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苑深深深幾許?翠鳥入籠如剪羽。大墻之內,宮女多達成千上萬,能陪伴君王左右的不過十幾人,甚至幾個人。有的宮女自進宮之后,直至老死冷宮都難得見君王一面,正如元稹詩中所說:「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那麼多宮女平日做些什麼呢?據史書記載,宮女們各有等級名分,級別低的也各有其職。有的管官廷的蠟燭,有的管皇帝嬪妃的衣服的縫制和洗曬,有的為皇帝提燈執扇,有的侍奉帝后嬪妃的洗漱寢食。她們是宮中女性中含辛勞苦的一族。雖然是衣食不愁,但與世隔絕,遠離家鄉和父母親人,精神上無限寂寞愁苦。
她們當中,有的人進宮時尚且年幼,卻永遠失去了談情說愛的權利。有的人進宮時年齡較大,有的人在家鄉已經有了心上人或者定了親,然而一人宮門深似海,入宮之后如翠鳥人籠,插翅難飛,只有忍痛含羞為皇帝一人服務。
此生此世,應是絕了婚姻的夢幻,不可能再與普通人結為良緣。即使思念昔日的戀人,也不可托人傳書達意,更不能相約于花前柳下,只能把滿懷愁緒和情愫換成兩行清淚,一聲長嘆。
人們常說:鐵樹開花,千年等一回。這千年等一回的奇緣奇事也會發生在皇苑深宮之內。而牽動這奇緣紅線的竟是大唐皇帝 李隆基。
開元年間,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為了讓戍邊將士忠于職守、報效皇帝,內廷總管上書玄宗皇帝,說邊關將士嚴寒酷暑,汗灑疆場,艱辛備嘗,為體現皇恩浩蕩,可否讓后官的宮女們縫制一批寒衣征袍,送到邊關。
玄宗聽罷很是高興,這種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于是,他敕令內廷官女為戰士們趕制御寒棉衣。
有位年輕美麗的宮女叫 素英,是陜西米脂人。她父親曾在軍旅服役多年,後來血染疆場。素英在家鄉有一少年伙伴,也應征戍邊,如今不知在哪里?素英在縫制軍衣時想到自己的身世,也想到了一別數載的伙伴,不禁潸然淚下。
她見有的宮女在縫軍衣時繡上了蘭花翠鳥,寄托自己的情思,她也想起了幼年時聽到的一首詩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詩句也觸動了素英的心事,她便把珍藏多年的一方白絲帕拿出來,在上面繡上這樣的詩句:
沙場戍征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何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身后緣。
這首詩寫出了邊關將士的嚴寒之苦,也表達了她對將士們的關心慰問之情,更抒發了自己苦禁深宮,青春蹉跎的哀怨和盼望有朝一日喜結良緣的心愿。詩句含蓄又真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素英把絲帕縫進了征衣里面,也縫進了自己的心愿與企盼。但她深知,這心愿如同水中之月,霧里看花,今生恐怕沒有什麼希望了,只能盼來世,「再結身后緣」吧。
不久,這批征衣做好了,便分送北方各軍鎮,素英姑娘的那方絲帕連同征衣運往遼東。一名叫張廣的參將得到了那件戰袍,當他穿上這件衣服時,并沒有感到什麼特別之處,只是覺得衣服的大小肥瘦特別合身,似乎是專門為他量體裁衣而做的。
時近年關,邊境主帥設宴款待部將,酒過三巡,張廣和另一名年輕參將舞劍助興。二人武藝嫻熟,不分伯仲,刀光劍影,虎躍龍騰,令眾人擊掌贊嘆。
張廣前幾天與胡馬征戰中左臂負有箭傷,展閃騰挪時略覺不適,動作稍慢,被對方劍鋒挑破了戰袍左襟。二人趕快收勢,主帥也前來觀看撫慰。忽然有人見張廣戰袍破綻處露出一角絲帕,便好奇地往出拽扯,于是那首寄托素英姑娘深情厚意的詩也展現在眾人面前。
眾人讀罷詩文,又撫摩那方絲帕,都激動不已,感慨萬端。他們不知寫詩的女子姓甚名誰,家在何方,但深深感激她對邊關將士的理解和關心。
主帥見狀,也半是認真半是玩笑地對張廣說:「老弟艷福不淺,這是天意!」同伴們也湊趣地說:「哥們兒要交桃花運了。」
過了半年,朝廷派宦官劉公公到遼東來做監軍使,視察邊關防務,撫慰戍邊將士,主帥在酒宴中便把征袍絲帕的事當做奇聞講給劉公公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劉公公回長安后立即將這件事上奏皇帝唐玄宗。按照大唐律例,宮女不準私自與外界聯系,連生身父母都不得相見。這戰袍寄詩的事是犯了大禁的,查出來重則殺頭,輕則杖笞或永禁冷官。
