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董卓還是呂布? 亂世中的三角戀,最終卻三敗俱傷共同隕落

大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這一年傳到了漢靈帝劉宏手里,劉宏這個人很不怎麼樣,沒主見,貪財、好色、賣官,幾乎大家能想到的缺點他都有,這樣的人當上皇帝,漢朝的天下怎麼能太平。

有一天劉宏難得一見上朝處理政務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一條碩大的青蛇從梁上俯躍而下,蟠于龍椅上許久不去。這下把劉宏嚇得當場就休克了,大臣們趕忙跑過來相救,忙活了一段時間之后,大家抬頭一看,蛇沒了。

蛇沒就沒了吧,還省得逮了呢。大臣們稍微松了口氣,可誰知此時天空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來,一下就是一天,洛陽城里無數的房屋受到了損害。這件事發生不久,別的地方又出了好多怪事,天下間的一些有識之士就開始思索漢朝的天下是不是出現危機了。

不久后落第的秀才張角和他的兄弟張寶、張梁自稱得到了南華仙人的天書《太平要術》,開始組織屬于自己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教派。當時漢朝的人民生活得很苦,對朝廷不滿的人有許多,所以張角的教派發展得很快,不久就有了幾十萬人。

看著如此多的追隨者,張角開始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他向天下宣稱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然后私造黃旗,準備舉事造反。但張角的保密工作沒有做好,起義的大旗還沒舉起來,朝廷就知道了。

漢靈帝命大將軍何進領兵討伐。張角得知事情敗露,連忙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并向自己的追隨者們講演道:「漢朝的天下是兔子尾巴上的跳蚤,沒多長時間蹦頭了,如今大圣人我已經出現了,你們都應順應天意跟隨我,創造太平盛世。」

有些百姓聽信了張角的鼓動,跟隨他起義的人有四五十萬,聲勢非常浩大。

眼看國家的正規軍隊無法抵擋,大將軍何進急奏靈帝火速降詔讓各地官員自主抗賊,這一下子便拉開了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序幕。

話說各地武官之中,有個非常強悍的人。此人姓董名卓字仲穎,出生于隴西郡臨洮縣,胸懷大志,膂力過人,經常身背兩弓,騎馬奔馳之際可左右開弓,而箭不虛發。

少年時的董卓行俠仗義,經常在羌族的土地上游逛,結交了不少羌族的朋友。隨著他威望的增加,漸漸就引起了當地官府的注意。終于在董卓三十歲的時候,涼州刺史征召他為兵馬掾,正式進入了漢朝國家公務員的編制。

此時董卓的工作非常危險,他經常要和當地的土匪、流寇甚至少數民族進行戰斗。在這中間董卓充分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就這樣過了幾年后,漢朝頒布命令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選良家子弟充任羽林軍。

董卓因為平時的良好表現,受到了上司并州刺史段炯的舉薦,有幸被調入洛陽做了一名神圣的羽林郎。不久后董卓又受到上司張奐的推薦,被朝廷授予軍司馬的職位,隨張奐前去平息羌族在漢陽的暴動。

在這次戰斗中董卓表現得十分出色,他與另一個軍司馬尹端互相合作大破羌族,擊斃羌族首領,斬首萬余級。此次戰爭之后,董卓的仕途一帆風順,不停被封官,他先后做過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在這期間董卓更是經歷了大小幾百場的戰斗,在西涼地界威名遠震。

眼看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董卓便夢想著要獲得更大的權勢,但這時他人生中受到的第一次打擊來了。此時董卓的后台張奐因為宮廷內部的斗爭而失勢,丟了官職。被張奐一手提拔起來的董卓受到牽連,罷官為民。

被罷官的董卓并沒有沮喪,耐心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機。果然不久之后,張角三兄弟黃巾暴動,朝廷缺乏優秀的將領,舊僚們想到董卓的才能,向靈帝舉薦了他。靈帝想了想原來自己身邊是有個叫做董卓的護衛,后被調動去打仗,這個人表現得還不錯,既然現在用人,那就把他叫回來吧。

重新回到官場的董卓并不是一帆風順,朝廷給了他中郎將的職位,派他去接替盧植,指揮軍隊鎮壓黃巾起義。也許是離開了西涼水土不服的原因,董卓這次的表現非常糟糕,他先是不敢主動攻擊黃巾軍,然后又在朝廷的逼迫下倉促迎戰,終于大敗于曲陽。

大將軍何進對董卓的表現忍無可忍,不久之后董卓就第二次扛著鋪蓋卷回家了。但再次經歷官場失利的董卓明白了漢朝官僚中的黑暗,變得更加善于鉆營。在家賦閑休整的同時,董卓派人送重金給當時權力熏天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號稱十常侍的宦官。


要說這幾個人在當時可是牛到家了,就連漢靈帝劉宏都要尊他們里面的首領級人物張讓為父、趙忠為母。當然這從側面也表現出靈帝是多麼的白癡,作為皇帝居然稱太監為父母,真不如拿根繩子吊死算了。

俗話說拿錢好辦事,果然不久之后董卓再次被起用了。

原來曾經被董卓擊敗過的先零羌聯合枹罕、河關流民在北地發動了暴動。暴動首領伯玉、李文侯自立為將軍,他倆在殺了護羌校尉冷徵之后,感覺自身的能力不夠,便推薦更為厲害的韓遂成為首領。新上台的韓遂果然不負眾望,輕易就奪取了金城(今甘肅蘭州),殺掉了郡太守陳懿,領兵直奔關中而來。

這下朝野震驚,靈帝與何進商量之后,命大將皇甫嵩領兵平亂。受了好處的張讓就趁機進言保舉董卓,靈帝恩準,命董卓官復中郎將,在皇甫嵩賬下聽令。

大將皇甫嵩的能力不行,老打敗仗,沒過多久就讓朝廷給撤了。主將被撤換了,董卓卻沒受影響,反而從中郎將升為破虜將軍,跟隨著新領導車騎將軍張溫繼續戰斗。

這次的仗董卓打得非常漂亮,一路凱旋,但他的友軍周慎卻被叛軍殲滅了,成為孤軍的董卓被羌人包圍了起來。處在敗勢里的董卓為扭轉戰局果斷截斷渭河蓄水,等水蓄到一定程度之后,董卓下令決堤,滔滔的洪水將羌軍灌得七葷八素,輕而易舉就被董卓消滅了。

