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了解三國歷史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畢竟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實在是十分巨大,雖然這對激起人們對歷史的愛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有時候也會給大家造成一定的困擾,因為《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其中很多劇情是藝術創作的產物,跟真實的歷史并不一樣。
比如現在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就是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一句話,雖然台詞有所改編,不過劇情大體沒變,只是更加豐富了,但是其實真實的歷史上,王朗可沒有被諸葛亮罵死,反而是壽終正寢,并享受了配享太廟的待遇。
除了王朗這種被活生生寫死了,還有不少武將是被嚴重貶低的,比如今天要盤點的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草包的五個將領,其實正史中一個比一個猛。
第一位,胡軫
胡軫是董卓的部將,在《三國演義》里胡軫被寫成華雄的副將,剛出場就被程普數個回合刺中咽喉,死于馬下,這簡直就是個醬油角色,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華雄才是胡軫的小弟,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就以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率兵迎敵,而華雄只是其賬下的都督而已。
胡軫本身就是涼州有名望的豪杰,治軍有些嚴苛,這導致了呂布在內的諸多將領有些不滿,所以呂布忌憚其立功,便在營中散播謠言,導致軍心不穩,給了孫堅可乘之機,直接導致華雄被孫堅所殺,不過胡軫可沒死而是跑回了長安,胡軫此敗主要是碰到了豬隊友,實在沒辦法。
後來李傕、郭汜攻打長安的時候,同為涼州出身的胡軫就跟隨亂黨一起打跑了呂布,也算是報了呂布坑他的仇,不過他的真正死因卻很有意思,《三輔決錄注》記載說他是因為誣陷害死游殷后,被游殷冤魂索命而死;《太平廣記》中則寫的是其得病時眼球脫落,不管怎麼說都像是不得好死的感覺。
第二位,麴義
麴義這個人如果是不了解三國歷史的,可能對他的印象不深,在《三國演義》中他不過是一槍被趙云刺死的袁紹將領而已,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麴義可是很猛的。
大家都知道白馬將軍公孫瓚手下有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其戰斗力十分驚人,這也是公孫瓚起初所向披靡的原因所在,但在袁紹跟公孫瓚爭霸階段,麴義于界橋一戰以八百兵大破公孫瓚兩萬步兵加一萬騎兵,重創白馬義從,導致這支部隊一蹶不振,麴義一戰封神。
可惜後來麴義自恃功高,有些飄了,就被袁紹給處理掉了。
第三位,朱然
朱然是東吳名將,但是在《三國演義》里也是被嚴重貶低,書中他的最后一戰是在夷陵之戰中追擊劉備時,被趕來護駕的趙云一槍刺死,直接打了醬油,但在真實的歷史中,朱然可沒有這麼不中用,他跟孫權是同學,并且才能出眾,曾率兩千士兵一個月就平定了作亂的山賊。
後來他參與了呂蒙擒殺關羽的戰斗,在呂蒙病逝之后,接任了呂蒙鎮守江陵的重任,而夷陵一戰中,朱然確實曾追殺過劉備,但是可沒死在趙云的槍下,而是在劉備退守白帝城后,繼續駐守江陵,并成功擊退了曹魏的圍攻,威震曹魏。
所以說朱然可不是一個醬油角色,只不過被羅貫中給黑了罷了。
第四位,李通
李通這又是一個在《三國演義》中的醬油角色,在曹操討伐馬超的時候,交手數回合被馬超刺于馬下,領了便當,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李通可不是這麼沒用,早年間他就以游俠之名在江汝地區很是出名,后投奔了曹操,在曹操攻打張繡時,曾大破張繡軍,此為勇。
在官渡之戰時,能做到在曹操處于劣勢時,不被袁紹、劉表利誘,一心跟隨曹操,此為忠,最終他病逝于解救曹仁的路上,此為義。
如此忠勇俠義之人在羅貫中筆下就成為了一個被馬超數回合刺死于馬下的醬油角色,實在讓人不忿。
總結:《三國演義》縱然劇情寫得跌宕起伏,但其內容是「七分實,三分虛」,為了塑造一些人物的高大形象,勢必要把一些人貶低一番,只不過時代久遠,這些被亂寫結局的后人們想告羅貫中都沒機會了。
我們談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把「演義」和「史料」區分開,雖然說「史料」中的內容也不能盡信,但總體來說還是更加客觀的,「演義」之所以精彩,也正是因為它為了迎合人們喜好進行了內容創作,不得不說羅貫中對人設的把控實在是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