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路人,是思想的啟蒙者他在文壇有很好的名聲,他獲得了無數人的敬佩。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晚年生活卻窮困潦倒,住破爛小公寓,落魄到圖書館打小工,最后連她的妻子都說:裝啥慈善家,要求他不要裝大方了。
那麼,胡適究竟是怎麼把自己搞到這種地步的呢?
胡適從小時候開始,就非常聰明,讀書也很厲害。
當時,胡家人都把胡適當作振興胡家的希望,希望他成為天子門生,成為胡家的驕傲。
但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很快,科舉制度取消了,胡適靠讀四書五經光耀門楣的計劃也徹底破產。
好在胡適家里比較有錢,他決定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選擇了去美國留學。
在美國,胡適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思想,他開始對中華的封建制度恨之入骨,向往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胡適回到國內以后,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和陳獨秀成了很好的朋友,他開始在報紙上舌戰群儒,和一切思想與之不統一的人做斗爭。
胡適曾經竭盡全力宣傳白話文,在提及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的時候,曾經有人說和文言文相比,白話文是下級底層老百姓所說的語言,沒有文言文優雅,而且廢話連篇,不是一個好的語言。
結果,胡適在課堂上要求他的學生寫一封回絕信,回絕信是用來回絕一份成為政府官員的工作。
最后, 胡適以「干不了」三個字完勝,成功說明了白話文也可以很簡潔。
雖然胡適在資助朋友的時候多少有點沒數,但是胡適卻是很聽妻子的話的,甚至說他怕老婆的名聲在整個文學界都是有名的。
在這里,胡適感覺到了人生的意義,他也有很多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出門在外,胡適有了一堆好朋友,這些好朋友中難免有人生活困窘,他們就找胡適借錢。
作為富家子弟的胡適,完全不知道金錢的重要性,他來者不拒,對于所有借錢的要求都答應下來。
可是, 他雖然名聲很大,薪水卻不高,再加上又揮金如土,很快就陷入了坐吃山空的囧境,這也讓他的晚年生活變得不安定起來。
時間過得很快,1949年,新中華成立。
但是,胡適卻依然堅持自己資產階級那一套,他覺得中華應該像美國一樣,走資產階級道路。
這個時候,中華人民已經取得了勝利 ,馬克思主義被證明是最適合中華的道路,胡適在中華找不到認同,就又去了美國。
這時候的胡適,卻早就沒有了一開始來時的鮮衣怒馬,得意非凡,他的經濟情況很糟糕,只能暫時租住了一個很小的房子。
胡適原本打算重操舊業,去大學當講師。他以為憑借自己的資歷,應該很容易找到工作。
在被很多所大學拒絕以后,胡適終于慌亂了,他已經60歲高齡,實在不知道可以干些什麼了。
最后, 胡適終于在一所大學找了一個圖書管理員的工作。
胡適微薄的工資并不能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好在他人緣不錯,經常有一些朋友也會救濟他。
胡適在美國并沒有受到任何優待, 在大學當了兩年的圖書管理員之后,胡適身上的傲氣已經被磨得差不多了,這種靠朋友救濟來過日子的生活一過就是7年。
1958年,胡適的生活再次迎來轉機,台灣方面邀請他回國擔任學術職務,胡適二話不說,答應了這個要求。
胡適在台灣的工資還算不錯,所以,他又開始了揮金如土、拯救朋友的旅程。
這樣的事情做多了,也讓他的妻子有了怨言。
妻子覺得,我們自己的生活都要過不下去了,哪來的那麼多錢去救濟別人啊。于是,他經常吐槽胡適:裝啥慈善家呢?
后來,胡適在71歲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錢財,只留下了一屋子的書。
胡適的很多行為,可能讓很多人覺得很奇怪,因為他自己都過得不好,但卻幫助了很多人。
胡適的這種性格,讓很多哪怕不贊同他學術觀點的人,都將他當做朋友。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胡先嘯先生。這位胡先嘯先生,和胡適一樣,都是曾經留洋的學生。
但是和胡適一留洋就接受了西方文化不同。胡先嘯雖然留洋,但是卻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持者,兩人經常在報紙上辯論得熱火朝天。
但這并不妨礙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胡適和胡先嘯兩人還曾經在一起合影。
為了紀念這次合影,胡適在照片的背面寫下了「兩個反對的朋友」這也成為了文壇的一段佳話。
胡適早期鮮衣怒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曾經抱著報效祖國的愿望。
很可惜,后來, 他的理想并沒有最終實現,因為他的政治觀點并不適合中華的國情。
胡適交過很多朋友,曾經這些人因為相似的主張而聚合在一起,又因為主張不同而分道揚鑣。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陳獨秀和李大釗。
但是, 盡管有著許多分歧,他們相見的時候依然能夠相視一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胡適一生雖然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卻交了一堆朋友,這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了。
來日九泉之下,可得二三好友,一起評詩論道,青梅煮酒,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胡適的一生,與金錢和權力并不沾邊,他看中的,是理想和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