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施工隊的工作人員,一挖機下去竟然挖出了磚石,一旁的工人拿起磚石一看,發現這磚石燒制得非常精致,隱隱約約有些花紋,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不像是現在的物件。
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名工人立刻將磚石放回原位,并大喊「別挖了,別挖了!」
挖機上的工人也跳下來,周圍人都一起過來,圍著挖出來的大洞,「這看著不對勁兒啊,咱們莫不是挖到古墓了吧!」有一名工人說道。
于是,工人們不敢再施工了,將現場情況報告給施工現場的負責人。
在南京挖到古墓,并不是什麼稀罕事兒。消息逐級上報,考古隊員們也趕到了施工現場。
在對現場的情況進行簡單的勘察之后,考古專家們立刻得出了結論,這是一座明代的公主墓。
那麼,這是哪位公主的墓葬?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考古人員來到現場以后,經過簡單的現場勘查,發現這是一座高規格的墓葬,墓主人應該是明代早期的一位公主。
好家伙,這下挖到了大墓,所以施工現場只能夠暫停施工進度,施工退場,由考古人員進場,對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
這是一座明代磚室墓,經過不斷的勘察發掘,發現這座公主墓已經嚴重被盜,出土的器物非常少,但是在這座公主墓中最應注意的是位于封門墻頂部的琉璃瓦。
這種琉璃瓦,出土時大部分都已經殘損破碎了。其中有一件較為完整的琉璃散水,十分的精美華麗。
這件琉璃散水,通體呈綠色,在散水的表面有一個鳳鳥圖案,這只鳳鳥呈飛翔狀,姿態栩栩如生,非常靈動。
根據專家推測,這種琉璃瓦應該純粹是出于裝飾性的用途。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主們的豪華。
再對墓穴和墓室進行丈量,整個墓室呈長方形,券頂,分成前后室,墓葬用料大部分都是鉆石。
在后室中央發現了一張石棺床,石棺床上的棺槨和遺體都已經不見了,但仍可以根據石棺的面貌推測出當年入葬時的景象。
在這座墓葬中,還出土了其他的器物。例如銅灶具,銅儀仗具,木箱的銅把手,還有一扳金扣。
這些器物中,比較特別的是這枚金扣,這也是國內發現的首例該類型的器具,介于重大的考古價值。
那麼這座墓葬的主人到底是明代的哪位公主呢?
墓志是提供墓主人身份的重要證據,專家首先在墓室的角落發現了這座墓葬的墓志,可上面的文字已經高度磨損風化,很多文字都已經不能夠辨析了。
但幸運的是,上面的「福清公主」4個大字還是清晰可辨。
這下墓主人的身份確定了,就是福清公主。
那麼這位福清公主又是何許人也?通過查詢明代的史料,原來這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孩子,也被稱為八公主,他是朱元璋和鄭安妃所生的孩子。
史書里的八公主,是一位博學多才、聰慧機敏,深受朱元璋喜愛的女兒。史書上說,福清公主精通琴棋書畫,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同時,她在幼年時曾經還跟宰相的女兒一起讀書,她遍讀史書,通曉治國安邦之道,對于國家治理也有自己的見解。
而朱元璋在這方面,也并不限制她,他行走于大內之中,朱元璋有時候遇到了難題,還與她討論,每每這個時候,福清公主總能夠獻上計策,解決朱元璋的燃眉之急。
朱元璋十分喜愛這個八女兒,所以在她15歲的時候將她嫁給開國功臣張隆的兒子張麟。這個張隆曾經隨著朱元璋征戰多年,是開國功臣里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運用喜愛的子女婚事來籠絡開國功臣的做法對于君王來說很常見。所以與張麟成親,也是這位八公主的宿命。
就在距離福清公主墓,不足100米遠的地方,還發現了駙馬張麟的墓。
在明代的喪葬制度中,公主是不能與駙馬合葬的。那麼為什麼福清公主能夠與駙馬張麟葬在同一陵區呢?
在距離福清公主墓100米地方的駙馬舍人張杰的墓志中可以尋找到答案。
張杰的墓志首題「故駙馬舍人張克俊壙志」。
張克俊也就是張杰,他是福清公主的兒子,父親是開國功臣鳳翔侯的兒子張麟,這位張杰是功臣之后,也是皇室之后。
根據《明史》記載,張杰的祖父張隆是明朝的開國勛貴,他在朱元璋渡江前就追隨著朱元璋打天下了,曾經跟著朱元璋先后參加過一系列戰役,為消滅蒙元,蕩平群雄立下赫赫戰功。
在朱元璋立國以后,論功行賞,在洪武三年,他又被調到鳳翔,守衛明朝的西大門。
接著在洪武十一年,又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命令他跟李文忠一起去征西番。在這幾次規模較大的戰役中,他始終忠于朱元璋,也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等到天下終于平定了,他被封為鳳翔侯,後來還征討云南,平定洞蠻。
張隆原名叫張龍,因為避諱才改為張隆,這一段歷史在張克俊的碑文中也有體現。如此也就糾正了,清代以來的史書中將張隆錯誤地寫為張龍的訛誤。
同樣的在碑文中還記載了,張隆在洪武十二年,因為功勛被封為鳳翔侯,張隆的夫人王氏還被封為鳳翔侯夫人。
并且這份恩典推及三世,自張隆以下都被封為鳳翔侯及鳳翔侯夫人。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初,有一個習慣就是將自己的兒女與功臣之后結為兒女親家,以這種方式來安撫、籠絡以淮西軍事集團為主體的開國功臣們。
所以作為開國功臣之后的張遴選尚明太祖第八女福清公主,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而張麟和福清公主也就承襲了張隆所受封的鳳翔侯爵,侯爵和侯爵夫人葬在一處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在張杰的碑文中,還有另外一件奇怪的事情。
