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小說或者古裝影視劇里,經常能讀到或者看到這樣的場景:某人伸手在袖子里摸索一陣后,如同變戲法一樣,從里邊拿出金銀珠寶、銀票、書信、手帕等物品,甚至是匕首、藥物、饅頭、包子、燒餅之類的東西。
可以看出,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是小物件。
古人平常穿的是看起來蓬松飄逸、寬袍大袖的漢服,在如此寬大的袖子里裝東西,就難道不怕走路、抬手、整理衣冠時掉出來嗎?
古人之所以敢這樣裝東西,是因為袖子里「大有乾坤」,跟漢服特殊的設計有很大關系。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先簡單談談漢服的特點。
漢服是對中國漢族人傳統服飾的統稱,在中華民族傳承了4000多年,又名漢裝、華服、漢衣冠。早在三皇五帝時代,漢服就出現了雛形,後來經過周秦漢唐的發展,漢服的形制和款式越來越豐富。
漢服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里,曰: 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意思是說,凡是來大漢朝拜的使者,都要穿上漢服,遵守大漢的禮儀制度。
長期經受漢文化濡染的漢服,從設計到風格,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里邊,主要有四大特點。
一是以 「寬袍大袖」為最主要特征。在外形上類似于戲曲服裝,以 「圓袂(mèi)收祛」作為袖子的標準樣式。衣服腋部略窄,從袖子中間開始逐漸變寬,到袖口時開始收緊,袖子的形態形成一個圓弧,這樣的設計讓漢服看起來寬袍大袖。
二是「 右衽交領」。漢服左右兩個衣襟在胸前交叉,左側衣襟在上,右側衣襟在下,領口在外觀上很像英文字母 「y」,給人一種整體向右傾斜的視覺效果。
三是漢服采用「 系帶隱扣」。漢服上一般沒有紐扣,多用帶子綁在身上。即使有紐扣也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露在外面。
四是漢服在明處沒有設計口袋,口袋往往藏在暗處。穿漢服的古人在袖子里裝東西,實際上就是裝在了袖子中的口袋里,俗稱 「袖袋」。
袖袋里裝東西之所以掉不出來,跟它的設計有很大關系。
古人對袖袋的使用頻率很高,為了防止掉東西出來,在設計袖袋時,會把袖袋的袋口朝上方斜著設計,縫制時只把袋子口固定好,袋底不做固定。
當古人把銀子、珠寶等東西從袖袋的袋口塞進去時,由于重力作用,這些東西會把口袋拉著向下垂,口袋下垂后,因為袋口在上,里面的東西自然就不會掉出來了。即使雙手舉起來,袖袋里依然不會掉出東西。
古人的一些袖子其實沒有口袋,如「琵琶袖、垂胡袖」,這些袖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口袋。袖口部分設計得很窄,而袖身非常寬,跟今天人們的松緊袖口很相似。在袖子里放東西垂手站立時,袖子里因為重力作用就會垂下來,看起來圓鼓鼓的。有一個諺語 「兩只衣袖像布袋」,正是形容這類袖子的。
「琵琶袖、垂胡袖」等把袖子直接當作口袋的設計方式,實際上放東西和取東西時并不方便。
需要取放東西時,只能從領口里交叉著來操作。右手伸進領口給左袖子里取放,左手給右袖子取放。
我們從小說或影視劇里看到的能在袖子里取放東西的人,實際上都是一些有身份地位的達官貴人,在普通人身上壓根不會出現。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比如,農夫、挑夫、小商小販、店小二等人,穿的都是窄袖漢服,也叫 「衣褲制」漢服。這種漢服的樣式上身是短衣,下身為長褲,短衣上通常會綁上一條腰帶,穿這種漢服的目的是為了干活和行動方便,也是一種身份的區分方式。
達官貴人為了彰顯身份,往往會穿上寬袍大袖的漢服招搖過市。
袖袋的容量畢竟有限,只能裝一些體積和重量都不大的小玩意,古人面對大家伙,或者要帶的東西多,只能用其它東西了。
常用的有錢袋、直袋和褡褳三種。
錢袋也叫「茄袋」,形狀像茄子,上邊大底下小,所以這樣稱之。錢袋的袋口通常會裝上一條長為一尺左右的繩子,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為了束緊袋口,二是可以綁在腰帶上。
為了美觀,也為了財不外露,古人會把錢袋綁在腰間,再用袍子蓋住,外人很難看到錢袋的存在。錢袋的容量比袖袋大一些,裝幾錠銀子不成問題,如果出門要裝更多的銀子,就只能用直袋了。
直袋是用布縫制的一個長方形大口袋,古代的書生經常用它來裝書本和筆墨紙硯,所以,也叫「書袋」。
直袋有大有小,完全根據個人需要來制作大小,是古人出門時必不可少的工具。
直袋能裝的東西很多,當然,貴重的東西直接裝在直袋總顯得不夠莊重。所以,古人發明了「拜匣」,把貴重物品裝進直袋,再裝進拜匣,才覺得放心。
拜匣通常用紅木做成,上面雕刻有各種圖案做裝飾,并用紅漆上色,看上去大氣上檔次。在古人眼里,貴重物品包括金銀珠寶、密函、靈丹妙藥等。
明末著名小說家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卷三里寫道: 「此病惟有前門棋盤街定神丹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帶得在此」。拜匣里放的正是靈丹妙藥。
褡褳是一種中間開口的大口袋,用很結實的機織布做成,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搭在肩膀上,小的能像錢袋一樣掛在腰帶上。
凡是體積不大的東西,褡褳都可以裝,如,銀子銀票、筆墨紙硯、印章印泥、證件賬簿,等等。古代的商人和賬房先生出門時,必定要帶上褡褳。如今,褡褳已經被各種公文包和提包替代了。
袖袋、直袋、褡褳、拜匣這些工具,在古代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的人才用得上,普通老百姓壓根用不上它們。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費也不過3——4兩銀子(明朝),被「農耕文化」束縛在土地上,沒有機會拿著這些工具到處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