獲得大勝的董卓被封為邰鄉侯,食邑千戶,成了一個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閥頭目。隨后的幾年里董卓在西涼更加努力經營,董卓的實力和聲望漸漸地超過了東漢官府。而他本人也開始不接受漢朝的命令,自立山頭。

東漢官府對董卓這樣的做法非常不滿,多次威逼利誘董卓來洛陽當官,可羽翼已豐的董卓根本就不買賬,對皇帝的旨意愛理不理,就是不去。

靈帝大怒,準備命皇甫嵩帶軍隊去消滅董卓,可得知這個消息的董卓毫不在乎,他曾與皇甫嵩共事,知道此人無能。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度,威逼朝廷不要亂動,董卓屯重兵于河東郡。以何進為首的中央軍事首腦們經過仔細的思考,覺得現在的局勢下很難擊敗董卓,便不敢出兵。此事就在無聲無息中過去了。

此后不久,漢靈帝劉宏死了,結束了他既無能又昏庸的一生。在他死后權勢非常大的何進違反靈帝遺愿,立自己妹妹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為皇帝,史稱漢少帝,并毒死了董太后。此事發生后,何進的實力更是龐大,與另一實力集團十常侍產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何進與十常侍在洛陽展開了非常激烈的斗爭。當時何進有兵權,占著絕對的優勢,在斗了一段時間之后,何進就寫信給董卓,命他來洛陽幫忙。

為什麼何進不選擇別人非要選擇董卓呢?

原來早些時候投靠于十常侍的董卓發現靈帝死后,在朝廷的斗爭中十常侍已經處于劣勢。抱著痛打落水狗的原則,董卓上書朝廷說:「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窎起。臣前奉詔討于扶羅,將士饑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台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由這封書信可以看出董卓對誅滅十常侍早就是摩拳擦掌了,何進的征召一來,正好合了他的心意。于是董卓回復何進道:「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

隨后他立刻點齊軍馬,浩浩蕩蕩向洛陽開來。誰想乘興而來的董卓剛走到河南境內,何進就改變了主意,他命人傳話給董卓不要進洛陽了,理由是怕西涼軍隊的到來會激化洛陽的形勢。

董卓心里明白何進此舉是怕自己進洛陽爭奪權力,但現在兩人是同一條戰壕的,不好把臉皮撕破。于是董卓就將軍隊駐扎在了離洛陽不遠的夕陽廳,靜觀起了政局的變化。

阻止了董卓的何進,驕傲地認為自己有實力輕松搞定當前的局勢,便自大了起來,不想被十常侍耍了圈套,被糊里糊涂殺死在嘉德殿。他的部下們聞聽大將軍被殺,群情激奮,對皇宮發起了猛烈攻擊,袁紹便趁此機會入宮殺了十常侍中大部分的人。一時間洛陽腥風血雨,亂成一團。在城外不遠處的董卓看到時機已經成熟,大手一揮,五千西涼兵立刻進駐洛陽。

進了洛陽之后,董卓派他的弟弟董旻誘使何苗的部下吳匡殺掉何苗,由此原先鎮守洛陽的主力何家軍「群蟲無首」,很快就被董卓收編了,隨后混亂的局勢也得到了控制。等到洛陽城恢復平靜之后,董卓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五百輕騎兵去北邙坡迎接少帝劉辯。但見面之后董卓發現這個少帝太懦弱了,連句整話都說不出來,心里便大失所望。

可這時少帝身邊的一個小孩卻引起了董卓的注意。這個小孩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一絲的慌亂,對于大臣們及董卓的問話,回答得十分清楚明白,這使得董卓對他非常欣賞。打聽之后,董卓得知這個小孩原來是陳留王劉協,再掐指一算,劉協還是自己的遠房親戚。

這就讓董卓有了換皇帝的心思,可當他在朝會上含蓄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后,一個人排眾而出,指著董卓鼻子罵道:「你是什麼東西,怎敢在此狂言?少帝劉辯乃先帝嫡子,皇后所出,尊貴異常,何況他并沒犯什麼大錯,你為什麼妄想

廢掉他?你是不是想自己當皇帝?」

董卓聞聽大怒,誰這麼大膽子,凝神一看原來是丁原。當時洛陽城里有三股軍事力量,分別是何氏兄弟所統領的洛陽原駐軍,董卓帶來的西涼軍和丁原帶來的并州兵。這其中洛陽原駐軍已經被董卓收編,剩下唯一有實力對抗他的就是這個丁原了。董卓早就有心除掉丁原,今天聽他當眾叫板,正好給自己一個殺人的理由,于是他拔出佩劍惡狠狠地就向丁原走了過來。

但他還沒走幾步,丁原身后就閃出一人,只見此人頭束紫金冠,身披百花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手執方天畫戟,氣宇軒昂,威風凜凜,一雙虎目瞪著董卓,擺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勢。


董卓也不是吃閑飯的,提寶劍就要來打斗。大臣們趕忙過來勸架,丁原負氣一甩袍袖轉身走了,他身后的將軍跟著也走了。董卓心里不爽,嘮叨兩句之后,也離開了。但當他走到宮門的時候,剛才那個跟他怒目相視的將軍突然就騎著一匹馬竄了出來,在董卓面前示威。董卓看此人如此大膽,便向身邊的李儒問道:「這小子是誰?太狂了。」

李儒回答道:「此乃丁原義子,姓呂,名布,字奉先,矯勇異常,主公且須避之!」董卓本不想走,但又一想自己是什麼身份,怎能和個后輩計較,便轉身從后門走了。

呂布在宮門耀武揚威了一會之后,也感到無趣,策馬回到軍營。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董卓帶兵出城和丁原廝殺,政見不同,就只好靠武力解決問題了,誰打贏了誰就做主。

不想雙方一動手,董卓還真的不是對手,被呂布殺得大敗。這下董卓撓頭了,打不過怎麼辦?別的好說,就是呂布這廝太強悍了,怎麼能轉敗為勝呢?想著想著,董卓的內心竟然對呂布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懼怕到欣賞,從欣賞又變成喜愛,于是他開口說了一句:「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

董卓此言剛一出口,同在大賬內的李肅便說道:「您不要為此煩惱。我與呂布是同鄉,素知其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并且為人十分不仗義,貪財好色,我愿意憑三寸不爛之舌前去說服呂布歸降。」

