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常遇春「關系戶」,朱元璋忍5年、滅3族,是誰在夸大藍玉?

1371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4個年頭,長子朱標已經16歲,明太祖決定為皇太子舉行婚禮,迎娶的是名將常遇春的長女常氏。

早在1368年,朱標就被封為明朝皇太子,是朱元璋精心培養的皇位接班人,極為重視這次婚禮,命令禮部尚書陶凱專門主持,要嚴格按照傳統「六禮」的程序。

但是,常遇春在1369年突然去世,同時,常遇春也沒有兄弟,也就是說,太子妃常氏家里沒有長輩接待言事,最后,藍玉以常氏舅舅的身份承擔起「議親責任」。

此時藍玉的官職是大都督府僉事,按照明朝官員品級屬于從三品,但是對面的禮部尚書則是正二品。想必沒人想到,僅僅在8年后,藍玉就封侯拜將、名震天下。更讓人想不到的是,22年后的藍玉,因謀反大罪被誅殺滅族。

今天,結合史料細節分析藍玉生平關鍵事件的細節,了解鮮為人知的藍玉。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名將徐達、常遇春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被明太祖朱元璋視為心腹,也正是因此,常遇春的長女嫁給太子朱標,徐達的長女嫁給四子朱棣。

藍玉在明朝初期的名聲非常大,但是史書上對藍玉早期的記載很少,甚至連出生年份都沒有,只記載藍玉是安徽定遠人,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

《明史·藍玉傳》記載,「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婦弟也。」

藍玉最初是跟隨常遇春打仗,戰場上勇猛無畏,參加的戰役大多數都以勝利告終。常遇春對于妻弟藍玉非常關照,經常在朱元璋面前夸獎他,為藍玉提供更多升職的機會。

隨著戰爭的進行和軍功的累積,藍玉的軍職也越來越大,從管軍鎮撫到千戶、指揮使,最后被任命為大都督府 僉事。

1370年,即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論功封賞,其中公爵有6位、侯爵有28位,但是其中沒有藍玉。

這里要重點介紹一下藍玉擔任的「大都督府 僉事」,大都督府是明朝初期設置的最高軍事機構,僉事相當于是最高長官「都督」的助手,主要負責管理軍紀、訓練等。

在明朝初期,朱文正、沐英、李文忠先后都在「大都督府」擔任職務,朱文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而這些人有個共同點,都是「關系戶」出身。

從這里可以發現,藍玉在明朝建立過程中沒有突出功勛,因此沒有被封賞爵位,但是因為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朱元璋故意將藍玉放在「大都督府」,用意也十分明顯,就是鍛煉藍玉。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上亦以遇春故寵異之(藍玉),累功至都督僉事。」

也就是說,清朝谷應泰也認為,因為常遇春的緣故,朱元璋格外寵愛藍玉,這才讓他擔任大都督府的僉事。

1371年,可以說是藍玉的「騰飛年」,因為朱標迎娶常氏作為太子妃。

也就是說,藍玉變成皇太子的舅舅,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有意扶持朱標集團,為將來繼承皇位打下基礎,藍玉自然成為朱元璋的重點「扶持對象」。

1371年,朱元璋任命湯和為征西將軍,率領水師沿江而上,征伐盤踞川蜀地區的明氏大夏政權,遭到頑強抵抗,湯和始終不能攻破。後來,又遇到暴雨天氣,導致湯和的軍隊駐扎很久,始終不能克敵。

湯和的前線戰報讓朱元璋很是頭疼,幸好傅友德已經從陜甘地區進入四川,于是命令傅友德、湯和兩邊夾擊大夏政權,藍玉則是傅友德大軍的先鋒,最終攻克錦里,即今天的四川成都。

此戰之后,四川正式歸入明太祖朱元璋統治疆域,這也是藍玉第一次嶄露頭角,朱元璋也更加關注藍玉。

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馮勝、李文忠分別率領大軍北伐元朝,藍玉在徐達軍中仍然擔任先鋒官,只可惜明朝出動的3路大軍,徐達率領的中路軍大敗,李文忠勉強算是打了平手,只有馮勝率領的西路軍獲得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大都督府」深造培養的李文忠,此時已經獨自領軍出征。

兩年之后,即1374年,藍玉被任命為大軍主將,領兵攻克興和(河北張北),此戰俘虜包括 貼里密赤在內的59位朝大臣。

1378年,西番發生叛亂,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藍玉共同平定叛亂,明軍先攻克甘肅臨潭,俘虜了西番十八族的首領,緊接著又平定 朵甘納兒七站,將明朝實際統治區域拓展數千里,此外還俘虜男女2萬人、牲畜20余萬頭。