唐玄宗見到那方絲帕,反復吟詠,頗為感動。他說:「寫詩的宮女很有才氣,也很有真情,只是這宮外傳書有違宮禁,要趕快查出是誰寫的。若是內外勾結,必當嚴辦不怠。」
圣諭傳下,三宮六院的嬪妃和所有宮女都受到審查。素英整日坐臥不寧,寢食難安,早有太監將她的異常表現報告皇上。
于是素英被帶上金鑾殿,由皇帝親自審問。素英感到自己久居宮中,并沒有什麼違規犯禁之事,寫詩寄情只是表達了她對邊關將士的思念,既無越軌行為,也無內外勾結,況且她與那位名叫張廣的參軍素昧平生,本不相識,更無來往。
她覺得問心無愧,心地坦然。在皇帝面前,素英不卑不亢,如實相告,并說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
玄宗聽罷,沉思良久,覺得素英說得在情在理,決定法外施恩,以表示皇恩浩蕩,讓舉國上下覺得皇帝圣明。
玄宗微笑著對素英說:「你入宮這麼多年,朕有負于你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今一理,今天我要為你做主婚人。誰說今生已過也,你年紀不過30歲,正是好年華,朕特準你與遼東邊境的張廣結為夫妻。」
素英聽罷又驚又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跪在那里久久不敢抬頭。身邊的太監一個勁催她:「還不趕快謝恩。」
張廣與素英真的結成夫妻,二人以前雖是天各一方,素不相識,但有了一方絲帕傳情,感情更加深厚真摯。此事曾在民間一度傳為佳話。唐玄宗後來又象征性地釋放了一些宮女,獎賜給邊關上有功的將士。后人有詩曰:
一方絲帕傳真情,宮女參軍姻緣定。圣明天子牽紅線,籠鳥日日念素英。
無獨有偶,相隔數百年后,北宋著名文學家、工部尚書、翰林院學士 宋祁也曾有此艷遇。
那一年春日,桃紅柳綠之時,宋仁宗賜宴御花園。當時的文壇才俊、翰林院英杰歐陽修、晏殊、宋祁等人都有幸獲此殊榮。
酒宴上詞人墨客大發詩興,各領風騷。儒雅英俊的青年詩人宋祁即席朗誦了自己的一首新作《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毅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這首詞寫得生動傳神,情景交融,有獨到之處,當即博得眾人喝彩。
仁宗皇帝也龍顏大悅,命宮女賜酒。賜酒的宮女面若桃花,眼含秋水,曲步輕盈如春風擺柳。宋祁見到這位風姿綽約、楚楚動人的宮女,也不禁怦然心動。
宮女斟酒時,二人眉目傳情,一見鐘情,心有所屬,只是在皇帝和眾人面前難以啟齒,難通情意。那宮女在酒宴上只聽人稱呼他「小宋」,便暗記心中。
而宋祁在酒宴之后,無可奈何地悵然離去。此后,他雖是思念宮中美女,怎奈大墻高聳,宮苑深深,真是水中望月,柔腸百轉,也一籌莫展。
數月之后,宋祁在繁台街上與好友并肩而行,一路上談笑風生。當說到他在宮中賜宴時所填詩詞在民間廣為流傳,熟人見到宋祁都呼「紅杏枝頭春意鬧」時,宋祁不禁開懷大笑。
正巧此時,一陣宮廷內苑的香車迎面而來,那位當時把盞斟酒的宮女也在車上,透過車上紗簾見到宋祁,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喊了聲:「小宋。」宋祁及好友都聽到了這嬌柔的呼喚,但不知這聲音從哪輛宮車中發出,只好又惆悵而歸。
晚上,宋祁輾轉反側,難以成眠。他眼前浮現出宮女那動人的笑臉,耳邊回蕩著那親切嬌柔的呼喚,心潮起伏,思念這一段姻緣:何時才能如愿以償呢?
冥思苦想半夜,也找不出一條良策,雞鳴之際,他翻身披衣,借著微熹的晨光,展紙揮毫,寫就一首詞《鷓鴣天》,以消解情思:
畫穀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這首詞一揮而就,酣暢淋漓。上闋寫了途中相逢的喜悅和失落,下闋寫出了相思之苦。詞寫得風流嫵媚又真情畢露,很快在京城再度傳唱。
由于宋祁的才氣和名聲,又因為宋祁曾在宮中為仁宗皇帝起草詔令,頗得皇帝賞識,當宋仁宗再次讀到宋祁的《鷓鴣天》時,頗為感動,就派人把那日在宮車中的宮女都叫到面前詢問:「第幾車中的什麼人在大街上呼喊小宋?」那宮女不敢隱瞞,如實坦白。
宋仁宗見郎才女貌,心已相屬,有意為他們搭鵲橋,結良緣。他便派人將宋祁召來,笑著說:「小宋不必再害單相思了,金玉籠中飛出百靈鳥,蓬山不遠了。」
說罷,令人從賬幔后面扶出佩帶玉環霞披的美麗宮女,賜與宋祁婚配。此事廣為流傳,成為北宋東京城里的一段風流佳話。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每天分享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