董卓大喜,沒想到竟然有如此美事,便問道:「你想用什麼東西來打動呂布呢?」

李肅胸有成竹地回答:「我聽說主公您有一匹名馬,號曰‘赤兔’,能日行千里,我想帶此馬去。有了這匹寶馬再加上我的規勸,呂布必反丁原,前來投靠您。」

董卓想都沒想就同意了,不但給了李肅赤兔馬,還命他帶上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前去送給呂布。


對于這次勸降的結果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呂布殺了丁原,拜董卓為父,并州軍也全部歸了董卓。眼看沒有反抗勢力,董卓獨斷專行就廢掉了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群臣極力阻止,但怎奈胳膊擰不過大腿,被殺掉幾個之后,也就低頭默許了。

被囚于冷宮的何太后、劉辯和唐妃,每日郁郁寡歡。逐漸地內侍、宮女們也對他們怠慢起來,衣服飲食日益欠供。有一天劉辨坐在院子里發呆,突然看見兩只燕子在自由地玩耍,便心有所動做了一首詩:「嫩草綠凝煙,裊裊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云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劉辨作完詩后也沒在意,便去干別的事情了,可他不知道不遠處正有一雙耳朵監聽著他的每一句話。很快這首詩就傳到了董卓那里,董卓聽后大怒道:「我正愁沒借口殺你,你卻作如此怨詩,純粹自尋死路。」說罷他就帶兵去了永安宮找劉辨算賬。可憐的劉辨毫無抵抗能力,被董卓一杯鴆酒灌死,唐妃也被武士絞死了。

第二天上朝,大臣們得知此事心中不滿,幾天后就有了曹操的暗殺行動。但董卓命不該亡,曹操的刺殺失敗了,逃逸出了洛陽。而事先與曹操商議此次行動的司徒王允為漢朝江山憂心如焚,仍在想辦法除掉董卓。

王允老先生想了很長時間也想不出好的主意,自己沒有軍隊,董卓又有呂布保護,要殺此賊真是難以登天。這一日午夜,王允喝了點小酒之后,來到自家的后花園散步,走著走著,心有所傷,便老淚縱橫。就在這時一聲女子的輕嘆飄了過來。


王允大驚,夜半子時,月朗星稀,誰會在這個時刻嘆息?難道是「女鬼」?他心里害怕,但卻怎麼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長這麼大了還沒見過女鬼的相貌,如果今晚不看看恐怕以后就沒機會了。

思索了一會之后,王允下定了決心,反正自己的生活也不快樂,死也就死了,沒啥遺憾的。于是他躡足潛蹤向發出嘆息聲的牡丹亭緩緩移步。隨著距離的縮短,王允看見了一個女性正仰首視月,身體向下緩緩而拜。

瞬間一陣風平地而起,吹得天上的云彩遮住了月亮。王允心驚,這是什麼妖怪,竟然如此厲害,腳下一顫發出了輕微的響聲。亭畔的那個女性聽到聲音急忙跳起,轉過頭來。

王允一看,完了,自己這條老命撂在這了。可當他看清那個女性的容貌后,瞬間就從驚訝變成了氣憤,高聲質問道:「貂蟬,你半夜不睡覺,在這干嗎呢?是不是和哪個壞小子有私情了。」


被發現蹤跡的貂蟬也是一驚,但她的頭腦非常聰明,十分之一秒后貂蟬就編出了一套謊話:「妾受大人您的恩養,訓習歌舞,以禮相待,雖粉身碎骨,莫不能報萬一。近日妾常見大人兩眉愁鎖,料想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您老行坐不安,心中牽掛所以在此長嘆,迎空拜月為大人祈福,不想被您發現了。妾不知大人因何事煩惱,但如果您有用得著我的地方,妾萬死不辭!」

王允老先生聞聽此言被感動得無可無不可的,就著月光他一看眼前的貂蟬,身姿俏美,容貌勝花,細耳碧環,長發披肩,行時如風擺楊柳,靜時又文雅有余,真是好端端一個佳麗。頓時心有所動,牽著貂蟬的手就向內堂走去。

貂蟬不知道這個老頭想干嗎,心里很是驚奇,雖說自己與他有父女之名,但終究不是親生的。難道今日他被自己的美貌吸引,難以自制,要做那等禽獸之事不成?罷、罷、罷,十幾年的女兒身不成想今日斷送,真是命苦呀。

胡思亂想之中貂蟬被王允拉入內堂,按到了床上。貂蟬滿面嫣紅,就在她準備閉眼獻身時,王允轉身后退,撩衣跪倒。貂蟬不解其意,心想要那啥也不用磕頭呀,他這是干嗎?


只聽王允口中說道:「乖女兒,你可想為天下蒼生做些事?」貂蟬不解,我能為天下蒼生做什麼,難道要我給天下的每個人做一天老婆?但看王允淚流滿面又不像是這個意思,便回道:「父親讓我做啥我就做啥,上刀山下油鍋,您一句話。」

王允聽貂蟬這麼說心里感動,說道:「現今百姓有倒懸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你不能救他們?奸賊董卓,想要篡位,朝中文武大臣,皆無計可施。董卓新收一義子,姓呂,名布,驍勇異常。我發現這兩個人,都非常好色。今晚見女兒貌美,便想出了一條連環計,先將你嫁給呂布,然后再獻與董卓,你在他倆之間想辦法離間他們的感情,最好能讓呂布殺了董卓。除此惡賊后,重扶社稷,再立江山,你就是頭功。不知你可否愿意去?」

貂蟬一聽才明白,原來王允是要自己去實施美人計。她素聞董卓英雄了得,呂布也是英雄了得,如果自己能一個人擺平他們倆不就更英雄了得了,肯定流芳千古呀。雖說有些危險,但大不了咬舌自盡,有啥可怕的,于是貂蟬點頭同意了。

以上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敘述所描寫的貂蟬。但史籍中對貂蟬這個人的存在與否有較大爭議,有一種聲音始終在說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中有一位竟然是虛構出來的。

當然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有野史這樣記載:「貂蟬本姓霍,無名,山西米脂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十常侍之亂時,避難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留。