《明史》記載,「 拓地數千里,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余萬,乃班師。」

1379年,藍玉率領軍隊回到京城,朱元璋對此次戰果極為滿意,冊封藍玉為世襲罔替的永昌侯,俸祿達到2500石。

從藍玉的征戰履歷中可以發現,朱元璋有意鍛煉藍玉,每次安排藍玉以副將身份隨軍出征,跟隨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將領,比如傅友德、徐達、沐英。

可以說,藍玉和常遇春的經歷完全不同。常遇春當年投靠朱元璋,是憑借自身的「勇猛智謀」,一步一個腳印拼殺出來的,而藍玉則是常遇春的「關系照顧」,又經過朱元璋的「悉心培養」,這才逐漸走上統軍將領的位置。

從藍玉被封為永昌侯開始,屬于他的舞台才正式到來,但是細節處透露著關鍵信息。

1381年,藍玉以左副將軍的身份征伐云南,主將是傅友德,右副將軍是沐英。藍玉率領的東路軍進展很順利,沒有遇到抵抗就拿下昆明,駐守此地的元朝右丞相 觀甫保直接投降,標志著元朝在云南的殘存力量被徹底消滅。

緊接著,藍玉率軍攻占大理,俘虜元朝官員達里麻,云南全部被平定,納入明朝版圖。

朱元璋命令沐英留下鎮守云南,傅友德和藍玉率領大軍班師回朝,明太祖朱元璋論功行賞,認為藍玉的功勞最大,俸祿增加500石,并且把藍玉的女兒指婚給蜀王朱椿做蜀王妃。

《明史·藍玉傳》記載,「玉功為多,益祿五百石。冊其女為蜀王妃。」

藍玉的永昌侯俸祿是2500石,如今已經變成3000石,這是什麼樣的水平呢?當時魏國公徐達的俸祿是5000石,還差距比較大,但宋國公馮勝、曹國公李文忠的俸祿就是3000石,也就是說,藍玉侯爵的俸祿待遇已經與公爵持平。

此時,不禁要問,藍玉的功勞真的比肩公爵了嗎?

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1子,在1378年被封為蜀王,1385年迎娶藍玉女兒,從此之后,藍玉又多了一重皇親國戚的身份。

1387年,朱元璋決定北伐,馮勝被任命為大將軍,藍玉、常茂分別擔任副將,此戰明軍大獲全勝,馮勝招降北元太尉納哈出以及他的20萬兵馬。

軍事上取得勝利,但馮勝和常茂卻因矛盾鬧到朱元璋那里,兩人先后受到貶斥,而藍玉則意外獨自領功受賞,被授予「大將軍」頭銜,總管軍事,屯兵在薊州。

1388年,朱元璋根據情報得知北元皇帝在捕魚兒海,藍玉受命帶領15萬大軍北上討伐。主將藍玉率軍抄近路、晝夜兼程,終于到達百眼井,這里距離捕魚兒海只有40里遠,但是沒有見到任何元朝軍隊,藍玉就想率軍回師。

《明史·藍玉傳》記載,「去海四十里,不見敵,欲引還。」

就在這時,藍玉的副將王弼主動站出來,勸說藍玉不能「空手而歸」。王弼的理由很簡單,他說「我們率領15萬明軍北出邊塞,如今深入漠北卻毫無斬獲,就這樣回去,如何向君王復命呢?」

《明史·藍玉傳》記載,「定遠侯王弼曰:「吾輩提十余萬眾,深入漠北,無所得,遽班師,何以復命?」

王弼被封為定遠侯,他曾經在鄧愈手下擔任很長時間的先鋒,因戰場勇猛被稱為「雙刀王」,王弼還經常為鄧愈提供「智謀金點子」,這次為藍玉想的計謀是「穴地而居、不見煙火」。

王弼的話打動了藍玉,遵照他的計謀布置下去,明軍就地挖穴、不用明火,主動將蹤跡隱藏起來。不久之后,藍玉果真探聽到敵軍主力,命令王弼率軍趁著夜色和風沙突襲敵人。

元朝軍隊被王弼的計謀蒙騙,以為明軍缺乏水源糧草,已經無功而返,因此防御極其松懈,被突然出現的明軍嚇得驚慌失措、倉促應戰。

經過清掃戰場,北元皇帝與太子帶著10余位騎兵逃走,藍玉俘虜北元妃嬪、王子、公主超過100人、官員超過3000人、男女人口7萬余人、各類牲畜15萬頭。

此次北伐之戰,基本摧毀北元的管理體系和軍事力量,北元此后20余年不敢南下,捷報傳至京城,朱元璋興奮至極,當即降旨承諾要獎勵慰勞將士,更是將藍玉比作漢朝衛青、唐朝李靖等名將,似乎藍玉已經成為明朝第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冊封藍玉為梁國公,再賜免死鐵券,然而事情在悄然之間發生巨變。

