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登上皇位的,也是因為如此他當上皇帝后對武將的權力非常忌憚,生怕武將像他一樣篡權竊國、取而代之。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宋太祖建國之后便開始剝奪武將手里的軍權,這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杯酒士兵權,通過一場宴會博弈將軍權集于一身,避免了北宋大權旁落的局面。
除了將軍權收歸自己所有之外,趙匡胤還在全國實施諸多「重文輕武」的策略,采取這樣政策的原因也具備一定的歷史因素,比如五代十國政權頻繁更迭就是因為尚武之風濃郁。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若是宋太祖繼續讓尚武之風盛行于北宋,恐怕這個剛建立不久的王朝就會步后漢、后周的后塵,故「重文輕武」的戰略策略具備時代生命力。
縱覽北宋一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統治者在各大與武將有關的職位上都設立了諸多的「監督位置」,哪怕是封疆大吏也擺脫不了這種政治上的陰影。
比如,北宋曾在邊疆設立一個名為「安撫使」的職位,這個職位雖然是軍事上的一把手,但是權力的限制性卻非常大,他既沒有財政大權也沒有行政大權,哪怕是兵權也僅僅只有管理士兵的權力,卻沒有發兵、帶兵之權。
像這樣一種現象在北宋時期屢見不鮮,種種武將的職位皆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監督和約束,北宋為何沒有步五代十國的后塵,從某個角度來說就得益于這種限制策略。
從杯酒釋兵權到重文輕武的政策,種種現象都可以看出北宋統治者對武將的壓制,這樣一種現象貫穿了北宋一朝,甚至在南宋統治時期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北宋的軍事實力、軍事文化特別衰弱,甚至形成了一種畸形發展的趨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北宋時期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現象。
1. 不注重武學反注重理論
隋煬帝時期設立科舉制度選拔民間才子,這一制度後來在唐太宗手里發揚光大,多年后武則天取李唐而代之建立武周,當時武則天不僅繼續深化科舉制度,甚至還在文科舉的基礎上建立了武科舉制度。
武科舉設立的初期主要是以個人的武力為主,考試的內容主要涉及負重、技巧和個人才學,殿試的時候武則天還會考量武舉人的軍事才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事謀略、軍隊戰陣等。
由此觀之,武周時期對武舉人的選拔主要是軍事需求,也就是為朝廷培養將帥之類的人才。可是,隨著時間來到北宋,武舉人這一科目雖然依舊還在,但整體情況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以武舉人的考試形式為例子,唐朝時期主要是以武為主以文為輔,也就是說軍事才華排在第一位,政治上的才學排在第二位甚至更靠后面。
而北宋時期則是以政治才學為主,武功和軍事才學次之,簡單來說即使一個人的武功和謀略通過了考試,但是他的文學理論沒有達到標準,也是無法通過北宋朝廷考核的。
這樣一種手段造成了北宋一個非常有意識的局面,以文人來掌管軍事的指揮和行動,可是文人的骨子里更多的是夢想和熱情,缺乏實際的作戰能力和作戰經驗,這也是為何北宋明明部隊人數很多卻屢屢戰敗的原因之一。
2.透露著帝王之心
不過,退一步來說統治者制定相關的政策多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趙匡胤以及之后的皇帝重文輕武,也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思考與權衡。
當然,這也就造成了北宋的學子對于武藝并不那麼重視,畢竟若是文化課方面不過關武功再好也沒有進階渠道,反而文化課過關之后武功不行依然有進階的機會。
針對這樣一個問題北宋朝廷也制定了相關的制度,比如外舍、內舍、上舍就是專門為這樣一種情況設立的,從此北宋的「理論家」越來越多,真正的軍事大才卻少之又少。
1.統治者的平常心
現如今有一句話叫做「大炮在真理的射程范圍內」,也就是說不管在任何時代,唯有武力才能夠實現國家的真正的強大,以及對外部威脅的震懾。
漢朝時期,漢武帝不惜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傾盡全國之力討伐匈奴,使得漢人之名享譽全世界。