王允夫人見她孤苦伶仃,甚是可憐,又愛其穎慧雅潔,非常喜歡,便收為貼身丫鬟,使得貂蟬在王允府里的身份介乎小姐與侍婢和歌妓之間。」

也有人說貂蟬姓杜,原為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生有一個兒子姓秦名朗字元明。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上出現過,是三國末期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呂布行為不端,是個色狼,專愛搶別人的妻子,故貂蟬便被迫嫁給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被殺后,秦朗追隨曹操,后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作干兒子。

還有一種最荒誕的說法是:貂蟬原本容貌極丑,并且膽小如鼠。王允為了施行美人計,便請來神醫華佗,給貂蟬換上了西施的頭,荊軻的膽。但若是如此,不論華佗老先生的醫術能否達到如此高度,只這一頭一膽如何可經過百年而不壞呢?難道王允先人有遠見至此,當時就把這兩樣東西細心保存起來了?太過匪夷所思,如果說單單請華佗給貂蟬做個美容還是比較可信的。

回到本文,貂蟬、王允兩人商量好之后,第二天王允便請呂布過府飲酒,兩人分賓主入座。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后,王允給呂布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北山郎的出色獵人,為人厚道,魁梧英俊。一日他在山上打獵,看見一只黑熊捉住一只可愛的小白兔,正要食用,心有不忍,射跑了黑熊,救了兔子。誰想這只兔子原來是天上的牡丹仙子所化,感其救命之恩,就找了個山洞與北山郎有了夫妻之實。懷孕之后牡丹仙子采百花精英養育腹內胎兒,致使方圓百里山花野卉無一開放,鄉民看此奇景,便盛傳將有奇人出世。等到牡丹仙子將要臨盆分娩的時候,正值盛夏,蟬鳴陣陣,忽然一只銀貂躍入產房,仙子一看銀貂入室,心中一動就將剛生下的女兒取名為貂蟬。」

呂布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向王允問道:「那後來牡丹仙子和她的女兒怎麼樣了?」

王允一笑,換了口氣繼續講道:「後來天帝發覺牡丹仙子私下凡塵,便敕令金甲神將其削去正果,化為草木。獨自一人的北山郎只好采花蕊花露哺育貂蟬,父女倆相依為命。但當貂蟬十四歲時北山郎突然病故了,只剩下她一人孤苦無依。」

「可惜呀,可惜。」呂布咋舌說道,「司徒哪里聽得如此精彩的故事,讓人心動。」

王允問道:「將軍真以為這是故事?」

呂布驚道:「難道世間真有這樣奇幻之事?」

王允回答說:「貂蟬正在我府,稍后我就叫其出來為將軍斟酒。」說罷雙手輕拍,早已在屏風后面準備多時的貂蟬,輕起蓮步,緩緩而出。

呂布一下子就看呆了,如此窈窕淑女、婀娜佳人真是世所難見。難道她真像王允所說是食百花精華而活,倘若不是如此,怎會長得這樣貌美迷人。

看著呂布色瞇瞇的眼神,王允知道計策已經成功了一半,他將呂布引見給貂蟬之后,命貂蟬入席陪酒。席間貂蟬一雙美目時不時地給呂布拋兩個媚眼,搞得這位呂溫侯暈頭轉向,自認為已經得到了美人的傾愛。

三個人又喝了一會兒后,王允指著貂蟬向呂布說:「我想將此女送給將軍為妾,不知道將軍您是要還是不要呢?」

呂布聞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佳人以后就歸我了?今天真是個好日子,吃飽喝足之后還得了個天仙一樣的媳婦,真是幸甚之至呀。想到這里他連忙點頭同意,拍著胸脯向王允說:「司徒如此恩情,呂布我終身不敢忘記,以后有事您就說話,我必赴湯蹈火,以效犬馬之勞。」

王允聽呂布講完,當即表示過幾天就會把貂蟬送去呂布府上完婚,呂布拜謝。稍后,酒宴結束,呂布起身告辭,在貂蟬脈脈含情的美目注視下,屁顛屁顛地走了,回家打掃衛生等著美人的到來。

貂蟬和王允見一條魚兒上鉤了,相視而慶,準備起釣第二條魚。不久之后的一天上午,朝會結束后,王允拜請董卓來自己家喝酒。董卓一看這個老家伙平日總是和自己作對,今天這是怎麼了,難道有陰謀?就想推托不去,但王允太過熱情了,極力相邀,把董卓搞得實在沒有辦法拒絕,只好多帶了些保鏢,隨他來到了司徒府。

進府之后,王允命人準備了許多的美酒佳肴,他和董卓兩個人從外廳,喝到了內廳,席間王允更是大拍董卓的馬屁,搞得董卓很是高興。喝了一會之后,王允表示光聊天沒有樂趣,自己府上有個才藝雙全的歌妓,可助酒興。

董卓當即表示同意,于是早就做好準備的貂蟬在廳下翩翩起舞,并獻歌一首。董卓大喜,他也被貂蟬的美深深吸引了,久久不肯把目光移開。王允見狀,當即慷慨表示自己可以忍痛割愛將貂蟬送給董卓。

董卓假意推托了一番之后,命人將貂蟬請入馬車之上,馳回了相府。他自己也忙向王允告辭,興高采烈準備回府享受美色去了。見董卓收了貂蟬,王允心里想,自己的計策基本上成功了,壞人董卓就要完蛋了。他高興地執意要送董卓回府,董卓不好推托,只得應允。兩個人并馬而行,有說有笑地來到相府門前,董卓請王允入府繼續飲酒,王允借故推托,告辭而去。

送完董卓,王允緩騎而回,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想著下一步的計劃。就在這時,一匹馬疾馳而來,馬上人來到王允身前,不由分說一把就揪住了他的衣領,厲聲說道:「王司徒既已將貂蟬許我為妻,今日又為何送與太師,難道是耍我玩嗎?」

王允一看來的是呂布,并不驚慌,做了個噤聲的手勢后,小聲說:「此地并非講話之所,將軍請隨我回府,我有下情稟告。」

呂布又是好奇,又是生氣,跟隨著王允便走,心里想:你這個老東西要不說出個所以然來,瞅我怎麼治你。引路的王允也在想:編個什麼謊話騙這個武夫呢?一定要讓他掉進自己的圈套。