藍玉率領勝利之師從草原回來,當大軍抵達喜峰關時已是深夜,這里是長城防線的重要關口,守關的明將需要辨別來人身份,沒有及時打開關口大門,此舉惹怒藍玉,下令士兵攻打毀壞喜峰關。

《明史·藍玉傳》記載,「北征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

朱元璋聽聞此事,感到十分不快,這只是狂妄藍玉干的第一件「蠢事」,接下來的行為將直接激怒朱元璋。

藍玉色膽包天,看上被俘虜的北元皇帝妃子,元妃被逼無奈感到羞愧不已,選擇自盡而死。

《明史·藍玉傳》記載,「言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帝切責玉。」

沉浸在消滅北元喜悅中的朱元璋,接連收到藍玉「縱兵奪關、逼死元妃」的消息,興奮之情一掃而空,只剩下不滿之情。

藍玉回到京城,朱元璋當面斥責,并且故意拖延封賞,目的就是警示藍玉。5個月后,朱元璋才降旨冊封藍玉為涼國公,從「梁國公」改為「涼國公」,意圖非常明顯。

此外,朱元璋將藍玉的過錯刻在免死鐵券上,這種「動手腳」的事朱元璋已經做過,那個人就是湯和,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時刻警示這些犯錯之人。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封永昌侯藍玉為涼國公。先是,擬封玉梁國公,至是,改封涼,鐫其過于券。」

權勢尊寵如日中天的藍玉,絲毫沒有關注到朱元璋態度的變化,依然我行我素、驕縱狂妄。比如在宴會上說話十分傲慢,在軍營里隨意貶黜將士,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忍在心里。

1391年,藍玉再次率軍出征西番,勝利班師回朝,朱元璋將藍玉加封為太子太傅。當時,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都是太子太師級別,頭銜要比藍玉高,藍玉在公眾場合抱怨「憑借我的功勞,難道不配享有太子太師嗎?」

藍玉在明廷地位陡然攀升,驕奢自傲之余,藍玉還蓄養很多家奴和義子,這些人大多仗勢欺人、為惡鄉里。有一次,藍玉無故侵占東昌百姓田地,御史前來詢問,憤怒的藍玉直接將御史驅逐出去。

《明史·藍玉傳》記載,「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占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的所做所為一直被朱元璋容忍,主要以警示為主,比如在藍玉發出「太子太師」的囂張言論后,朱元璋故意不采納藍玉的建議,導致藍玉整天悶悶不樂。

朱元璋能夠容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太子朱標,藍玉作為朱標「勢力集團」的重要成員,但是在1392年8月,年輕的太子朱標因風寒去世,朱元璋悲痛萬分,對朝中事物的性情態度都變了,對大臣也極為嚴苛。

次年,即1393年,錦衣衛密奏朱元璋「藍玉意圖謀反」,并且在藍玉府邸搜出盔甲弓弩,明太祖朱元璋沒有憐憫,降旨誅殺藍玉、誅滅三族,受到牽連被殺者超過1.5萬人,史稱「藍玉案」。

從1379年,藍玉因出征西番被封為永昌侯,藍玉家族位列明朝勛貴16年。從1388年,藍玉捕魚兒海勝利班師算起,他驕奢囂張了5年時間,最終被朱元璋滅3族。

縱觀藍玉一生的關鍵時間點, 一直疑惑「藍玉是否被過分夸贊」的嫌疑?

1379年,藍玉因為征伐西番有功,被封為永昌侯,1381年,藍玉跟隨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朱元璋戰后評功,認為藍玉功勞最大,要知道藍玉拿下昆明根本就沒有打仗,是元朝守將投降的。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讓藍玉的俸祿持平公爵。

1387年,馮勝、常茂、藍玉率軍北伐,大獲全勝,結果因為馮勝和常茂的「翁婿矛盾」,藍玉成為最大受益者,被封為大將軍。

1388年,藍玉率軍出征捕魚兒海,這場戰役歷來被稱為藍玉軍旅生涯的巔峰,他也因此位列公爵。在捕魚兒海戰役中,明軍的勝利影響深遠,客觀來說,副將王弼的功勞要遠大于藍玉,是他在藍玉準備撤退的關鍵時候,講明利害關系、獻上計策,最終才有了「捕魚兒海大捷」。

綜合看過藍玉升遷的關鍵時刻,會發現他立下的功勞和得到的封賞并不對等,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每次在藍玉立下戰功之后,過分夸贊抬舉藍玉,有些「器小而任重」的意思,最終走向毀滅,洪武26年之后,明朝再無藍玉。

個人認為,藍玉是一位可以能征善戰的戰場猛將,卻不能算是名垂青史的頂尖名將,歷史上對藍玉的夸贊有過分抬高的嫌疑,而背后的推手無疑是明太祖朱元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