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皇后:為什麼瘸腿、瞎眼?打破2個記錄,明英宗臨終為她犯糊涂

1468年農歷七月初三,在北京紫禁城的文華門,上百名文武官員跪在地上大哭,聲音幾乎傳遍整個紫禁城,這是明朝大臣 集體上諫的極端方式,稱為「哭諫」。

在這些哭諫的大臣中,明朝勛貴階層的帶頭人是 魏國公徐俌,文官領頭人是 禮部尚書姚夔,言官群體的代表是 魏元

經過長達6小時的「君臣斗法」,明憲宗朱見深答應百官請求, 慈懿皇太后葬入裕陵,與明英宗合葬。

慈懿皇太后,是明英宗原配皇后錢氏, 為什麼帝后合葬的基本禮儀都要百官哭諫?錢皇后究竟做了什麼,能讓這麼多官員為她鳴不平?

錢氏家族是明成祖朱棣靖難的功臣,曾祖父錢整追隨燕王朱棣起兵,獲得世襲官職,父親錢貴承襲父輩職位,跟隨朱棣、朱瞻基出兵北伐,因戰功被提拔為都指揮僉事。

1441年農歷正月十七,太皇太后張氏,即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命令禮部在 全國范圍內海選適齡女子,要求選拔出一位集「容貌、性情、謙和、有禮」的皇后。

消息傳出,立即引起明朝街頭巷尾的熱議,經過禮部一年的層層選拔,在太皇太后張氏的終極面試中, 錢氏最終成為張太后欽定人選,將與明英宗朱祁鎮完婚,并確定為皇后。

1442年農歷五月初三,張太后派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楊士奇,帶著厚禮到錢府「 納采問名」。四天后,成國公朱勇、禮部尚書楊溥 、吏部尚書郭剌再次受命來到錢府「 納吉納徽告期 」。

半個月后,張輔、楊士奇等人帶著儀仗和皇后冊寶,到錢府迎接,16歲的錢氏戴上九龍四鳳冠,在文武百官、內外命婦的叩頭跪拜下,彩輿從大明門中門進入紫禁城,隨后經過承天門、午門、奉天門,錢氏正式成為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后。

張太后以極為隆重的儀式迎娶錢氏,大明門是皇城的南門,被明朝皇帝視為國門, 錢氏也是明朝第一個從大明門中門娶進宮的皇后。

這是張太后為孫子朱祁鎮做的最后一件大事,短短幾個月后,張太后就去世了,精挑細選、隆重迎娶的錢氏,沒有讓她失望。

朱祁鎮迎娶錢皇后是祖母指婚,事實證明,兩人感情非常好。明英宗考慮到錢氏娘家官職爵位太低,打算賜予家族爵位。

錢皇后婉言拒絕了明英宗朱祁鎮,她表示不想讓娘家無功受封賞,這樣 恐怕會損壞英宗「明君」的形象聲譽。明英宗起初以為錢皇后只是「禮貌性」謙讓,便講述宣宗時期已有先例,多次提出要賞賜岳丈的想法,都被錢皇后堅決拒絕,從此之后,明英宗對錢皇后更是敬重。

古代人極為重視延綿子嗣,帝王之家更是如此,錢皇后深知這個道理, 從來不阻止英宗寵幸其他妃嬪。然而,錢皇后結婚3年,仍然沒有懷孕生子。

反觀其他妃嬪,接連傳出喜訊,其中有位周氏女子最厲害,在1445年生下女兒重慶公主,又在1447年 生下明英宗的庶長子朱見深,被封為周貴妃。就在這三年時間里,英宗已經先后有3個皇子降生,但都不是錢皇后所生。

即便如此,明英宗朱祁鎮也沒打算冊立朱見深為太子,更沒有廢黜錢皇后的想法。一方面是英宗對錢皇后感情深厚, 相信錢皇后可以生育屬于他們的孩子,另一方面不愿走父親宣宗的老路,當年明宣宗就是冊立朱祁鎮為太子,廢掉原配胡皇后,將孫貴妃晉升為皇后,遭到大臣強烈反對。