就這樣兩人很快到了王允的府第,這時王允的謊話也編好了。進入了客廳,分賓主坐好之后,王允搶先說道:「將軍為何攔路怨我,今日董相國來到我家,言明他已知你與貂蟬的婚事,并將小女請去,說待良辰吉日親自送予將軍完婚。」

呂布聞言,信以為真,心想義父竟然如此關心自己,大為歡喜。告謝王允之后,飛馬回府等待貂蟬的到來。

可回到家的呂布越想越不對勁,董卓既然要讓貂蟬與自己完婚,為什麼要接到他的府里呢?呂布雖然是一介武夫,但腦袋并不是太笨,董卓好色的為人呂布是十分清楚的,貂蟬這一進董府,好似羊入虎口,兇險無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呂布的心里越來越沒底,這一夜他躺在床上輾轉難眠,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天亮,便迫不及待騎馬趕奔董府。這時董府的大門剛剛打開,幾個早起的家人正在打掃衛生。他們看到是呂布來了,也不加阻攔,任由他直接進了后院。

事情也巧,正好董卓的一個侍妾早起無聊,在院中閑坐。呂布看到她,趕忙走上前問道:「昨日相國是否帶回一個女孩,現在他們在哪里?」

侍妾撇了撇嘴,指著董卓的臥房說:「相國昨日是帶回一個女子,名叫貂蟬,回來之后他們就進了臥房,至今一夜未出。」

呂布聞言好似一盆涼水當頭澆下,又似萬箭穿心疼痛無比,站在那里頭腦一片空白。侍妾看呂布表情不對,轉身走了,剩下呂布一個人在院中傻傻發呆。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直到雙腿微微酸痛,呂布還沒緩過神來。看著房門緊閉的董卓臥室,呂布惡從心頭起,恨自膽邊生,拔寶劍就想去拼命。但轉念一想他又忍住了,躡足潛蹤地偷偷靠近臥室。

一步、兩步、三步,呂布終于來到了房前,他蹲下身透過窗戶的縫隙,向里面窺探起來,首先映入他眼簾的就是床上躺著的胖子董卓。看著董卓,呂布咬牙切齒,真恨不得進去咬他一口。

而此時的貂蟬經過了既狂野又疲勞的一夜,正慵懶地坐在窗前梳妝。她無意間發現了呂布的窺視,立刻緊鎖起雙眉,裝出非常委屈的樣子,繼而竟然低低地飲泣起來。

呂布不明其意,但也不愿意離開,又看了一會之后,院子里的其他人漸漸起床了。呂布不好再看,轉身后退幾步,裝作剛剛到來的樣子,叩門而入。這時董卓已經穿好衣服,坐在中廳回味著昨夜的感覺。他看到呂布來得這麼早,便問道:

「我兒何故來得如此之早,外面出事情了嗎?」

呂布回答無事,站直身,用眼睛開始尋找起貂蟬的蹤跡。董卓非常細心,立刻就發現呂布的表情有些不對,心中猜想這個小子干嗎呢,一雙賊眼在看什麼?不高興地說道:「沒事你還在這里干嗎?趕緊走。」

呂布聞言,怏怏不樂地走了。好你個董卓老賊呀,搶我美人,破我姻緣,你等著我,早晚我得報復你。

呂布私底里氣惱,董卓卻好似飛進了天堂,整天擁著貂蟬,將國事放到了一旁。這樣過了一月有余,董卓突然得了一場大病,貂蟬在他身邊衣不解帶地日夜侍奉,讓董卓很是感動。

董卓病了幾天之后,呂布前來探病,正巧他來時董卓睡著了,于是呂布便開始和貂蟬眉目傳情。傳了一會兒后,兩個人相攜走到了屋子的一角準備親熱一下。可這時董卓突然睜開了眼睛,他一看,呀,這倆人干嗎呢?大聲斥問起來。此時董卓心里早已認定貂蟬是個大好人了,那麼這件事很明顯,就是呂布好色勾引貂蟬。

出于這種想法董卓痛罵了呂布一頓,并且告訴呂布說:「你人品不好,以后不要進我的內宅。」呂布非常憤怒,氣沖沖就走了。過了一段時間董卓聽信了李儒的勸告,送給呂布很多好東西,試圖緩解雙方的緊張情緒。而呂布則識趣地收下了禮物,他知道此時還沒到翻臉的時候,便暫時咽了這口氣,但兩人的關系已經是貌合神離了,親密程度幾乎為零。

幾天后,呂布保護董卓上朝。等到朝會之后,董卓和獻帝兩人談論起了軍國大事,一旁的呂布看他倆好像要談很長時間的樣子,便偷偷溜了出來,騎上赤兔馬向相府馳去。

赤兔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呀,不一會就到了相府。呂布下馬急匆匆地闖了進去,很快就找到了貂蟬。但還沒等他說話,貂蟬就搶先開口了:「妾在此盼將軍很久了,這里不適合說話,你可去鳳儀亭等我。」

「好,我去鳳儀亭等你。」呂布興奮地說完,扭頭就去了。而貂蟬則不慌不忙,她先是用了些小點心,然后耐心地挑選起衣服,估計著離董卓回府的時間差不多了,她才緩緩向鳳儀亭走去。

這時的呂布正懷著極度亢奮的心情,在鳳儀亭畔靜靜等待著貂蟬的到來,過好半天他才看到打扮得如仙女一般的貂蟬的身影。呂布趕忙走上前去,但還沒等他開口,貂蟬的眼淚就一對一對地落了下來,這下呂布好是心痛,一把就將貂蟬抱在了懷里。

兩人就這樣溫存了一會之后,貂蟬一邊哭一邊說:「我雖不是王司徒親女,但他一直將我視為己出。自從見了將軍,妾滿心恩愛,司徒明白我的心意將我許給了您,當時我非常高興,自感平生足矣。誰想那日太師以假主婚之名將我接入他府后,竟起不良之心,強行將妾淫污了。妾痛不欲生,只因想再和將軍見上一面,所以才忍辱偷活。今日心愿已經完成,我這不潔之軀怎還能配得上您,將軍保重,妾先行一步了。」

說罷貂蟬掙脫呂布的懷抱,爬上了欄桿就要跳湖。呂布是武林高手呀,身手敏捷,一下就把沒想真跳的貂蟬攔腰抱了下來。兩人共同發表了一番對董卓的痛恨之后,呂布便想離開,他害怕董卓發現自己與貂蟬的私情。

