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出土元朝羊皮信,學者研究后震驚:波斯可能曾是中國的一個省
如今中國領土約960萬平方公里, 排世界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要知道, 在沒有列強侵入中國之前,中國領土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穩居第一。
失去的3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已經被瓜分掉,包括我們當時的很多文物也已經不見了蹤影。
上個世紀,伊朗出土了元朝的一封羊皮信,學者在研究后紛紛震驚, 他們推測,波斯可能曾是中國的一個省,這是怎麼回事呢?
伊朗和中國怎麼聯系到一起了呢?羊皮信上有什麼線索讓學者們提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便是當時出土的信件,可以看出信上的內容是伊朗文字, 大意是「請求法國人支援作戰」,內容就是極其平常的一封求援信。
可是信上的文字不是重點,重點是上面蓋的印章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在我們看實在是看不出其中的玄機。
但是經學者解讀后,才知道 印章上面的文字是漢字, 內容是「輔國安民之寶」。那麼為什麼伊朗的信件上會有中國漢字的印章呢? 「輔國安民之寶」又當怎麼講呢?學者們立即對此展開研究。
說起中國和伊朗的淵源,還要從很久之前伊朗的發展史說起,波斯是伊朗的古稱,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是埃蘭和米底時期。在波斯最早的版圖中,他們的領土鼎盛時涵蓋了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
如此大的領土,怎麼會變成中國的一個省呢?是學者們弄錯了嗎?
其實不然,由于新亞述帝國的入侵,這兩種文化最終都走向滅亡。
早在 張騫下西洋的時候,就曾見過波斯人,到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我們的絲綢要運送到羅馬售賣,中間少不了波斯的幫助。因為有波斯在中間的連接,為我們省下了大量的時間和財力, 他可以稱為是我們貿易的伙伴。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進一步加強了與中國的交往,波斯帝國來中國,給皇帝帶來不少奇珍異寶。
近現代中國出土文物的時候也發現了波斯的銀幣, 證明當時波斯確實頻繁來過中國。到了唐朝唐高宗時期,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頻繁攻擊,薩珊王朝末代皇帝請求唐高宗庇護,唐高宗出兵攻打阿拉伯人,但最終沒有抵過時代的變遷, 薩珊王朝覆滅。
即使是這樣,唐高宗還將薩珊王朝的一些人員封官,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已經融入漢朝的生活了。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波斯人已經被同化成了中國人。
除此之外, 波斯與中國最密切的交流應該是在元朝,其中伊利汗國的連接更是功不可沒。據歷史記載,薩珊王朝覆滅后,鐵木真正在急于向四周擴建自己的疆土,經過不斷的交替更迭,誰都沒有想到,正在鼎盛時期的花剌子模竟然被蒙古帝國大汗鐵木真盯上,花剌子模怎麼能夠對抗的了一代天驕鐵木真呢?
鐵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國后,封號為成吉思汗,歷史上對這個人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殘暴無道,有的人認為他開辟了疆域,為中國對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首先,他將帝國分為四個小國家,并把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分別安排在四個國家中稱王。這便是分封制的初期階段,所謂分封制,其實主要還是為了鞏固中央的統治,方便中央的管理。
察合台汗國建立時間最早,這個汗國的名字是用成吉思汗的次子的名字察合台命名,共傳承了23代可汗。 金賬汗國是成吉思汗的長子建立,他所在的時間長一些,共傳承了43代可汗。
窩闊台汗國是存在時間最短的,也是疆域最小的一個汗國,它是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的孫子為紀念自己的祖父所建立的王國。
他的計劃是好的,但是他的才能過于平庸,根本撐不起他的野心,所以汗國很快就滅亡。
最后一個汗國是伊利汗國,它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六子旭烈兀建立的,旭烈兀在這些人中是最厲害的,他擅長征戰擴建領土,所以他所在的汗國也是四個汗國中最為強大的。
所以在當時成吉思汗攻下花剌子模后, 由伊利汗國掌握了波斯的統治權。
後來成吉思汗去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大位之爭,在這場大汗之位的站隊游戲中,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在少數。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所以兩人起初各自成汗。
最終在汗位的競爭上,忽必烈先發制人,技高一籌,奪得汗位。阿里不哥雖然被迫稱忽必烈為大汗,但是他依然是不甘心的,他的余黨,也始終對忽必烈表示不服。
而且除了伊利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對忽必烈也是持反對態度,分封制要求下級對上級要進貢,但是三個汗國對忽必烈都不支持,所以他們開始裝聾作啞。
直接拒絕朝貢,他們與忽必烈的關系一度十分緊張。
一直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這個時候三個汗國才無奈認了命,他們或許此時才明白,忽必烈并非泛泛之輩,就憑他敢通過戰爭的方式爭奪皇位,就可以看出他的實力絕對不可小覷。
那麼當時成吉思汗劃分的四個國家也隨之被劃到了元朝的地界上,從此,他們改姓元。
在中國的歷史上,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那麼為什麼當時其他三個汗國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國卻堅決擁護忽必烈呢?
