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劉備麾下的趙云,一直有常勝將軍之稱。雖然因為蜀漢沒有史官,趙云單獨統兵的機會少之又少,《三國志》中的他,并不出彩。但是相較于先后敗于高順、文聘、龐德、徐晃等人之手的關羽;被呂布奪了徐州,又被曹休擊潰的張飛;只有定軍山陣斬夏侯淵一項戰功的黃忠;以及先敗于潼關,后敗于冀城,最終只能寄人籬下的馬超,趙云的確可以被稱之為常勝將軍。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趙云追隨劉備以來,先是從平荊州四郡,之后與諸葛亮、張飛等人分兵入川,再然后又有漢水之戰,先是僅率幾十騎,沖散曹軍陣形,救出黃忠和張著,又大擺空營計,嚇得曹軍自相蹂踐,死殺無數。另外,根據他葬于四川大邑銀屏山下一事,有說法稱,他生前曾在此抵御羌人,并擁有很高的威名。這些戰績都是他的輝煌。然而,所謂「常勝將軍」,不是「永勝將軍」,趙云當然也打過敗仗,而且史料記載中,他平生僅有一敗。
此事發生于公元228年,彼時諸葛亮向后主劉禪,上千古聞名的《出師表》,并率軍出征,趙云也隨軍出征。當時,諸葛亮的目標是祁山,但是他卻放出消息說,要出兵斜谷道,吸引曹魏的主力,并派趙云作為疑兵,前去拖住魏軍主力。《三國志》記載:「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云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然而,趙云并沒有成功的完成任務,反而被曹真擊潰,雖然他很快「斂眾固守,不至大敗」,後來奉命退兵的時候,也因為親自斷后,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但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績,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趙云這一戰敗的并不冤。這不僅是因為,馬謖失守街亭,導致了他的疑兵暴露,也不僅是因為「云、芝兵弱敵強」,還因為他的對手是曹真。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曹真,字子丹,真實歷史上的他,不同于演義中那個只知爭功,卻一事無成的草包形象,反而是一員真正的名將。最初的時候,他僅是因為父親的功勞,被曹操收為了養子,待遇與曹操的親兒子相同,不過後來他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意思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被猛虎追趕,回身一箭便將猛虎射殺了。
他的驍勇得到了曹操的認可,于是成為了曹魏精銳虎豹騎的統領。之后,他在下辯擊敗過劉備,在陽平擊敗過高詳,在牛渚屯擊敗過孫權。而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也不僅擊敗過趙云的疑兵,還在諸葛亮退兵之后,料敵先機,意識到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一定會出兵陳倉,于是提前做好了準備,在諸葛亮還沒有策劃第二次北伐的時候,便提前挫敗了其計劃。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曹真智勇全雙,其能力之卓越,少有人能與之比肩。趙云在疑兵暴露,又敵眾己寡的情況下,先敗一陣,的確不冤。而說起曹真,他除了在戰場上,表現優異之外,其政治才能也非常高,在曹魏,他官至大司馬,而且是曹丕選定的托孤大臣之一,與曹休、陳群、司馬懿一起輔佐曹叡。在他生前,司馬懿雖然未被架空,卻也算不上真正的位高權重,根本沒有表露不臣之心的機會。
再加上,「真每征行,與將士同勞苦」,「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不負「曹子丹佳人」的評價,趙云敗在他手下,應該也是心服口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