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這是魏文帝曹丕登基的第2個年頭,皇后甄宓(fu)突然接到曹丕的圣旨,毫無征兆地要賜死她,曹丕派遣的使者態度強硬,甄宓只能飲下毒酒。
這還遠遠不夠,曹丕為了故意羞辱妻子甄宓,讓她披頭散發遮蓋住臉, 將糟糠塞在甄宓的嘴巴里。中國歷來對死者充滿尊敬的傳統, 曹丕此舉無異于鞭尸掘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17年的夫妻感情變為咬牙切齒的仇恨?
今天,我們通過史料 還原「理想妻子」甄宓,以及分析她遭受死后屈辱的原因。
公元183年,甄宓出生在中山國的無極縣,這是東漢時期的封國,在今天的河北石家莊。 甄宓祖上非常給力,拜官封爵掌握天下兵權,當時的無極甄氏, 是中山國名副其實的豪門望族,世襲的俸祿就有2千石。
《三國志·后妃傳》記載,「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明帝母,漢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甄宓的父親名叫甄逸,官職是上蔡令,甄宓的母親張氏共生育有3子5女,其中 甄宓是年紀最小的女兒。命運對甄宓并不友好,在她3歲的時候, 父親甄逸就突發疾病去世,好在甄氏家族強盛,甄宓并不會受到衣食的困擾。
當姐姐們在院子里玩耍的時候,甄宓總是獨自到閣樓看書,9歲的甄宓記憶力極好,熱衷于讀書寫字。有一天, 甄宓的二哥甄儼嘲笑她,說「女孩子應該學習女工,讀書能有什麼用,難道你還想做女博士嗎?」
甄宓回答說,「古代那些賢德的女子,無一不是借鑒前人的經驗,以此警示糾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不讀書,我拿什麼來借鑒自省呢?」
《魏書》記載,「后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
東漢王朝搖搖欲墜之際,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在戰亂年代又遇上饑荒, 底層百姓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賣掉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當時,甄氏家族家底雄厚,家中存儲的糧食非常多,因此趁機低價購買各種寶物。
年僅12歲的甄宓得知內情后,勸說母親停止這種行為, 甄宓認為在亂世中收集大量寶物,很容易引來亂民賊寇,給家族帶來災禍。甄宓建議將家中的糧食無償分發給鄉親鄰里,幫助大家度過饑荒,也算是惠及百姓的善行。
《魏書》記載,「后年十馀歲,白母曰: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
甄宓母親聽從女兒的建議,甄家在當地名聲極好,也沒有遭遇任何「壞人」惦記。
在甄宓14歲那年,曾經「嘲笑」甄宓讀書的二哥甄儼去世,由于甄宓母親性情嚴厲,對待寡嫂極為嚴格,甄宓便勸說母親,「 嫂子年輕守寡,還要照看甄家后人,雖然她是兒媳婦,但您應該像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嫂子」,甄宓母親聽后極為感動,從此婆媳親密相處。
甄宓的這段話,在2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呢?