但貂蟬那里能容他走,又是跳湖,又是痛哭,如果不讓呂布和董卓兩個人在鳳儀亭打起來,這個戲不是白演了嗎?可呂布的去意非常堅決,貂蟬幾番阻止不成功,終于被迫說出了一番狠話:「妾常聞將軍無敵于天下,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卻甚是失望。將軍之膽小如針鼻,我喜歡你是瞎了眼睛,你走吧。」


此言一出,呂布羞愧得無地自容,把方天畫戟往地上一戳,轉回頭抱住貂蟬,心里想,死就死吧,老子今天豁出去了。

而董胖子此時正在向府第趕來,他和獻帝聊著聊著天,突然發現呂布不見了。這小子去哪里了?稍等一會兒后,董卓排除了呂布去廁所的猜測,立刻就想到了貂蟬,這個好色的東西莫非去我那里調戲美人了?想到這里董卓便再也坐不住了,向獻帝告辭,坐上馬車就奔家跑。

到了相府門口董卓就看見呂布的赤兔馬,心想你小子還真來了。又跑到臥房一看貂蟬不在,他就更加肯定了呂布在和貂蟬行茍且之事。找來找去董卓來到了鳳儀亭,遠遠就看見這對狗男女正在相擁著熱吻。這下可把董卓氣壞了,這頂大綠帽子戴的。他跑上前拔出方天畫戟,大喝一聲:「呂布你這個混蛋,老子宰了你。」

偷情敗露的呂布轉身就跑,董卓在后面持戟便追,而貂蟬則在一邊樂呵呵地看著。追了一會之后,董卓趕不上呂布。一來他年紀大了,二來近些年養尊處優的生活讓董卓荒廢了武藝,養了一身肥膘,使得呂布逃逸而去。

董卓見呂布跑了,便回到鳳儀亭瞪著貂蟬問罪。這時貂蟬又哭了,一把鼻涕忙借機會退回了閨房。李儒詢問了方才的丑事之后,苦口婆心勸了董卓一番,并且拿出楚莊王的例子開導董卓。董卓畢竟也是個人物,思量權衡了一下之后,他想:把貂蟬給呂布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個美人換一個無敵猛將,不吃虧。由此可見董卓的氣魄比夏桀那哥兒好多了,如果有人勸夏桀把妺喜送人,不被他滅了十二族才怪。

主意已定,董卓前去臥房找貂蟬談話。一進門,迎接他的就是貂蟬的哭訴:「妾今晨去花園看花,不想呂布這個色狼來了,我想回避,他不讓。妾大呼救命,跑到荷花池畔鳳儀亭邊以死相抗,誰想喪心病狂的呂布竟一把抱住我欲行非禮,幸好太師您來得早,不然后果不堪想象。」

董卓聽完不置可否,淡淡說了一句:「我把你嫁給呂布,你看怎麼樣?」

貂蟬聞聽大驚失色,她迅速觀察了董卓的表情之后,明白今天要不費些力氣很難糊弄過去。于是她一邊大叫:「妾身已事貴人,今忽欲下賜家奴,妾寧死不辱!」一邊拔出掛在墻上的寶劍,橫在脖子上做自刎狀。

董卓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現在這樣,趕忙奪下貂蟬手里的寶劍,將其擁入懷里,低聲勸慰道:「小寶貝,對不起,我剛才說的只是玩笑,你何必如此當真。」


貂蟬聽董卓的言語,猜測出這是有人給董卓出主意了,并立刻就想到了李儒。李儒這個人太可恨了,老來壞自己計謀,接著貂蟬反唇一擊,更大聲地哭著向董卓說:「我猜此必是李儒出的主意,常聞李儒與呂布交情深厚,想是他故意設此計策讓您將我送與呂布。但他卻不顧惜太師體面與我的性命,恨死人也,我真想去咬他兩口!」

董卓趕忙解勸,為了避免呂布的騷擾,他決定帶著貂蟬去郿塢生活。幾天后李儒再次進言董卓把貂蟬賜予呂布,不想董卓卻說:「我自己的妻子為什麼要送給呂布?再有胡言亂語者,殺無赦。」李儒仰天長嘆,黯然而退,到了無人的地方高喊了一聲:「吾等皆死于婦人之手矣!」

第二天,董卓帶著貂蟬和一眾親信坐著馬車向郿塢進發了。郿塢是董卓為自己修建的豪宅兼軍事基地,它位于長安一百二十五公里處,是以長安為模版修建的,內蓋宮殿、街舍。董卓屯兵馬、糧草、美女、錢財于此,同時他的家屬也都住在這里。

這次董卓回郿塢與往日有些不同,他沒有帶著呂布同行,可見經過鳳儀亭這麼一鬧,兩個人已經徹底決裂。在文武百官送行的隊伍里呂布也沒有出現,但貂蟬眼尖,在四周看熱鬧的人群里發現了呂布。

此時的呂布神情沒落,雙眼呆滯,沒了往日的英雄氣概。貂蟬心里一陣莫名地難過,眼圈一紅流下了眼淚,她感覺自己夾在兩個男人中間好累,面對董卓和呂布的愛她無從選擇,一個是自己必須害死的,一個只是自己的工具,而自己的未來還是一團陰霾。

馬隊遠去了,呂布緩騎前行,他感覺自己變了,虎牢關前的英雄之氣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對自己心愛之人的無能。每想到董卓肥胖的身體,和貂蟬嬌俏的容顏,呂布就恨,發自內心的恨。

今天也是這樣,等到車隊毫無蹤影了,呂布還是傻傻地站在小山丘上眺望。


許久后,呂布胸中的怒氣無法平復,他高揮畫戟仰天怒吼,胯下的赤兔馬引伴長鳴,人聲混合著馬嘶遠遠傳去。

不遠處尋找呂布的王允聽到這個聲音急馳而來,在馬上低聲說了一句:「大事成矣。」

發泄完的呂布像泄了氣的皮球,低著頭向長安城回馳。沒走多遠王允的聲音驀地傳了過來:「呂溫侯為何不隨太師去郿塢,在此地做什麼?老夫近來偶感風寒,這幾日閉門未出,故很久未得與將軍一見。今日太師駕歸郿塢,無法推托,只得扶病相送。不想遇到將軍,看您眉目不喜,敢問在為何事煩憂。」