碑文中還寫到他年少時「好讀書,循矩度」,這樣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張杰是一名有些學聞韜略的人才。
按理說,按照張杰的顯赫家世,謀求個一官半職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根據《明史·功臣世表》里記載,張克俊在建文年間,曾經承襲鳳翔侯勛爵,但是在明成祖革除建文之舊的背景下被削奪了爵位。
可是碑文里又說,在永樂十五年時,他因為母親生病了,就整日「哀毀逾禮,泊終喪常」。這句話的意思仿佛是說張克俊一生中沒有做過什麼官,正是因為孝順母親;侍奉母親的緣故。
這就與史書中所載的內容矛盾了。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遍查史書,關于駙馬舍人章節的記敘,除了《明史·功臣世表》里的這一段,再也找不到其他了。
但是重讀碑文,并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現實,或許能夠推理出,這其實是書寫墓碑之人所采用的一種春秋筆法。
真實情況是:在靖難之役中,張克俊站錯了隊伍,他站在建文皇帝的一邊來對抗永樂帝。
靖難之役結束后,因為張克俊的特殊身份,還有皇家情面和功臣之后的情面,張克俊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遭受滅門之災,而只是被削奪了爵位,改封為駙馬舍人。
在張克俊死后,書寫碑文之人就采用了這種隱晦的方法。
同時在墓志中還糾正了福清公主的生卒年,歷史上一直訛傳,這位公主早夭,在15歲時就去世了。
但根據碑文的具體內容,才知道這位公主生于洪武三年,卒于永樂十五年,活了48歲。
而關于公主和駙馬合葬的問題,也找到了答案。
原來福清公主墓早在公主生前就已經修建好,而早逝的駙馬是被葬入了位于江寧縣七里鋪東的駙馬都尉張麟墓,其大致位置在福清公主墓和駙馬舍人張杰墓之間。
從位置上來說,都是以福清公主墓為中心,這兩座墓都屬于福清公主的從葬墓。所以,福清公主和駙馬都尉的墓葬布局,并沒有違背明朝禮制。
福清公主下嫁公侯子弟后,在身份上仍然尊為無比,死后并不用葬入駙馬一門的墓地,而是另辟葬所,來顯示皇室的尊嚴。
而對于駙馬張麟和駙馬舍人張杰來說,作為公主的丈夫和兒子,他們也只能以福清公主為準,死后不得不放棄葬在安徽鳳陽的祖墓,而是歸葬在福清公主墓的旁邊。
在考古發掘當中還出現了一件有趣的事。現在說來有趣,其實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是十分不解的。
因為在墓室中,竟然發現了鋪蓋卷,其中一張鋪蓋卷竟然鋪在了棺床上,花花綠綠的現代被子,與墓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怎麼一回事?明代的墓葬為何會有現代的鋪蓋卷?這個鋪蓋卷到底是誰的?
一時間,考古人員心里冒出了千百種念頭,難道這是守墓人的?可是國內從未見過這種守墓方式,這令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
想不如做,經過細致的調查,調查結果令考古人員哭笑不得。
原來,這些鋪蓋卷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的。
他們發現墓葬以后,擅自進入到了墓室中,在墓室里他們發現,這座墓室冬暖夏涼,空間也十分寬敞,還能遮風擋雨。
再加上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墓室內早已被盜墓賊盜掘一空,成了天然的庇護所。
于是幾名膽大的工人就收拾鋪蓋搬入了墓室中,等到考古人員來發掘時,他們在一邊聽說這是一座大墓,考古價值十分高,應該進行保護。
他們突然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妥當,害怕被找麻煩,于是就不說話了,裝作不知道,將自己的鋪蓋卷留在了墓室中,等到考古人員來調查時,他們也是三緘其口,這才造成了誤會。
但是,福清公主墓卻是實實在在有守墓人的。
就在發掘工作剛開始時,有一名顫顫巍巍約莫70多歲的老人,趕到了發掘現場,阻攔考古專家們,他聲稱自己是公主的守墓人。
同這位老人不甚清晰的話語中,考古人員拼湊出了事情的原本面貌。
據老人說,他祖上是受到福清公主的庇護,在明朝初年,靖難之役時,他的祖先曾經受到福清公主的庇護。所以在公主死后,他們家族就來到公主墓的附近定居,成為公主的守墓人。
在福清公主的兒子張杰死后,張杰的長子張武綱曾經宣德年間上書皇帝,請求承襲父祖的爵位,但是遭到了皇帝的無情拒絕。
就在張武綱乞嗣爵位未果的五個月后,或許是皇帝考慮到張武綱畢竟是公主之后,不能給他爵位,應該安排他一個虛職。
于是,張武綱被任命為專門管理福清公主陵墓的孝陵衛副千戶,這是一個只食俸祿不用理事的虛職,算是給了這位公主之后一點生活的保障。
至于今天的這位守墓人的祖先,到底是曾經在靖難之役中受到公主庇護的人,還是張武綱這一支的后人,具體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福清公主作為朱元璋最喜愛的公主,她的的姻仍然逃不過政治聯姻,在及笄后,就要嫁給功臣之子。
但福清公主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幸運的,她出生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明初,朱元璋作為開國君主,勵精圖治,政治話語權和權威都很高,作為這樣一位君主的女兒,福清公主的地位也是超然的。
她死后另辟陵園,駙馬和兒子都要作為她的從屬,在她的陵墓附近作為從屬墓。隨著1998年福清公主及其家人墓的發掘,關于這位公主的歷史又鋪展在世人眼前。
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福清公主及其家人墓的發掘,作為重要的史料,補充了史書上沒有記載的細節,也糾正的史書上某些記載的訛誤,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