人們認為劉備是一位仁君,而曹操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雄、狡詐的小人。
可是,隨著現代人對《三國志》的研究不斷加深,很多人發現曹操并不是小人而是真正的英雄,而劉備則不是英雄更多的是假仁假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對于這一點,魯迅先生也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過,他是這樣評價的: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
除了曹操之外,也因為羅貫中偏愛蜀漢一方,所以東吳的大都督周瑜也在《三國演義》中被進行了一些「藝術的加工」,而這些加工大多都是負面的。
周瑜才干出眾的一面基本上都被羅貫中丟棄了,亦或者加到了諸葛亮的身上,比如赤壁之戰中的許多計策都是周瑜想出來并且實施的,諸葛亮僅僅是起到了一個使者的作用。
但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形象,羅貫中還是把周瑜刻畫的更負面一些,比如 「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將周郎刻畫成了一個心胸狹隘之輩。
實際上周瑜是江東有名的青年才俊,在正史《三國志》中,周瑜才是第一個提出「聯劉抗曹」的人,因為當時東吳的水軍雖強但陸軍不行,必須要借助劉備的陸軍力量才能徹底擊潰曹操。
因此,水上的戰斗基本都是東吳負責,火燒赤壁、大破曹仁也都是他的計策,連孫權都坦言周瑜此人功不可沒,更甚至第一個提出入主巴蜀的人也是周瑜。
由此觀之,若周瑜真的是一個小人,東吳那麼多的將領為何會信服他呢?又如何能夠統領東吳三軍,小人更不會有那麼高、那麼廣的戰略眼光。
從張飛墓中發掘出張飛真跡為他自己正了名,之所以張飛會被后人進行「歪曲」,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靠《三國演義》這本書來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的。
然而,《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正兒八經的史書,它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文學小說類作品,其中有很多人物的描述都有夸張的藝術手法,作者也一定會在事實的基礎之上加上一些個人改編。
因此,這些歷史人物在傳統認知里的形象,與之實際形象都有著很大出入,因為只有這樣讀者才能夠看的有滋有味,才會有更廣大的受眾群體來拜讀。
如何來形容《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呢?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句很客觀的話: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和影響。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