呂布在馬上拱了拱手,嘆氣說:「為您女兒貂蟬之事。」

王允瞬間做出驚訝的表情,問道:「這麼多時日,董相國仍未將小女送往將軍處完婚嗎?」

呂布搖頭說:「董卓這個老匹夫,竟將貂蟬據為己有。」言罷將過往的事情細細向王允訴說了一番。

王允聽完頓足捶胸,沉默了一會說道:「只恨當日我沒想到太師竟會做出如此禽獸之事,將軍請隨我回寒舍,想個辦法。」呂布應允,隨著王允進入了長安城,來到了司徒府。下馬后,兩人進入府第,王允命人備宴。入座后,呂布又將鳳儀亭發生的事情說了一遍。

王允聽完向呂布說道:「太師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恥笑。然而非是笑太師,乃是笑允與將軍耳?然我一老邁無能之輩,笑就笑了。可惜將軍蓋世英雄,也要受此污辱!」

呂布本來就火氣不順,聽王允這麼說不亞于又添了一把干柴,手中用勁將酒杯攥碎,拍案而起。

王允急忙勸道:「將軍莫生氣,此是老夫妄言,將軍耳聽則過,切莫記在心里,更不要為之氣惱。」

呂布此時已經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咬牙切齒道:「早晚我必殺老賊董卓,以雪奪妻之恨。」

此話方出,王允忙走上前把呂布的嘴捂上,低聲說:「呂將軍請勿高聲言語,董卓耳目眾多,難保我處沒有他的眼線,將軍如此直言殺之,恐怕會連累我。您看我也是即將退休之人,經受不起風浪了。」

呂布也感覺到自己方才的失態,干咳了一下,說道:「想我呂布堂堂大好男兒,豈可久居董卓之下,郁郁一生,此決非英雄所為。我早就有心除掉他,但因我曾經與董卓有父子之名,恐如果有所行動,會遭到天下人的不恥。」

聽呂布這麼說王允笑了,心里想:你要是真的顧忌這些會殺了丁原嗎?你不過是看董卓勢大不敢下手。但嘴里王允不能這麼說,便假言勸道:「將軍姓呂,董卓姓董,你們有什麼關系?何況鳳儀亭之事董卓持戟欲殺將軍之時,可曾顧忌過父子之情?」

呂布想了想,王允說的也對,低頭不再言語。王允看時機已經成熟,便進一步說道:「將軍若殺死董卓扶持漢室,乃忠臣也,將會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將軍若助董卓倒行逆施,乃反臣也,必將載之史筆,遺臭萬年!是當忠臣還是做奸臣,將軍您自己挑吧。」


呂布聞言,方才明白老頭王允的真意,原來這個老東西早就想消滅董卓,那他把貂蟬嫁給我會不會是個陰謀?這個念頭在呂布腦海里一閃即滅,現在最重要的是殺死董卓,別的事情都要等這個完了再說。

想到這里呂布點頭答應,并拔出佩刀,劃破左臂為誓。王允隨即雙膝跪倒,謝道:「漢祀不斬,皆出將軍之賜也?切勿泄漏。臨期有計,自當相報。」呂布趕忙相扶,兩人商量一會之后,呂布告辭而去。

次日,王允上朝和幾位比較正直的官員一起策劃謀殺董卓的計劃,他們討論了一會兒后決定,先把董卓從郿塢騙進長安城,然后命士兵假作殺手對其實施伏擊,一舉殺之。」

主意拿定了,但由誰去騙董卓入長安又成了問題。幾個人探討了一番,認為董卓的手下李肅是最合適的人選。此人對董卓不滿,又是呂布的老鄉兼死黨,若要說動他,刺殺董卓的事情就更加穩妥了。

隨后王允去找了呂布,將商量的結果告知了他。呂布表示同意,并說道:「當日殺死丁原就是李肅給我出的主意,今日又謀殺董卓料他不會不從,萬一有什麼意外,我一戟刺死他,決不會讓事情外泄。」

兩人談完,呂布立刻請來了李肅,相談于密室,試探著問道:「昔日你曾勸說我,殺死丁原投靠董卓。如今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靈,真是惡貫滿盈,人神共憤。我想請你假傳天子詔書至郿塢,騙董卓入朝,伏兵誅殺。不知你敢去嗎?」

李肅想也沒想就同意了,并表示自己早就想殺了董卓,可惜沒有助手,今日將軍既然提出,怎敢不從。接下來呂布請王允出來相見,三人詳細推敲了將要對董卓實施的騙局后,李肅折箭為誓,徹底成了反董卓聯盟的一員。

幾天之后,李肅帶領著一隊人馬來到了郿塢,見到董卓后慌稱道:「獻帝劉協近來病體不痊,深感無力處理朝政,便想聚集文武群臣開個會,商量著要把皇位讓于您董太師,特派我來請您回長安。」

董卓開始并不相信,問道:「司徒王允是什麼意見?」

李肅回答:「王允完全同意獻帝此舉,并且已經在修建受禪台等待著您身登大寶。」


董卓聽王允都同意了,便信以為真。與眾人說,昨夜我就夢見了一條龍,看來天命注定我要做皇帝。接著他去內堂向自己的母親告辭(由此看董卓還是個孝順的兒子),又跟貂蟬辭行,然后跟隨著李肅向長安而去。這一行人走著走著,突然「哌」的一聲,董卓所坐馬車的車輪斷裂為兩半。

身材肥胖的董卓咕嚕一下,差點沒掉下去。他連忙下車一看,只見四周一切都好好的,道路也很平坦。這是怎麼回事,董卓心里奇怪,但為了趕時間,他就沒細想,騎上馬后繼續前行。

但剛走了不遠,他騎的那匹馬竟然也犯起了瘋癲,四蹄亂踹,咆哮嘶喊。董卓用力拽轡頭想要馬恢復安靜,可沒使什麼勁轡頭就斷了。董卓深感詫異,今天怎麼老是發生奇怪的事情,莫非預示著我前行不利?想到這里董卓轉身要李肅給自己一個說法。

