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事真主,戮力鏖疆場。功豈后褒鄂,名應并徐常。——趙翼評價單雄信
對于單雄信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他既是生活在隋末唐初的一位將軍,也是《隋唐演義》中的綠林好漢、江湖英雄。
不過,《隋唐演義》對單雄信的記載到他被殺的時候就截止了。
但單雄信亦或者說是單雄信家族的傳奇并沒有結束,李世民殺了單雄信后,徐茂公暗中照顧他的家小,多年后單雄信的子孫后代為覆滅大唐奠定了基礎,也算是間接為其報了仇。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單雄信的人生又是怎樣的跌宕起伏呢?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看看單雄信一生。
諸多影視劇對單雄信的描述并不到位,大大降低了他的真實影響力,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曾這樣評價他:
雄信驍捷,善用馬槊,名冠諸軍,軍中號曰「飛將」。
由此可知,單雄信驍勇善戰在軍事方面有著過人的才能,遠非秦叔寶、尉遲恭等人可比。
單雄信與徐世勣是好朋友,二人立誓同生共死永不背叛,大業九年東郡法曹翟讓因為觸犯了當朝法律而逃亡到瓦崗寨揭竿起義。
單雄信和徐世勣這一對兄弟有一腔熱血卻苦于報國無門,趁此機會就決意前往瓦崗寨歸附于翟讓,有了這二人的助力翟讓如有神助一般。
他接連攻打下了幾座城市,瓦崗寨的人數也增加至幾萬人,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前來投奔翟讓。經過幾年的戰斗,大約在大業十三年時,瓦崗寨已經成為了一方割據軍閥。
後來,翟讓禪位于李密,李密自稱「魏公」、任翟讓為司徒。李密還十分欣賞單雄信與徐世勣二人的能力,封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封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十分重用他們二人。
這本來算是一件不錯的安排,才能更高的人坐在領導者的位置上,給下屬分配其應得的職位,君臣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讓起義繼續進行下去。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翟讓的下屬對翟讓說希望他殺掉李密奪回政權,雖然這一主張被翟讓所拒絕,但李密知道這個消息后還是不放心,最后決定除去翟讓。
天子你可要自己當,怎麼可以讓給別人呢?
單雄信與徐世勣最開始是跟隨翟讓起義,所以兩人也讓李密內心有所懷疑,于是在一次宴會上,李密趁翟讓不備將其殺害,徐世勣也被士兵砍傷。
單雄信感到無奈只好向李密跪地求饒,李密本有連單雄信與徐世勣一起除掉的心思,但還是因為愛惜這二人的能力而作罷。
李密還寬慰這二人,允許他們統領翟讓留下的部隊,單雄信第一次換了效忠的主君。時間來到唐武德元年,李密受到同是隋朝末年的亂世英雄王世充的攻伐,史稱「偃師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李密讓單雄信領軍在偃師城北對抗王世充,王世充先是打敗了單雄信,隨后又打敗了李密。
沒有辦法,李密只能投降,而單雄信也只能選擇投降,不過他的兄弟徐世勣在這一次選擇了投奔李唐,兄弟二人從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遂降于王世充,署為大將軍。
單雄信新投奔的主君王世充跟李密差不多,同樣愛惜他的軍事才能,不僅沒有治單雄信的罪反而任命其為大將軍,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就是希望單雄信能為自己效力。
武德三年,唐朝李世民來攻伐王世充的隊伍,單雄信率軍出戰。
早年李淵因受楊廣的猜忌在半路上被截殺,李淵誤把單雄信的哥哥當做匪徒,趁其不注意一箭射殺了,兩家就此結下了仇怨。
