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 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包青天》
提起包拯很多人一定會想到開篇的歌詞,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官員,包拯被后世百姓們奉為青天大老爺以包拯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戲曲也不在少數。
其中,最令人難以忘卻的一定是《三俠五義》。
小說中包拯身邊有兩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人,一個是被封為「御貓」的南俠展昭,另一個就是被譽為諸葛在世的公孫策,二人一文一武為包拯斷案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然而,就算公孫策和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卻依然架不住他的鐵面無私。就拿公孫策來說,作為包拯的頭號智囊最后被推上了虎頭鍘。
那麼,公孫策究竟犯了什麼罪?為何連包拯都保不住他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三俠五義》小說中公孫策本是北宋時期的一個書生,十年寒窗苦讀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了官場。
作為一位有才華的學子他的未來應該是前途光明、前途無量才對,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早期的公孫策在官場過得并不是那麼的如意,他在刑獄訴訟和斷案這一塊相當精通,但秉性剛正容易得罪人,無法融入到周遭的環境中,不斷被其他官員排擠和迫害。
察覺自己與官場格格不入后,公孫策也曾嘗試著改變,但自傲的他最后還是選擇了放棄,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了仕途而放棄自己的的良心。
在這之后,公孫策失去了對北宋黑暗官場的信心,主動的退出并找了一個地方隱居起來。當時,也有很多人去邀請他出山相助,但都被公孫策拒絕了。
一個只會壓榨百姓的官場,并不符合公孫策天下蒼生,為百姓謀福利的宗旨,直到包拯出現在了他的面前才改變了「拒絕」的態度。
公孫策在第一眼見到包拯的時候,就被后者一身正氣所震撼,大宋官場上的官員基本都是一路貨色,毫無正氣可言,包拯剛正不阿的性格很對公孫策的胃口。
至此,公孫策決定出山成為包拯的幕僚,跟他一起維護正道。
成為包拯的左膀右臂后,公孫策他出了很多造福于民的主意,最典型的一次就是提議「奉旨」鑄造三口鍘刀。
在很多人看來,三把鍘刀應該是包拯打造的,事實卻是鍘刀的締造者是公孫策先生。
北宋官場黑暗腐敗,包拯過于剛正不阿,皇帝想要整治卻有心無力、無可奈何,官官相護的現象過于普遍,想要找一個力挽狂瀾的人有點難。
就在皇帝頭疼的時候,包拯突然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于是皇當場便下旨賜予包拯懲治貪官的權力。
大致意思就是,對于貪官包拯可以先斬后奏,但圣旨到包拯手里的時候后者卻不由得犯了難。
別看圣旨賜予了自己殺貪官的權力,但背后的負面影響也很大,皇帝明擺著就是把自己當槍使。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也有人情世故,接下圣旨就等于和整個官場作對。
就在這個時候,公孫策略加思索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大致意思就是以皇帝的名義打造三口鍘刀,分別用來處置皇親國戚、官員以及普通百姓。
與此同時,包拯還需將皇帝的圣旨對外公開,高懸于開封府的牌匾旁邊。聽完了公孫策意見,包拯直呼妙哉,此計不可謂不巧,為何會這麼說呢?
