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評價雍正
皇帝做為一國之君,既有著無上的榮耀,又有著至高的權力。君王的權力高高在上,很多人為之向往,這也是歷史上對于皇位的爭奪始終沒有停止過的原因。
為了爭得皇位,兄弟、父子、叔侄乃至母子之間都會反目為仇。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最多的便是清朝時期皇宮內對于皇位的爭斗,歷史上皇位爭奪最慘烈的也當屬清朝。
在雍正即位前就曾發生九子奪嫡,讓當時的局勢動蕩不已,為了不再出現這樣的悲劇,自雍正之后清朝便建立了「秘密立儲制」。
就是皇帝提前選出自己的接班人,并將皇位繼承者的名字寫在密詔中,隨后把密詔放在乾清宮的匾額后面。
皇帝駕崩之后,大臣們從乾清宮找出密詔,就可以當場宣布新皇帝的名字了。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
雍正皇帝駕崩乾隆皇帝繼位,大臣們拿出密詔正要宣布新皇帝人選,可就在這個時候大學士張廷玉突然站出來說,雍正皇帝還有一份密旨需要找出來。
那麼,這其中是有怎樣的隱情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話題。
清朝的制度跟漢族政權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在對待皇子上尤為特別。
清朝的每位皇子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教育,皇子中不管長幼都享有平等的繼承皇位的權力,因為清朝是由早期的女真族逐漸發展而來的。
清朝廢除漢族人立嫡長子為太子的慣例,有著「立賢不立長」的說法,以至于每位皇子都可能成為皇帝,這也是皇位爭奪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皇帝的嬪妃們生下的皇子,他們出生后不久便會離開他的生母,讓專門的奶媽來撫養長大。
這一規定對于皇子和他的母親都非常殘酷,哪個母親能忍受自己的骨肉不在自己身邊長大呢?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其一是為了避免皇權落到外戚的手中。
漢族的皇位繼承人在一出生就注定了,由嫡長子或者嫡子來繼承,而清朝的每一位皇子都可能是將來的皇帝,所以對于每一皇子都要當做未來的皇帝進行培養。
皇子跟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一起,自然會受到母親的影響,當上皇帝后生母也會依靠著與兒子的感情來干涉朝政,這樣就會使得皇權落母親家族手中,使得清朝江山不穩固。
其二也是為了讓鍛煉皇子的獨立能力,為將來治理國家打下基礎。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小跟母親在一起會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如此就會產生依賴性。
這樣皇子的成長會非常慢,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學會獨當一面,而皇帝要面對紛繁復雜的宮廷爭斗,必須要具備強大的內心。
從小生長在沒有溺愛的環境,才能讓皇子更快學會適者生存,不會在朝廷的爭斗中被別人奪權并有所作為。
這也是為何康熙的兒子很多都異常優秀的原因,進而引起了九子奪嫡的慘劇。
雍正皇帝正是經過「九子奪嫡」才艱難當上皇帝,為了避免以后再出現皇子互相殘殺的局面,又不能降低皇子們的教育標準,思來想去便設立了「秘密立儲制」。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
弘歷是雍正的四皇子,從小就天資聰明,在眾皇子中表現最為優秀。
根據相關歷史的記載,康熙在見到弘歷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并把他接到自己身邊親自教導。
弘歷的種種表現也引起了雍正的極大關注,最終立下密旨將他定為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雍正在位期間勤勉執政,可以稱為皇帝中的勞模,但正是因為他日夜操勞,在雍正八年的時候突然得了一場重病。
當時,太醫也不知道是什麼病,在危急時刻雍正還是掛念國家政事,在病床上寫下了另一份密旨,將死后的一些重要事情做了詳細的安排。
雍正在密旨中不僅明確了弘歷繼承皇位,還提到了莊親王、果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四個人,大致意思就是讓四人輔佐新皇帝治理國家。
其中雍正最為信任的人莫過于張廷玉,于是便將其叫來特意囑咐了一些事情,大致意思就是:
乾隆繼位之后告訴他要施以仁政,對于以前過于嚴苛的政策可以加以改變。
交代完此事還將寫下的密旨給張廷玉看,在他去世之后,張廷玉就可讓太監將這份密旨拿出來宣布。
有意思的是,雍正將這一切后事都安排妥當之后,竟又奇跡地病情好轉直至痊愈了。
雍正繼續工作,便沒有再提起這封密旨,而這一份圣旨一直隱藏著,唯有張廷玉和雍正兩人知曉。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為過于勞累突然在圓明園暴斃,大臣們從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找出雍正早已寫下的密旨,宣讀乾隆繼位稱帝,也就是這個時候,張廷玉站出來說:
「雍正還有一份密旨。」
畢竟是先皇的圣旨,而古人又以忠君、孝順治理天下,所以先皇遺詔一定要找出來。
皇帝身邊的太監對此沒有任何的印象,張廷玉反復描述后他們才慢慢回想起來,費盡千辛萬苦最終找到圣旨。
張廷玉為什麼這麼著急一定要將密旨找出來呢?因為他知道其中的內容,因為他知道那份圣旨關系到他自己的切身利益。如上述所言,雍正在密旨中交代了兩件事:
一是立張廷玉等四人為顧命大臣,在乾隆登基后輔助他管理朝政;二是對張廷玉進行了肯定,說他在幫助雍正處理國事上功勞很大,希望乾隆對他進行厚待,在他死后還要享受太廟的待遇。
雍正的這份密旨能讓張廷玉生前享受高官厚祿,死后享受皇室的待遇,所以他才迫切要這麼做。
從結果上來看,這份密旨并沒有影響到乾隆當上皇帝,乾隆也欣然接受了雍正皇帝的安排。
在乾隆元年,張廷玉被任命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并且擔任皇子的師傅管理翰林院。但張廷玉隨著年紀變大,也變得越來越固執,很多政見跟乾隆不一致。
隨著兩人之間的矛盾加大,乾隆對張廷玉非常的不滿,后者也看出乾隆對自己有很大意見,便幾次上書要求告老還鄉,并讓乾隆承諾給自己享受太廟的待遇。
乾隆雖然不情愿,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給他寫下了一份書面承諾書。有意思的是,乾隆的詔書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就前來謝恩,很顯然他在軍機處安插了自己的眼線。
乾隆在一怒之下將他革去職位趕回了老家,順便還剝奪了享受太廟的權力。
張廷玉回到家鄉心情非常郁悶,最終在五年之后因病去世,享年84歲。
在張廷玉生前,雖然乾隆對他非常不滿,但在他死后還是按照承諾將他安葬在太廟,享受了皇室的最高待遇。
畢竟他可是三朝老臣,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兢兢業業、為國為民。
總的來說,張廷玉執政晚年雖然有些專權,最后還被乾隆廢除了官職,但結局也是有驚無險、死后得以配享太廟名流千古。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