明英宗朱祁鎮 心懷希望等待錢皇后懷孕的喜訊,沒想到首先到的是 蒙古瓦剌叛亂的消息。

1449年, 明英宗被太監王振害慘了。王振仗勢欺人送給 蒙古瓦剌出兵的借口,隨后又慫恿鼓吹英宗御駕親征,中途封鎖不利消息,假傳圣旨混亂指揮軍隊,竟然將英宗安排在沒有城防和水源的山崗扎營過夜,導致 蒙古瓦剌輕松圍困明軍,英宗被俘虜、百官被殺死,史稱「土木堡之變」。

錢皇后在后宮中一直期待著前線戰報, 沒想到等來的是明英宗被俘虜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最初,朝臣們決定用金銀錢帛贖回英宗皇帝,錢皇后知道后, 立即將所有的財物全部拿出來,期盼瓦剌首領可以放英宗回來。

沒想到, 蒙古瓦剌看到明朝的舉動,認為明英宗的壓榨價值很大,胃口陡然增大。經過朝臣的商議, 決定結束「國無長君」的局面,這樣也可以避免瓦剌繼續索要錢財,最終,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推上皇位,是為明代宗,而英宗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

明代宗登基初期, 蒙古瓦剌大軍圍攻北平,在于謙、石亨等人的嚴密防守下,瓦剌無奈撤退,此時 明代宗的聲望空前高漲,人們似乎都已經忘記了尚在敵營的明英宗,只是錢皇后不會忘記丈夫。

明代宗朱祁鈺登基之后,將生母封為皇太后,此時錢氏的地位非常尷尬,被封為慈懿皇太后,居住的坤寧宮要給「新人」讓位,只能搬到仁壽宮居住。

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冷清寂寥的宮殿中,總會聽到女人磕頭哭泣的聲音,正是23歲的錢皇后。在她出嫁后不久, 父親就病重去世了,在土木堡之變中, 兄長錢欽、弟弟錢鐘也戰死沙場,此時的錢皇后孤苦無依。

在絕望中,錢皇后選擇最無助的方式,每天跪地祈禱上蒼,她想做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能做什麼,只能選擇這樣的方式。

錢皇后每天跪地禱告,如果累了就臥地休息,潮濕寒冷的環境、粗陋不堪的飲食,導致錢皇后 一條腿壞掉,再也沒治好,另外由于長時間哭泣, 一只眼睛也瞎了,她認為這是贖回英宗應受的懲罰。

《明史》記載,「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吁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

1450年8月,瓦剌首領感覺 明英宗已經喪失「脅迫」作用,干脆將他送回京城,背后暗藏禍心,試圖引起明朝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

在于謙的建議下,明代宗朱祁鈺將大哥安排在紫禁城南邊的「南宮」。英宗歷經艱難回到故土,沒想到是這樣的待遇,讓他更沒想到的是, 風姿綽約的妻子錢氏,已經變成「又瘸又瞎」的殘障女人。

明英宗朱祁鎮對「殘障妻子」沒有任何嫌棄, 反而對錢氏更加體貼、視若珍寶,兩人在南宮中相依為命。同時,明英宗的妃嬪也被安排在南宮,其中周貴妃也在。

站在歷史功績的角度來講,明代宗比英宗強很多,明朝仍然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態勢。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時間越長,對皇權的依戀程度也越深,想讓自己子孫繼承皇位,想辦法將侄子的太子之位廢掉,同時 將英宗限制在南宮中不能自由行動

精明又勢利的太監洞察到明代宗的心思,給明英宗提供的條件越來越差,缺衣少食, 錢皇后強撐著病體制作繡品,以此換些錢補貼生活。

就這樣,錢皇后陪伴著英宗度過8年如履薄冰的歲月,直到一件大事發生。

1457年,明代宗的病情急轉直下,眼看就要駕崩歸西。就在這時,以石亨、徐有貞為首的武將集團打開南宮大門,發動「 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辟,重新登上皇位。

30歲的朱祁鎮再次登基,成為明朝歷史上第8任皇帝,由于錢皇后已經永久喪失生育能力, 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封朱見深為太子。此外,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在南宮陪伴朱祁鎮這段時間,又生下一位皇子,取名朱見澤。

自從擺脫南宮的凄苦生活,兒子朱見深被封為太子,周貴妃也晉級為皇貴妃,她意氣風發, 試圖仰仗「母憑子貴」登上皇后寶座,嘗嘗貴為皇后娘娘的尊貴滋味。

只要上層有這樣的想法,總有善于鉆營的人出現。有位叫 蔣冕的太監在孫太后身邊說「錢皇后既沒有子嗣,現在又是殘廢,不適合當皇后,應該讓周皇貴妃做皇后,這樣才不丟了大明朝的臉面」