其一,大概是由于忽必烈和旭烈兀的 私交使然,使得伊利漢國支持忽必烈。
其二是因為 地理原因,此前其他三個汗國就相互支持,抱團取暖,他們之間的力量很難被分開。此時只有伊利汗國被孤立,如果阿里不哥稱汗,勢必會導致伊利汗國被孤立。
到那時伊利汗國怕是存活艱難,而且金賬汗國與伊利汗國曾因為領土問題而有過戰爭,所以處境微妙。
有人會說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的時候,旭烈兀難道沒有想爭汗位的想法嗎?
其實不然,他并非沒有想爭大汗的想法,只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這種做法實在沒有那麼簡單。
于是,他被迫放棄了想法, 甘愿做一個辦事的王爺,轉而立挺忽必烈。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明智的,忽必烈待他并不薄。而且據說他在發現事情已成定局時,分別派出兩名使者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處,然后公然指出的阿里不哥的過錯,并請使者傳達表示全力支持忽必烈。
忽必烈欣賞他的這份膽識,便被他的真誠所感動,所以他下令將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交予旭烈兀,相當于忽必烈把中央的領土分享給了他,可以說是十分優厚的待遇了。
旭烈兀也感恩忽必烈的信任,對他極力輔佐,后旭烈兀病逝,他的長子阿八哈沒有經過忽必烈的詔令就繼位,古代君臣制度嚴謹,皇帝就是天,事事都要經過皇帝的批準。
此事若是換了別人怕是要人頭落地了,忽必烈肯不追究的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年旭烈兀力挺他的情誼。
在皇帝的赦免詔書上,上面蓋著「輔國安民之寶」的方印,輔國安民,這是忽必烈對旭烈兀極高的贊美,這枚印也是忽必烈賜予的王牌大印。
前文曾提到過,伊朗出土的元朝羊皮信中,蓋的就是這枚大印,我們已經無法確定這枚大印曾經被傳送到哪,但是最終卻在伊朗的羊皮信中出現,這樣看來,或許伊朗曾經真的是中國曾經的一個省。
如果跟中國沒有關系的話,怎麼會在信上蓋有中國漢字的印章呢?
據一些記載中, 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證明伊朗與中國的「親密關系」,伊利汗國在統治時期,旭烈兀是力挺忽必烈的,伊利汗國也是第一個向忽必烈俯首稱臣的國家。
據說,當時元朝曾經派一個丞相對伊利汗國進行監督,這位丞相雖然之前是蒙古人。但是,他的封號早已變成了漢語稱謂。
無獨有偶,伊利汗國的漢朝官員不在少數,這種蛛絲馬跡可以說是鐵證了。當時波斯人信仰伊斯蘭教,在編纂波斯的史書時,也有中國的大臣幫忙。
在日常的生活中,伊利汗國的宮廷里經常會出現富含中國元素的的裝飾。
可以說中國和波斯人的交往是「雙向奔赴」,在通西域的過程中,中國也從波斯帶回了不少屬于波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