所以在對抗唐朝的軍隊時,單雄信一心想要直取敵將首級,直撲李世民而去,幸好徐世勣及時出現制止了單雄信,同時雞皮下加入看到敗局已定、下令撤軍。
奈何,王世充還是沒能對抗得了更加擁有人心的李氏唐朝,大軍失敗后王世充等人本想投降,沒想到李世民毫不接受,反而下令將王世充、單雄信等一眾人全部就地斬殺。
東都平,斬于洛陽。
《舊唐書》中則是說李淵下令處死單雄信的,或許他也是害怕被報復吧,畢竟一山不容二虎,身邊一直有個仇人存在任誰都不會太過放心。
徐世勣作為李世民手下一員得力的干將,又是單雄信的摯交好友,他為了兄弟向李世民求情道:
「單雄信只是跟錯了主君,您不殺他,他日后定會感激您的恩德,誓死為您效力。」
李世民對此卻嗤之以鼻道:
「從翟讓到李密,再到王世充,他換了多少個主子,你我都知道。今天他可以為了活命向我投降,明日就能為了活命投奔別人,這樣的人我消受不起。徐公,你也不必再說了。」
徐世勣知道再說什麼也是沒有用了,只好退而求其次道:
「那麼,單雄信的妻兒子女,是否可以赦免呢?他的妻兒和子女,并沒有做什麼不利于家國的事,您放心,我一定會好生教導他的孩子,不會讓您陷入險境。」
李世民想了想便答應了徐世績的請求:
「孤兒寡母確實翻不出什麼浪花,再加上徐世勣一直為我效力,如若他三番兩次的請求都被我駁斥,眾將士會不會因此寒心呢?」
李世民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徐世勣的請求。單雄信一生南征北戰,為多個主君賣過命、打過仗,沒想到最終就落得個草草殞命的下場,讓人可悲可嘆。
還好他還有一個真心實意對待他的兄弟,為他、為其家族保住了血脈,單雄信臨死之前對此感到很是欣慰,他感激的對著徐世勣拜了一拜,最終慷概赴死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單雄信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兒孫還活著,續寫了單家的江湖傳奇。作為單雄信生前的兄弟,徐世勣雖然在李世民麾下打仗,但卻沒能成功勸說李世民不殺他。
每每想起當初二人「同生共死」的誓言,徐世勣就感到痛心疾首,奈何他也無力回天,只好盡心盡力的照顧好單雄信的妻兒子女。
多年后,單雄信的兒子單道真在徐世勣的悉心教導下長大了,還成為了唐朝的棟梁之材,出任梁州司馬一職為唐朝效力。
而單道真的子孫后代幾乎也都在朝為官,為這大唐盛世貢獻了一份力量。
單雄信的子孫后代未必不知道,大唐就是害死自己祖輩的罪魁魁首,但是一個家族的勢力始終是微薄的,他們都明白這實在不是復仇的時機。
單道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單思敬、單思禮、單思遠,單思敬曾擔任唐朝的安東都護府都護,其名下有一子名叫單光業......單雄信第11代分別叫做孫單興、單旺、單茂、單盛,而這時恰逢唐朝勢力逐漸衰弱。
其實安史之亂之后,唐朝國力就日漸式微,唐朝末年更是如此,滅亡的命運似乎注定了。
單興、單旺、單茂、單盛等單雄信的11代子孫,勇敢的挑起了反對唐朝統治的旗幟,并且加入了黃巢起義的行列中去,被后人稱「黃軍四杰」。
我們都知道,黃巢起義最后失敗了,但是卻重重打擊了唐朝統治,這四個人在顛覆唐朝的歷史進程中,可以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正應了一句話「天道好輪回」,唐朝君主李世民曾經殺害了他們的祖先,兜兜轉轉這「黃軍四杰」又在諸多年后幾乎掀翻了整個唐朝的統治。
古代有句話「斬草除根」,可能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有些殘酷,但事實卻不容我們心軟,一朝不察就有可能跌落懸崖。
都說「慈不領兵」,一代天驕李世民也有因為心軟,而為讓唐朝埋下了禍端。
「惜哉失所依,草賊同陸梁。」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單雄信因選擇錯誤,最終的結局十分凄涼,若是他早年沒有投奔王世充而是投奔李世民,或許結局就不同了。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