孫太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這個消息被明英宗聽到, 怒貶太監蔣冕,錢皇后在英宗心中的位置,超過周貴妃的想象。

經過這件事后,明英宗越來越擔心錢皇后,于是 將皇次子朱見潾寄養在錢皇后名下

1462年,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去世,錢皇后在后宮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她也發揮更大作用幫助英宗做一位明君。

明宣宗當年無罪廢黜胡皇后,朝臣們一直都非常同情賢明的胡皇后,當時人們都畏懼太后的權勢,葬禮儀式都沒有按照應有的禮儀級別,于是錢皇后向明英宗建議恢復胡氏的皇后身份,追封謚號為「 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

《明史》記載,「天順六年,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 「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因勸復其位號。」

次年,即1463年,16歲的朱見潾正式居住王府, 由于朱見潾是錢皇后名下的皇子,明英宗命令文武百官都去王府祝賀,這樣的規格是明朝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錢皇后再次創下一個記錄。

明英宗此舉讓滿朝文武大臣感到疑惑,以如此前所未有的規格抬高德王朱見潾,是不是準備將朱見潾扶上太子之位。 事實上,明英宗就是這樣想的,只是他沒想到,自己沒有時間實施了。

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在文華殿召見首輔大臣李賢,告訴他想要撤換太子人選的想法,李賢聽后大驚,跪在地上請英宗三思。隨后,明英宗問「是不是一定要傳位給太子?」李賢叩頭回答「這是江山社稷的幸事」。

《明史》記載,「賢頓首伏地曰: 「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 「然則必傳位太子乎?」賢又頓首曰: 「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

最終, 明英宗放棄更換太子的想法,確定太子朱見深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將太子召至病榻邊,情深意切地交代「身后事」。

明英宗 臨終交代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皇后的位份已經確定,不能更改,二是劃出一塊土地給德王朱見潾作封地,三是妃嬪們不用殉葬,四是錢皇后死后要與自己一起合葬。

從明英宗的臨終遺言可以發現,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錢皇后,遺言的內容全部涉及到錢皇后,足見英宗對錢皇后的擔心。

1464年農歷正月十七,明英宗朱祁鎮駕崩,明憲宗朱見深登基稱帝。按照慣例,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禮皇太后,正常情況下, 嫡母錢皇后優先于生母周貴妃。

然而,周皇貴妃以皇帝親娘的身份明言「殘廢的錢皇后無子,沒有資格做太后,按照明宣宗的規矩,就應該廢掉她的皇后之位。」

李賢曾在關鍵時刻維護朱見深,但是在冊立太后這件事上, 李賢等文官集團都支持錢皇后,明憲宗通過說服生母,最終將錢皇后封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貴妃封為皇太后。

皇太后周氏對此心存怨言,只能隱忍不發。後來,在營建明英宗陵墓的時候,李賢直接提出地宮營造3間墓室的想法,目的就是 害怕周皇太后阻撓慈懿皇太后與英宗合葬,結果事情真如預想的那樣。

1468年,在明英宗去世后四年后,慈懿皇太后也去世。 明憲宗偏向母親周皇太后,決定為慈懿皇太后另選墓地,結果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對,就出現文章開頭「哭諫」的場景。

起初,周皇太后得知群臣都維護慈懿皇太后,勃然大怒, 一意孤行要為慈懿皇太后另找墓地。由于群臣的哭聲極大,導致整個宮城都籠罩在嚎啕聲音里,周皇太后讓明憲宗驅散眾位大臣,結果群臣抗命不從。

在外「哭諫」的大臣們說,如果不得到合葬慈懿皇太后的旨意,絕不敢退下。當時正值7月,天氣炎熱,「哭諫」的大臣即便高溫中暑暈倒,也不離開,這份執著精神最終讓周皇太后屈服了。

經過一番「較量」,維護慈懿皇太后的大臣獲得勝利,錢皇后尊號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如愿葬在裕陵地宮,實現明英宗的遺愿,這對飽經滄桑的夫妻終于實現「死后同眠」的愿望。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