李肅也是很奇怪,難道天意不想亡董卓,但天不亡他,我也得亡了他呀,便騙董卓說:「古來皇帝都是玉輦金鞍,今日之事正是預示您即將棄舊換新,這是非常好的兆頭。」

董卓信了,繼續前行,可又走了不遠,晴朗的天空忽然昏霧蔽天、狂風驟起,董卓趕忙再問李肅。

李肅這次的回答更好了,他對董卓說:「您即將成為天子,必有龍氣升騰以助威勢,此正是龍氣升騰之狀。」

董卓一聽原來是這麼回事,接著走吧,隨后的一路沒有再發生怪事。一行人順利來到了長安城外,遠遠看到文武百官正站在城門前等著迎接董卓。董卓感覺非常有面子,但環顧人群發現李儒不在,他想或許李儒還在生氣,便也不以為意。進入相府后,呂布前來拜見,滿心歡喜的董卓沒有再提過去不愉快的事情,兩人友好地寒暄了一會之后,呂布告辭而去。


是夜董卓做著皇帝的美夢睡著了,可睡著睡著房外突然傳來小孩唱歌謠的聲音:「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董卓當即被嚇醒,壯著膽子出去一看并沒有人的身影。剛才是誰唱的呢?唱的是什麼意思呢?董卓想著這些一夜未眠,第二天趕緊去問李肅。

這就讓人感嘆董卓為什麼沒去問李儒,看來他的死真是咎由自取。李肅當然還得騙他了,于是說道:「這只是劉氏將滅、董氏當興的意思,您不要害怕。」

可后世有人看完三國后對這首兒歌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千里草合在一起是個董字,十日上正好是個卓字,至于不得生,就得死了。」要說還是后人的解釋比較正確,當然李肅未必不知道歌謠真正的含義,只是不說而已。

第二天清晨,董卓坐車入朝,準備當皇上去了。可當他走到北掖門時,看到了不遠處有一個人舉著條標語,上面并沒寫歡迎董卓登基等口號,而是畫了兩個大大的口字。董卓還是不懂,又問李肅。李肅也煩了,懶得再編謊話,便說道:「這是個瘋子,轟走完事。」

「瘋子?」董卓有些懷疑,那個人穿得干干凈凈,神情也很正常,怎麼會是瘋子?隨后他帶來的人馬便被以各種的名義拒在了北掖門外,只有隨行的十數人得以入內。這下董卓更是驚疑了,等到了皇宮,他立刻發現大事不好。原先對自己畢恭畢敬的大臣們,今日都橫眉厲目,手里還拿著兇器,一副要拼命的樣子。

這是對付誰呀?董卓看了看周圍好像只有自己是他們的敵人,難道……想到這里董卓扭身就跑,可早已埋伏多時的殺手們蜂擁而出,將他團團圍住。此時的董卓早就沒了壯年時的好武功,被嚇得心膽俱裂,大聲喊道:「呂布,呂布快來救我。」

呂布就跟在他的身后,聞聽此言心想:我還救你,我弄死你。抬手一戟刺穿了董卓的咽喉,一邊的李肅趁勢割了董卓的頭顱。董卓這復雜的一生就此結束了。

紅了眼的反董卓聯盟將城內的西涼兵盡數殲滅,斬了李儒,將董卓的尸體吊起來點了天燈,據說燒了好幾天。然后他們攻進了郿塢,把董卓的親朋好友殺了個精光,連董卓九十多歲的母親也沒有放過。從這可以看出這幫自認為正義的人其實沒比董卓好多少。


如此一番腥風血雨之后,呂布與貂蟬終于在亂軍之中相見,不知此時兩人是否有劫后余生的感覺,但從此貂蟬就退出了《三國演義》的舞台。

隨后的歲月里,呂布轉戰天下,但終究敗多勝少,最后死在了白門樓。而貂蟬在完成了美人計之后,便失去了寫作價值,被作者無情打入了冷宮,直到《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我們再次見到了貂蟬,但也只有短短的一句:「將軍與妾做主,勿輕身自出。」比呂布發妻嚴氏的台詞還要少好多。

關于貂蟬的結局,《三國演義》中只說了一句:「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

這個妻女中包括不包括貂蟬,也未做詳細交代。或許這是羅貫中老先生有意所為,想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吧。

野史上主要有以下八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張飛將貂蟬轉送給關羽,關羽痛斬貂蟬。此種說法最早見于昆劇《斬貂》。第二種,曹操將貂蟬轉送給關羽,關羽痛斬貂蟬。此種說法最早見于元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第三種,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之后,自刎身亡。此種說法最早見于明劇《關公與貂蟬》。第四種,貂蟬先是削發為尼,后再觸劍身亡。此種說法純屬民間傳說而已。第五種,關羽送走貂蟬后,貂蟬出家為尼,最后在尼姑庵里壽終正寢。此種說法最早出自元雜劇《錦云堂暗定連環計》。第六種,關羽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貂蟬則一直守節未嫁,被鄉人建廟祭奠。此種說法也是純屬民間傳說而已。第七種,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後來關羽兵敗身死,貂蟬寡居成都。第八種,貂蟬被曹操納入后宮。此種說法也純屬民間傳說而已。

于是在不同的年代,人們給貂蟬設計了無數的結局。可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多出于戲劇的結局里面很多都與關羽有關,如關公月下斬貂蟬,再如貂蟬深感關公忠義羞愧自刎未成,關羽納貂蟬為妾。

或許是大家認為關羽既然從呂布那里繼承了赤兔馬,就應該同時繼承貂蟬。也或許關羽的名望太大,純粹為了拉他進來吸引觀眾。想想也是,如果弄出個張飛月下斬貂蟬來,也太有些另類了。



紅顏薄命,貂蟬無疑是最無辜的一個。首先就是不能確定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貂蟬這個人。其次,貂蟬除施了一回美人計外,別的什麼也沒干,怎麼就誤國了呢?而就美人計本身的性質來說,它是救國的。同時它也充分體現了貂蟬的才智,如果按百分比來算,《三國演義》中殺死董卓的功勞,貂蟬最少占了70%。 正是她的付出,才使得東漢末年操縱國家權柄的大奸臣董卓喪命。從這個角度來說,貂蟬姑娘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她的犧牲,值得!正所謂:

擎一炷高香,披著溶溶月色而來。點一根火燭,燃起心中的祝福。你的冷艷,驚閉了皎潔的月光。盈盈一拜,雖有多少愁苦也心甘情愿。「鳳儀亭」的俏情不知是真是假,女兒的聲名只能由后人評說。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和您一起領略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戶評論

2023/3/24 5: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