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諸葛亮剛剛見到姜維時,就給予了姜維很高的評價,稱馬謖的哥哥馬良都不如姜維,并且忠肝義膽,深知兵法,是一位難得的人才。
姜維投靠蜀漢后,諸葛亮對姜維極為器重,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也順利接過了諸葛亮手中的大旗,繼承丞相遺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可惜的是,姜維最終沒能成功,并且死后還被人五馬分尸,他的膽被人挖出后,據說膽大如斗。
其實早在姜維之前,諸葛亮也曾悉心培養過一位人才,可惜的是,此人二十五歲時就英年早逝了。
諸葛亮一生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蜀漢大臣諸葛瞻,據說諸葛瞻有一個弟弟,名叫諸葛懷,是諸葛亮的幼子。但史書并未記載此子,許多史學家都認為諸葛懷是虛構出來的,爭議比較大,暫且認為諸葛瞻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
常言道子承父業,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為什麼沒能繼承父親大業,反而是姜維成為了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諸葛瞻,因為諸葛亮早些年并沒有生下兒子,一直到46歲時才生下諸葛瞻,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也才8歲而已。
諸葛亮臨終前很為諸葛瞻的未來擔憂,作《誡子書》與諸葛瞻。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其知名程度,僅次于《出師表》。
由于諸葛瞻太過年幼,諸葛亮沒法在生前對其悉心教導,這才沒有讓自己的兒子接自己的班。
但在姜維之前,諸葛亮也曾悉心教導一人,此人名叫諸葛喬,是諸葛亮的養子。據說其聰慧過人,諸葛亮對諸葛喬極為器重。
諸葛喬,本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之子,由于諸葛亮早年沒有子嗣,于是就想讓諸葛喬成為自己的養子。諸葛瑾在請示孫權同意后,便將諸葛喬送了過來。
諸葛亮對諸葛喬賦予厚望,視為己出,悉心教導栽培,希望將來百年之后,諸葛喬能代替自己,繼承自己的遺志。
諸葛喬原字仲慎,后被諸葛亮改字伯松。
諸葛喬剛剛過繼給諸葛亮,到達蜀國,就被任命為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并非實官,更像是一種特殊爵位。通過這一官職任命,可以推測諸葛喬應與劉禪之女訂下婚約,其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諸葛亮對諸葛喬視如己出,不僅管教嚴厲,而且還將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足以使諸葛喬成為棟梁之才。
《三國志》就曾清楚的記載,諸葛亮對諸葛喬的嚴厲程度,唯恐其成為庸人。若不是有意將其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恐怕諸葛亮也不會這般嚴厲。
當時的諸葛亮在蜀國,可謂是權勢滔天,但作為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卻沒能養尊處優,而是被諸葛亮下派到最艱苦的前線,讓諸葛喬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地艱苦工作。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喬一直跟在諸葛亮的身邊,諸葛亮時刻對其言傳身教,內心里對諸葛喬也是有著很大的期望,就連北伐也將諸葛喬給帶去。
可惜的是,公元228年,年僅二十五歲的諸葛喬英年早逝,諸葛亮多年培養的心血付諸一空,也正是在這一年,姜維降蜀,悲痛欲絕的諸葛亮將其視為諸葛喬的替代者,并且將他給帶在身邊悉心培養。
假如諸葛喬沒有英年早逝,歷史也許會有著另外一種走向也說不定,幼年時便被丞相悉心教導,其所學才能,即便無法超過諸葛亮,但也不會差到哪里去,興許還能挽救蜀國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