包拯若是直接與官員作對,很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最后皇帝有可能為了平息眾怒而放棄自己。
但若是把皇帝的圣旨公開,就意味著天下人都知道,斬殺貪官污吏乃是圣上的親筆御旨,而不是包拯個人的主觀意見。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官場上的官員對包拯恨之入骨也沒什麼辦法,仇怨就會轉移到皇帝的身上。
于是,包拯命人抓緊時間打造龍、虎、狗三口鍘刀。
包拯打造好鍘刀并將圣旨懸掛于大堂牌匾旁,消息傳到了皇帝耳中后者毫無意見,算是默許了這一個行為。自此之后,三口鍘刀便跟著包拯四處巡查、為百姓做主。
除了為包拯獻策打造龍、虎、狗三口鍘刀之外,公孫策在其他方面也對其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懸壺濟世、明辨是非、解剖尸體等,民間稱包拯為包青天,稱公孫策為「諸葛再世」。
按理說為人正直的、奉公守法的公孫策應該會得以善終,那麼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讓包拯不得不將其推上虎頭鍘呢?他所犯的罪與「親情」字有關。
公孫策早年曾有一個女兒,但因一次意外女兒被別人偷走了,當然也有可能是仇家尋仇。女兒還小的時候,公孫策曾給她打造了一個手環并親手戴上。
也就在此事不久女兒被頭、流落江湖,從此父女二人分離開來,盡管如此公孫策一刻也沒有放棄尋找女兒,但卻毫無收獲甚至自己的妻子也抑郁而死。
本以為自此之后會與女兒再難相見,結果卻因為一場案件父女倆相遇,可相遇本是一件好事卻釀成了公孫策被殺的悲劇,而故事的過程是這麼回事。
有一次包拯下江南例行巡查,公孫策和展昭作為包拯的隨從自然會跟著,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了一件兇殺案。
在一條河里漂浮著許多尸體,這些尸體雖然浸泡在水中已經很久了,但明顯能看出這死于刀傷。
周圍血腥氣很濃重,尸體幾乎堆成了一座小山,包拯大怒當即部署人力追查下去。
通過向周圍群眾的詢問,包拯得知附近有一伙水匪強兇霸道無惡不作,而這些人就被水匪殘害致死的。
當即,包拯命令展昭去把水匪抓捕歸案,后者接到命令后也不敢懈怠,根據百姓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那一伙水匪的藏身之處,而后便打了起來。
展昭何許人也?區區江湖水匪又怎會是他的對手,很快對方就敗下陣來狼狽逃竄,展昭乘勝追擊最終將水匪全部抓捕歸案,這其中便有一個女子,她是匪徒首領的養女。
當展昭將這些人帶到包大人的面前時,女子手上的一個手環吸引了公孫策的注意,仔細一看他頓時覺得腦袋五雷轟頂一般炸開了。
手環不正是自己為失散多年的女兒打造的嗎?通過詢問公孫策得知該女子是水匪的養女,年齡也與失散的女兒吻合,更加認定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了。
然而,按照北宋的法律條例,女兒已經犯下了重罪按律會被判處死刑。
公孫策不忍自己的女兒就這樣被處死,但是他也很明白包拯剛正不阿的性格,向他求情根本行不通。
思來想去,最終渴望女兒活下去的信念戰勝了公孫策的理智,當天夜里他偷偷的來到牢房,將自己的女兒和她的養父一并放走了,而后把自己關了進去。
公孫策私自放走犯人的事情很快傳到了包拯的耳中,他痛心不已當場問他究竟是為什麼?
隨即公孫策便將其中的故事講述了出來,也沒有做過多的辯解只求以死謝罪。
按律公孫策此舉應當被處死,包拯長嘆一口氣,雖然心中萬分悲痛但還是親自判處了他受鍘刀之刑。就這樣,公孫策被押上了虎頭鍘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
故事到了這里卻并沒有結束,在聽說公孫先生被押上虎頭鍘后,先是展昭等人自發阻止,隨后開封府的百姓一起來請愿,希望包大人能夠網開一面放過公孫先生。
百姓請愿的規模之大甚至都驚動了皇帝,皇帝得知此事后急忙派人去調查原因,并得知其中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聽說公孫策因為救自己而被殺的消息,她的女兒決定投案自首。
雖然與父親沒有感情,但公孫策畢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且還不惜自己的生命來挽救自己。
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皇帝也被感動了,在他看來公孫策的所作所可以理解。當即便下旨赦免了公孫策,其女兒在被放走后重新投案,也算是悔過自新被皇帝「特赦」。
總的來說,雖然在虎頭鍘上「走」了一遭,但是公孫策最終還是生還了下來,這也符合善有善報的結局。
公孫策是我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歷史上并沒有公孫策這麼一個人物,要想分析他只能從小說《三俠五義》中提取相關的資料。
他在官場上不斷遭受坎坷,性格剛正的公孫策卻沒有輕易的放棄自己所堅守的良心,這符合老百姓對清官的一種愿景。公孫策與包拯聯手為民請命,也符合民間百姓對官員的一種期待。
最后公孫策觸犯了法律,雖然法律不允許有私情,但老百姓對他卻有感恩上述為其求恩,虎頭鍘事件有驚無險,結局也符合民間故事所要表達的一個道理。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三俠五義》