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歷史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明劉備僅僅是三分天下,可歷朝歷代卻有無數人希望他能夠最終統一天下,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偉業。那麼,為什麼古人會產生這種想法呢?這主要還是因為從唐末之后出現了尊劉抑曹的現象,漢獻帝尚在就自立為帝的劉備成了正人君子,而至死仍是漢臣的曹操卻成了大奸雄。
那麼,如果劉備得了天下,他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呢?他最有可能先殺的就是關羽和馬超這2人,諸葛亮對此可以說是心知肚明。
古代的開國皇帝統一天下后,通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封賞有功之臣,按照他們的功勞高低一一封侯拜相。那麼,做完這件事情之后呢?而皇帝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恐怕就是屠戮功臣穩固自己的統治了。劉邦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換作是他劉備也不會例外。
想要統一三國,難度之高絕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劉備真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他也會面臨祖先劉邦同樣的局面,那就是為了確保老劉家江山的穩固,不得不將一些威脅先行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這個所謂的威脅是什麼呢?答案當然是謀臣猛將,這些謀臣猛將就是劉備得到天下后所要面臨的首要威脅。
無論是劉邦還是朱元璋,難道他們不知道屠戮功臣對自己的名聲有損嗎?他們對此當然心知肚明,可為了江山穩固他們卻不得不這麼干。同樣的,劉備倘若真的奪取天下,恐怕也不得不采取同樣的措施,而他第一個要除掉的恐怕就是自己的拜把兄弟關羽。
從兄弟情義上來說,劉備和關羽之間的情義,絕對比親兄弟還要親。可若是放在皇權面前,什麼親情、友情都不值一提,這個道理在古代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比如說,劉備出兵東吳,難道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恐怕未必吧!他這其實是一石二鳥之計,不過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幟,想要趁機吞并東吳。
劉備的口號一直是興復漢室,而他也一直以皇叔自居,這也讓他積累了一定的名氣。關羽為什麼愿意跟著他?其實不就是看中了劉備要興復漢室的遠大抱負麼。倘若劉備奪取天下,想要登基稱帝,而此時的漢室正統卻是漢獻帝一脈,若是漢獻帝沒死的話,劉備又以什麼名義來登基呢?答案就是,劉備要麼將辛苦打下來的江山讓給漢獻帝,要麼就是殺掉漢獻帝自立為帝。
把江山讓給漢獻帝,就算劉備同意,他手下的謀臣武將也不可能同意。可要是殺掉漢獻帝,關羽絕對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因為關羽與其說是忠于劉備,倒不如說他始終忠于漢朝皇帝。不然的話,他也不會時時刻刻把漢壽亭侯掛在嘴邊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想要順利登基,你猜他會先弄死誰?答案當然是關羽。
關羽的性格太傲氣,這也是他敗走麥城的主要原因,如果他不改變一下自己的性格,劉備若是真統一天下后,也不會有他的好果子吃,到時候可能連兄弟都沒得做。對于這一點,諸葛亮可以說是心知肚明,他對劉關張三兄弟之間的關系,向來都是敬而遠之,從來都不把自己牽扯進去。
關羽是第一個,馬超則是第二個。原因很簡單,馬超這個人能力太強,性格又太謹慎,更重要的是他手下還有著一支威震敵膽的西涼鐵騎。再加上馬超在西涼地區擁有的巨大聲望,如果劉備統一天下后,馬超不除掉的話,那他這個皇位就一天都坐不安穩。
從馬超投靠劉備的第一天開始,劉備就對馬超充滿了戒備。對于劉備來說,馬超來投奔是一件好事,能極大地增加劉備陣營的聲望。雖然馬超能征善戰,戰斗力驚人,但是呢,劉備卻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馬超對于劉備陣營來說,更像是一個增加人氣的吉祥物,所以劉備奪取漢中后讓馬超當左將軍,卻從不讓馬超領兵出征,于是馬超在47歲這年就郁郁而終了。
劉備的人設實在太完美了,因此給人的感覺太過虛假,為了手下大將連親生兒子都敢往地上摔。不過,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能夠從一介布衣建立蜀漢三分天下 的原因。其實,最了解劉備的還是諸葛亮,若是劉備得了天下,諸葛亮恐怕會學張良,第一個辭官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