唐朝時期,唐太宗、唐高宗先后擊敗了東突厥和西突厥,甚至李治還擊潰了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唐人也成為了強橫民族的代表。
正所謂「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國家的尚無文化與軍事氛圍不僅僅與時代背景有關系,與統治者的個人思想文化也有著一定的聯系。
趙匡胤執行「先南后北」的軍事策略時,在基本統一南方的情況下,面對一個小小的大渡河卻退縮了,原因就是因為幾十萬大軍渡河不容易。
相比于北宋的軍隊,蒙古草原更擅長的是騎兵作戰而非河道作戰,但是在面對大渡河時蒙古大軍克服重重阻礙,最后在沒有船的情況下利用羊皮渡過了洶涌的大渡河。
他們的工具就是把羊皮吹起來后,當做自己以及軍事裝備的渡河工具,他們的渡河裝備比北宋要差的多,為何蒙古大軍都能渡過河,北宋軍隊在大渡河面前卻選擇了退縮。
究其原因就是趙匡胤個人的野心不如忽必烈強大,亦或者說它的內心本來就不適合統兵作戰,多多少少有些見不得戰場上的困難、戰場上的血腥。
不難發現,不僅僅是趙匡胤自己有這樣的情況,北宋諸多的皇帝都是一些偏向于文人墨客的形象,宋徽宗就是一個很好的文藝青年,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2.軍隊思想偏離正軌
說完了北宋的皇帝,咱們再來看一看北宋的軍隊情況。
趙匡胤之后,北宋皇帝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與遼朝、金國的戰爭,但對于這兩個北方軍事強國,北宋采取的措施基本都是花錢來買和平,也就是史書上經常提到的「歲幣」。
從整體角度來考慮,歲幣的出現的確為北宋的外部環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政治環境穩定后北宋與遼朝、金國的貿易非常活躍繁榮,這些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也要比歲幣高。
也就是說,北宋雖然花錢購買與遼朝、金國的和平,但是從兩國身上賺取的利益更多。乍一看,北宋似乎占據了極大的利益,可是賬卻不是這麼算的。
唐朝年間,唐太宗對待外來的侵略即使打不過也會先休養生息再進行決戰,等到擊敗對手之后再以「懷柔」的手段納降,為雙方換來和平的局面。
從結果上來看,戰爭的面對都是為了鞏固和平,但過程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其它影響的不同。唐朝年間,軍隊的作戰能力非常強悍,也具備很高的自豪感,人人都以當兵為榮、保家衛國為己任。
反觀北宋時期,因為屢戰屢敗而且統治者也頻頻花錢買和平,使得北宋的軍隊更像是一種擺設,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湊一個人數,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更奇葩的是,發展到后期北宋的軍隊成為了官員的私人奴隸,不是幫助他們干活耕地,就是給他們修建住宅和玩樂場所,士兵的演戲也成為了一場娛樂節目。
一個國家軍隊的設立是為了保家衛國,但北宋軍事思想的扭曲性發展,不僅使統治者沒有絲毫的居安思危意識,而且軍隊也有名無實、毫無作戰能力。
任何時代都不缺少愛國之人,即使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民間也依然有俠客之風。北宋統治者雖然不重視武力,但民間的百姓味兒了自保,同時也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很多人心里都有一顆軍人的心。
咱們來看看當時的民間情況,不僅老百姓身上可以攜帶兵器,而且一些民間組織還允許建立自己的「私兵」,以至于民間的武術之風遠遠超過朝廷。
除此之外,民間好武的一類人還自發組織起來,以各種各樣的團體活動交流武功心得,甚至還以武功為核心創作了諸多的娛樂項目,比如角抵、相撲社、錦標、川弩和射弓踏弩等。
統治者把軍隊當做娛樂團體來對待,民間百姓卻將娛樂當做強身健體的項目進行,不得不說雖然都是娛樂項目,但雙方的尚武之心卻是天差地別。
在很多人的眼里,朝廷之下的人基本都是天下頂尖的人才,可是宋朝時期民間一些武藝人卻常常被邀請進入皇宮,與皇宮之中的武者進行搏斗、交流心得,可見北宋軍隊的戰斗素質并不高。
除了武人之外,民間還存在大量軍事武器制作工坊,這些工坊可以制作弓弩箭簇、甲胄、槍刀劍鋸等,因為長期經營這一行當制作技術非常的高,有的甚至超過了北宋的軍事作坊。
總的來說,當北宋朝廷在壓制武人的發展時,民間的尚武風氣卻在以另一種形式發展,不知是讓人慶幸還是讓人感慨!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宋史》、《食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