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夏政權的崛起與發展

在我國歷史上,西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它雖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但是政治形態、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卻又偏向于游牧民族,以至于西夏人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可經濟實力卻不允許他們向外擴張。

從歷史上來看,西夏前前后后一共經歷了近190年,而這190年間大多是與中原王朝有聯系,190年中又有167年是與宋朝交往的,可見宋、西夏之間的恩怨有多麼悠久。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西夏的崛起和發展歷史。



一、從黨項族蛻變成黨項政權

漢朝時期,我國迎來了一波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這一時期就存在對黨項人的記載,它是羌族的一個分支,所以黨項民族又被稱之為黨項羌族。

無論是匈奴主導草原,還是突厥人制霸北方,黨項人總是以依附者的形式存在。隋唐時期,我國西北政權吐蕃、吐谷渾等與唐朝戰亂不斷,處于雙方中間的黨項人不堪戰亂向甘肅、四川等地遷徙。

黨項族快速發展有兩個時期,一個是北周建立之后,還有一個就是唐朝末年。唐末時期,黨項族依附于唐朝因消滅黃巢立下大功,得了唐政權的賞賜,得以在夏州一帶穩定發展。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政權一直處于戰亂不斷、硝煙四起的狀態,中原亂世的背景下黨項人迎來了一波發展的[高·潮]。

當然,中原政權無論怎麼更替,黨項人始終承認自己的屬國地位,這也是中原政權不打他的原因之一。



夏周的偏安一隅迎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期,等到后周、北宋建立之時,黨項人已經徹底發展起來,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備受欺辱的小部落、小民族了。

最初,黨項人是游牧民族,但長期以來受中原王朝的影響,他們也想要實行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簡單來說就是想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和國家。

黨項人具有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雙重性質,所以宋朝想要處理他們非常棘手,軍事實力根本就難以撼動黨項人。李繼筠死后,宋太宗曾要求黨項李氏一族遷入宋朝范圍內,以進行限制與管控。

但是李繼遷卻始終不不同意,他的說法也非常的簡單準確,李氏一族若是遷入宋朝的管轄范圍內,那麼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他人,不僅建國的希望破滅了,能不能保住傳承都是個大問題。

李繼遷的擔心并不是多心而是很合理,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后被囚禁在北宋,即使如此他還是被宋太宗給害死了。



試想一下,李煜對他基本沒有實質性的威脅了,而黨項族李氏卻對他有極大的危害性,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避免黨項族遭到被動的迫害,李繼遷拒絕宋太宗遷入京都的同時,還帶領族群向東北遷移了三百多里,一方面是擺脫宋朝的牽制,一方面是爭取其它少數民族的支持。

北宋時期重文輕武,文臣對下屬的少數民族壓迫的十分厲害,以至于諸多的藩國皆有造反之心,李繼遷就是利用這樣一個心理狀態,對黨項一族進行了統一,使得黨項人內部開始團結起來反對宋朝。

不久之后,李繼遷率領遷徙的黨項人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回到銀州并不是稱臣,而是以武力奪取銀州建立屬于黨項人的政權,與北宋王朝相抗衡。

這一時期的西夏政權很衰弱,李繼遷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與遼國結成了姻親關系變向成為遼國的屬臣,并接受了遼國冊封的國號「夏國」,但此時依然沒有獨立。



二、黨項人和宋朝的博弈

李繼遷執政夏國時期大約有22年,在這22年的時間里與北宋的戰爭從來沒有斷絕過,戰爭無論對于主動者還是被動者而言皆沒有最終的勝利者,遭受苦難的都是普通的百姓。

軍事實力偏弱的北宋雖然損兵折將,但李繼遷也損耗了夏國內部幾乎所有的生機,雙方最后不得不達成和平。當然,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利與弊,這一場持續22年的戰爭也是如此。

此戰使得黨項族在銀州的政權得以穩固,黨項一族內部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總的來說,夏國政權通過鐵和血的戰爭贏得了一席之地。

戰后黨項人不再是北宋的屬國,他們于北宋的貿易處在了平等的地位之上,雙方長達20多年的和平時期通過貿易帶動了經濟發展,雙方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經濟。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李繼遷之后黨項人正處于從游牧民族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關鍵轉型期,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得他們成功完成了蛻變,為後來的立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李繼遷之后、李元昊之前的這段時期,被歷史稱之為「德明時期」。德明時期是夏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它不僅使得黨項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使得黨項人的軍事實力出現了蛻變。

