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鄰里關系如何?朱元璋一招解決鄰里不睦。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互助可謂是中華美德,但如今鄰里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尤其是住在城市的小伙伴們,在同一小區住了幾十年甚至鄰里之間都不認識。今天老胡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鄰里之間是怎麼相處的?鄰里關系通常屬于民俗,在我們的正史當中很少有記載,我們今天就通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告諭,來了解一下在朱元璋統治下的鄰里關系到底如何?

洪武時期,在應天府上元縣,有一位不入流,沒有品級的小典史名叫隋吉,隋吉官職雖小,但卻是一位一心為民著想的好官,他深入基層,對老百姓的疾苦非常的了解。公元1395年,二月二十五日,隋吉向朝廷上書了一道陳述民情奏疏,朱元璋對這封奏疏十分的重視。隋吉在奏疏中說:「在老百姓當中,一戶僅有一夫一婦者眾多,在農忙之際,丈夫一旦病倒,妻子就會在家中侍奉湯藥,這樣以來農田就會荒廢,待丈夫病愈,家中卻顆粒無收,這樣以來,上不能繳納賦稅,下不能養家糊口。小臣因為職責所在,請命陛下在鄉里以20戶或者是50戶社為一團,待農忙之時,一戶有疾,其余戶數可以幫助耕作,這樣農田才不會荒廢,百姓也不至于貧困,鄰里之間也會變得更為和睦」。

朱元璋看了這封奏疏后,連連稱贊隋吉是個好官,而且朱元璋還從中得到了啟發。于是朱元璋就給戶部下發了一道誥諭,朱元璋說:「自古以來民風淳樸,鄰里和睦,貧窮時,親戚相助;婚姻死傷時,鄰里相助,但近世教化不明,導致親戚不親,鄰里不睦,甚至有強者欺弱,富者吞貧。自朕即位以來,常常申明教化,今置民100戶為一里,一里的百姓有貧有富。在這一里的百姓內,但凡有一戶遇到婚姻、死喪、疾病、患難,富者出錢,貧者出力,對有困難的一戶進行救助,這樣百姓哪里還有貧苦之憂呢?又如農忙之時,一家無力,百家幫忙,這樣鄰里之間哪還有不和睦的道理?」

戶部接到朱元璋的告諭后,立刻制定了實施細則,頒布于天下,在全國內實施。朱元璋的這一政策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實施以后,確實改變了鄰里關系,使鄰里關系更加和睦,而且實實在在的解決了老百姓遇到的困難。解決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會矛盾。那麼你認為朱元璋的這一政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不妨在評論區討論一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