轉眼間,甄宓已經到了婚嫁年齡,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大小喬的美麗,但是甄宓的美貌也是數一數二的,很多名門望族前來求娶甄宓。
當時,東漢朝廷已經失去統治力,在眾多割據群雄當中,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等地,實力最為強大。 袁紹為了繼續增強實力,有意通過聯姻拉攏甄氏家族,袁紹為此專門聘請當地名儒,攜帶重金厚禮到甄府求親。
公元198年, 甄宓嫁給袁紹的次子袁熙。次年,袁紹在易京之戰中擊敗公孫瓚,占領幽州,這時的河北完全歸屬袁紹。袁紹任命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而甄宓則留在鄴城伺候婆婆。
《三國志》記載,「建安中,袁紹為中子熙納之。熙出為幽州,后留養姑。」
從甄府嫁給袁熙不久,兩人被迫變成異地夫妻,在戰亂年代更難相見,因此 兩人也沒有生育孩子。
公元200年,歷史上經典戰例「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兩年后袁紹去世。公元204年, 曹操率軍攻破甄府所在鄴城,曹丕奉命查抄袁熙的府邸。
甄宓試圖以蓬頭垢面躲過曹丕,但是表面的凌亂無法掩蓋她的風韻氣質,曹丕見到甄宓,發現她姿色絕倫, 于是奏明父親曹操,將甄宓娶為妻子。
這一年, 甄宓剛滿22歲,而曹丕則只有17歲,這是三國時期罕見的「姐弟戀」。
關于曹丕迎娶甄宓的這段歷史,在《世說新語》中記載, 是曹操最先惦記甄宓的,只是被曹丕捷足先登了,曹操懊悔不已。
《世說新語》記載,「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曰:五官中郎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
曹操更早聽說甄宓的美貌,在攻破鄴城之后,立即派人到袁熙家中去找甄宓,沒想到曹丕已經醉心于嬌俏的甄宓, 曹操悔恨地直跺腳,說「我攻破鄴城就是為了甄宓呀」。
《世說新語》并不是正統史料,是南朝的筆記小說,因此相關記載并非事實,很有可能是根據曹操喜好「二婚妻」的緣故,作者才據此改編曹操父子搶奪甄宓的故事。
雖然甄宓是二婚再嫁曹丕,但是仍然憑借著美貌、才華和智慧被曹丕寵愛數年。 在甄宓嫁給曹丕的當年,甄宓便生下兒子曹叡,三年后即公元207年,甄宓又生下女兒東鄉公主。
《三國志》記載,「文帝納后于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
自從甄宓嫁給曹丕,她不僅 悉心照顧丈夫,而且對 婆母卞夫人也盡心盡力,得到卞夫人的多次夸贊。
公元211年盛夏,曹操帶著卞夫人率軍西征,命曹丕和甄宓留守鄴城,卞夫人難以忍受酷暑行軍病倒了,曹操將卞夫人安頓在孟津。
甄宓得知婆母生病,立即送去滋補藥材,還因不能伺候在身邊急得坐立不安,經常躲在角落里哭泣。後來,卞夫人親自寫信說明身體已經痊愈,甄宓這才放心,卞夫人深有感觸地說,「 甄宓真是孝順的兒媳婦!」
甄宓的至孝之心感動曹操和卞夫人,漢魏時期宴請賓客,家主的正妻理應出來拜見客人,當時曹丕府中宴請文人,甄宓按規矩出來拜見, 結果劉楨不肯低頭拜見甄宓,曹操聽說此事,本來想要處死劉楨,在甄宓的求情下,免除死刑改為發配苦役。
面對曹丕的妾室, 甄宓向來是寬容大度,對那些受寵的妾室,甄宓勸誡她們走心侍奉,對于那些不受寵的妾室,則經常安慰開導,此外, 甄宓還經常勸說曹丕納妾要挑選賢淑美好的女子,這樣才能子嗣興旺,曹丕對甄宓極為贊賞,也更加寵愛她。
《魏書》記載,「后寵愈隆而彌自挹損,后宮有寵者勸勉之,其無寵者慰誨之,所愿廣求淑媛,以豐繼嗣。」
班昭在《女誡》中說「 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 」,意思是,婦人做到舉止有規矩、說話選擇時機、穿著得體干凈、專注家庭事務, 這就是女人的大德。
按照古人對女子的標準,對照甄宓的行為處事,樣樣都能完美做到, 堪稱古代婦人的標桿,甄宓配得上「理想妻子」的贊譽。
公元220年6月,曹丕率軍南征,而甄宓留在鄴城。10月,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丕,并且將兩位女兒嫁給曹丕做妃子,此外曹丕逐漸開始寵愛貴嬪郭氏、貴人李氏、貴人陰氏,曹丕逐漸開始疏遠甄宓。
公元221年6月,曹丕派遣使者賜死甄宓,安葬在鄴城,令人難以接受的是, 曹丕讓甄宓死后「披發遮面、以糠塞口」。
那麼,曹丕為什麼要羞辱妻子甄宓呢?