歷史上諸多的戰爭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的價值更多在于政治的延續,李繼遷發動戰爭是為了確定黨項人的地位,打下屬于他們自己的地盤。

雖然22年的戰爭為雙方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可是站在黨項一族的利益考慮,李繼遷的所作所為利大于弊。另外,德明時期的和平也是一種政治的延續,經濟發展帶動了黨項人各方面的進步,為與遼國、北宋分庭抗禮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公元1038年,李元昊統一了黨項人內部的所有族群,他在興慶府建立高台宣布夏國的自立,因其地處我國西部所以又被稱之為「西夏」,經歷了百年的發展黨項人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國度。



三、來自李元昊的戰爭

李元昊是西夏的開國皇帝,也是西夏最有進取心的一代帝王,其執政期間與北宋進行了長達多年的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為西夏對北宋的外交打出了優勢。

從地理上來看,西夏和北宋的接壤處多是山脈,從東北到西南方向山川拗口居多,幾乎形成了一條近2000多公里的分界線,誰要是能夠掌握分界線上的關鍵位置,誰就可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公元1040年,李元昊帶領十萬西夏大軍與北宋在三川口進行交戰,此戰的目標就是延州。當時,李元昊采用了偷襲的戰術,再加上騎兵的機動能力非常強,打得北宋軍隊措手不及、潰敗而逃。

所幸西夏的國力不能支撐李元昊打長久戰,再加上一些小戰場的失利,李元昊不得不及時撤出三川口戰場,等到下一次時機的到來再進行戰爭。

一年之后,李元昊對渭州發起了進攻,率領大軍與宋軍決戰好水川。短期內北宋雖然組織了上萬人進行反擊,可是面對李元昊的十萬大軍依然無抵抗之力,最終失去了橫山以南的大片土地控制權。

好水川之戰一年后,李元昊為了拿下定川砦,再次與北宋展開土地爭奪戰。攜帶三川口、好水川的大勝之威,李元昊帶領黨項族大軍一路踏平了欄馬、平泉等地,直接控制了渭州一帶的大片土地。

這三場戰役的勝利給邊境上的百姓帶來了災難,西夏與北宋持續幾十年的和平貿易環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但李元昊三次戰爭三次輝煌的戰國卻震懾了北宋政權。

比如,宋神宗執政后,為了改變宋朝軍事上的孱弱問題開始啟用王安石變法,雖然依舊沒能徹底改變北宋軍事薄弱的問題,但卻緩解了西夏對北宋的軍事壓力。

從某個角度來說,李元昊對北宋的戰爭并不是出于純粹的戰爭目的、滅國目的,而是因為西夏政權剛剛建立,它需要通過戰爭轉移內部存在的矛盾,同時穩固西夏在國家上的地位和威懾力,進而保護西夏政權的安全性。

回看我國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性,因為他們既有游牧民族下馬為民、上馬為兵的特性,而且還有中原王朝建立獨立政權的野心,所以他們的政權在有兩重性的同時,也具備諸多的局限性。



少數民族政權發展的時間非常短暫,以至于他們內部的政治并不穩定,再加上農耕文化并沒有普遍整個國家,導致他們想要進行長期的戰爭根本就不可能,或許能夠稱霸一方,但卻很難進一步擴大政權的范圍。

另外,游牧民族政權因為缺少中原文化的「宗法觀念」,使得他們在皇權繼承方面容易出現混亂,一旦混亂必然會導致內耗嚴重削弱國力,這也是李元昊之后西夏軍事實力不斷下降的原因。

反觀北宋王朝,雖然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受挫,但因為農耕文明非常發達,使得北宋政權即使遭受挫折也能重新獲得生機與發展,最奠定的例子就是北宋滅亡后南宋很快就建立了。

或許西夏的統治者也認清了這樣一種態勢,李元昊之后的諸多君主一直與宋朝和平相處,而宋朝則用貿易的方式帶動了雙方的經濟發展,這樣的和平局面幾乎一直持續到雙方滅亡。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宋史》、《資治通鑒》

用戶評論

2023/3/24 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