有一種說法是甄宓「紅杏出墻」,與曹植有私情。
這種說法主要源自曹植的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公元222年,也就是甄宓去世的第二年,曹植拜見登基稱帝的曹丕,在返回封地的途中經過洛水,有感而發寫下傳世名篇。
《感甄賦》主要講述的是,曹植在洛水邂逅伏羲之女洛神,被洛神美麗溫婉的氣質所吸引,兩人相互愛慕,最終因人神殊途無奈分離。
因此, 有人說曹植所寫《感甄賦》的主角就是甄宓,是為了紀念嫂子甄宓而作。
實際上并非如此, 曹植主要是抒發「相煎何太急」的不滿情緒,「甄」字與「 鄄」是通假字,正好是曹植在這次拜見曹丕后,被封為鄄城王。
此外,曹植的有感而發是指宋玉在《神女賦》中對楚王所說遇到巫山神女的故事, 并不是曹植與甄宓的往事。
更重要的是, 曹植與甄宓的愛情故事,最早出現在唐朝,此時距離甄宓去世已經超過500年,讓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唐朝時期的思想更為寬容開放,喜愛詩詞的唐朝人對曹植更為喜愛,謝靈運曾說「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見曹植在后世文人心中的地位。
在這里,我個人猜測,很可能在唐朝這種氛圍下,人們創造了「才子與佳人」的美好故事, 這才導致后世出現甄宓「紅杏出墻」與曹植存在私情的誤會。
甄宓遭受羞辱最可能的原因是曹丕「移情別戀」,受人挑撥做出錯誤決定。
前文說到,曹丕在登基后逐漸寵愛貴嬪郭氏以及其他妃嬪,甄宓這時遠居在鄴城,逐漸被曹丕遺忘,即便甄宓能夠泰然處之,但是她所處的位置注定不會風平浪靜。
曹丕寵愛的郭氏心計深沉, 她曾獻上計謀,幫助曹丕當上世子,面對更年輕漂亮的郭氏,曹丕自然沉湎在溫柔鄉里。更為重要的是,曹丕本來就不是專情的男人,喜新厭舊是他身上的標簽之一。
曹丕的身邊從來不缺女子,在登基之前是眾位妾室,甄宓對此寬容相處,在登基稱帝之后,曹丕更是肆無忌憚, 寵愛的妃嬪換了一波又一波,比如漢獻帝劉協的兩個女兒、貴人朱氏、仇昭儀等,郭氏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按照常理來說,曹丕登基后應該冊封皇后, 但是曹丕始終沒有冊封妻子甄宓為皇后,就在這時,郭氏早就覬覦皇后寶座,抓住機會 誣陷甄宓所生的曹叡不足月,憤怒的曹丕派遣使臣賜死甄宓。
這是郭氏的一箭雙雕計謀,既可以除掉甄宓,又可以避免曹叡被立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
《漢晉春秋》記載,「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明帝。」
郭氏如愿以償,公元222年,即甄宓被賜死的第2年,郭氏被曹丕冊立為皇后,但她一直沒有子嗣。
直到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不起, 在臨終之前,才將曹叡冊立為皇太子,僅1個月后,曹丕駕崩,曹叡登基稱帝,史稱魏明帝。
《三國志》記載,「(222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并受遺詔輔嗣主。」
曹叡是甄宓的兒子,登基后不久, 就追封生母甄宓為文昭皇后。
魏明帝曹叡對母親甄宓被賜死的事,一直耿耿于懷,當時的他已經17歲,但是并不明白其中的具體原委, 多次追問郭太后母親的死狀。
起初郭太后的回答是「你母親是先帝賜死的,現在為什麼逼問我?你應該責怪你的父親,況且你作為先帝的兒子,怎麼能因為生母逼迫后母呢?」
魏明帝曹叡聽到郭太后的回答,憤怒不已,具體對郭太后做了什麼,史書并沒有記載,可以確定的是, 郭太后被逼驚懼而死。
《魏略》記載,「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
郭太后死后,李氏當年受甄宓臨終委托撫養曹叡,她才敢向曹叡說出實情,甄宓是被郭氏構陷致死的, 得知母親甄宓死后慘狀,魏明帝曹叡悲痛萬分,命人 同樣以「披發覆面、以糠塞口」下葬郭太后。
《三國志》記載,「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因果循環,自有定數,萬事皆有輪回。郭氏在曹丕面前誣陷好人,甄宓被賜死后再遭受羞辱, 甄宓的兒子曹叡讓郭太后也嘗到昔日惡果,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三國時期史學家王沈對甄宓有這樣的評價,「 后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足見對甄宓的高度評價。《三國志》作者陳壽對甄宓也評價極高,他說「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垂憲范乎后葉矣」,將甄宓視為后世效仿學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